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羽  章志国  邢琼  曹云霞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42-2644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中获得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利用价值及人工辅助激活能否改善源于此类卵母细胞的胚胎的发育结局。方法:对226枚超排卵周期中获得的未成熟卵母细胞行体外成熟(IVM)培养,发育至MⅡ期卵母细胞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授精,受精后卵母细胞随机分成非激活组和激活组,非激活组卵母细胞ICSI后不作任何处理直接移入G-1中培养,激活组卵母细胞ICSI后入7%无水乙醇作用6 min(即人工辅助激活),比较两组受精、卵裂、优质胚胎、囊胚及优质囊胚形成情况。结果:未激活组和激活组体外成熟率分别为83.9%(94/112)和82.5%(94/114)、受精率分别为80.9%(76/94)和76.6%(72/94)、优质胚胎率分别为14.3%(10/70)和25.0%(18/72),囊胚形成率分别为8.6%(6/70)和16.7%(12/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卵裂率激活组(100%,72/72)高于未激活组(92.1%,7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囊胚率激活组(83.3%,10/12)明显高于未激活组(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排卵周期中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成熟可获得比较满意的受精率及早期胚胎发育潜能,人工辅助激活技术为超排卵周期中获取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充分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辅助助孕过程中人卵母细胞发生胞质中央颗粒化(centrally located granular cytoplasm, CLGC)的原因及其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1例卵母细胞均表现为CLGC并且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受精失败的病例进行报道, 结合文献分析CLGC形成的原因及其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结果该患者使用不同的促排卵方案及自然周期方案后, 取得的卵母细胞均为CLGC, 进行ICSI后均未完成正常受精。结论 CLGC对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患者全部卵母细胞均为CLGC的情况较少见, 当发生CLGC时, 询问是否有毒物接触暴露史, 适当调整促排卵方案也许可以改善CLGC发生, 但并非绝对, 需对卵母细胞的形态评估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失败后,于授精后16~20h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CSI的211例不孕患者,共计243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根据受精方式,将23例行补救ICSI者纳入补救ICSI组(23个周期,在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后,于授精后16~20h行补救ICSI),将188例行直接ICSI者纳入直接ICSI组(220个周期,在周期中直接行ICSI)。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受精率、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及平均获MⅡ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本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共行常规IVF为658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率为5.8%;共行half-ICSI为19个周期,受精完全失败率为26.3%。2补救ICSI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均显著低于直接ICS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异常受精率及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补救ICSI组新鲜胚胎移植(ET)5个周期,仅1枚8细胞期胚胎于取卵第3天移植获得临床妊娠,但早期自然流产,临床妊娠率为20%(1/5),另外4个周期(4细胞期胚胎第3天移植或8细胞期胚胎第4天移植)均未获得临床妊娠。补救ICSI组与直接ICSI组行冻融胚胎移植(FET)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0.503;P>0.05)。结论对不孕患者在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后,于授精后16~20h行补救ICSI FET周期,可使胚胎发育速度与患者子宫内膜发育同步,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授精后16~20h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受精完全失败周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之前血清孕酮升高时间对体外受精(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移植(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2年6月-2013年6月经IVF/ICSI-ET治疗共29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长方案组根据注射hCG日有无直径≥20 mm卵泡分为A组(2725例)和B组(180例),2组又根据自促排卵日至注射hCG日血清孕酮浓度>1 ng/mL(1 ng/mL=3.17 nmol/L)时间分为以下3组:孕酮>1 ng/mL 0 d者分别为A1组(1788例)和B1组(83例);孕酮≥1 ng/mL 1~2 d者分别为A2组(717例)和B2组(67例);孕酮≥1 ng/mL时间≥3 d者分别为A3组(220例)和B3组(30例)。比较各组间的妊娠率。结果:A1、A2、A3组妊娠率分别为55.42%、44.21%和4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1、B2、B3组妊娠率分别为48.19%、47.76%和4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ICSI-ET,hCG日存在直径≥20 mm的卵泡时,随着血清孕酮浓度升高(>1 ng/mL)时间的增加,临床妊娠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5.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广泛用于治疗男性不育,受精失败是影响ICSI成功的因素之一.卵母细胞激活失败、卵子异常、精子缺陷、患者年龄、显微操作技术及实验室环境等因素与ICSI受精失败密切相关.了解ICSI受精失败的原因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成功率必将改善辅助生殖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受精失败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广泛用于治疗男性不育,受精失败是影响ICSI成功的因素之一。卵母细胞激ICSI活失败、卵子异常、精子缺陷、患者年龄、显微操作技术及实验室环境等因素与ICSI受精失败密切相关。了解ICSI受精失败的原因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成功率必将改善辅助生殖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卵母细胞质量是影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临床数据和基础研究结果均显示,部分ART促排卵过程中获得的卵母细胞在纺锤体组装、基因表达、细胞器形态与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异常,这可能导致形成的胚胎发育率降低,并对子代长期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鉴定出最具发育潜能的卵母细胞,能够优化移植过程,改善ART结局,降低ART风险。然而,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母细胞或胚胎选择时,缺乏可靠而客观的预测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指标,妨碍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综述现今用于评估卵母细胞质量的方法,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生殖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安全的理念在2005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至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前所未有的关注。胚胎源性疾病的新概念已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ART致胚胎源性疾病机制研究"中立项开篇探索。辅助生殖技术(ART)涉及的超促排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配子/胚胎冻融、卵裂球活检等非生理性的过程,引发了相应的"生殖安全性问题"。其可能与高流产率、早产、先天畸形、低出生体质量等不良健康风险、遗传病、染色体异常、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肿瘤等成年期疾病发生有联系。除了ART本身,亲代生殖障碍相关疾病可通过干扰分子表达、信号通路等影响配子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及着床。亲代妊娠期并发症引起的宫内环境异常可能通过干扰基因、蛋白表达导致子代迟发性疾病的发生。亲代感染性疾病则可通过配子垂直传播给子代,影响子代健康。生殖安全还依赖于环境安全,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能对生物生殖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治疗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方案因促性腺激素(Gn)刺激时间短、总费用低、方案灵活、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通常用来促使卵泡最后的成熟和排出(又称hCG扳机),与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排出效果相似,但hCG的半衰期更长,延长的黄素化效应增加了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风险。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促进卵泡最终成熟和排卵的同时(又称GnRHa扳机),又能降低OHSS的发病率,已在临床应用。但目前研究结果表明,GnRHa扳机最终会导致黄体功能的缺陷并影响临床妊娠率,增加流产率。GnRHa扳机后采用何种黄体期支持才能消除新鲜胚胎移植时的顾虑仍无定论。综述拮抗剂方案中GnRHa扳机的优势和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强调主导卵泡直径大小和强调卵泡均称性2种不同的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标准对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3年1月-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助孕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采用强调主导卵泡直径大小的hCG日标准,B组采用强调卵泡均称性的hCG日标准;比较2组患者在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上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hCG日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平均获卵数、平均成熟卵数、成熟卵率等均高(大)于A组(P<0.05)。虽然2组患者可利用胚胎数及冷冻胚胎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A组(42.19%vs.54.22%,χ2=4.18,P=0.04),且B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10.77% vs.5.86%,χ2=4.07,P=0.04)。结论:强调卵泡发育均称性的hCG日注射标准,在IVF/ICSI-ET有效性及安全性上并不优于传统的侧重主导卵泡大小的hCG日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促排卵过程中,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低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half-ICSI)周期中,影响该周期常规体外受精(IVF)受精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half-ICSI助孕的180例不孕患者的共计180个half-ICSI周期为研究对象。按照常规IVF受精率高低,将ICSI受精率>50%且常规IVF受精率≤25%的46个周期,纳入低受精率组;ICSI受精率>50%且常规IVF受精率>50%的134个周期,纳入高受精率组。回顾性分析可能影响常规IVF受精率的因素,包括女方年龄及不孕年限等9项,以及涉及男方的包括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等8项,并对这17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临床经验及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将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等5项影响常规IVF受精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①低受精率组男方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较高受精率组低,而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患者所占比例,则较高受精率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方9项因素,包括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构成比、既往夫精人工授精(AIH)助孕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率、自然流产率,以及年龄≥35岁者所占比例、不孕年限≥3年者所占比例比较,以及男方其他3项因素,包括精子总数、少精子症患者所占比例及精子全部畸形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alf-ICSI周期常规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方弱精子症(OR=6.476, 95%CI:1.621~25.877,P<0.05)。 结论男方弱精子症可能增加half-ICSI周期常规IVF受精失败风险,而男方畸形精子症及女方不孕相关因素,不能确定为half-ICSI或ICSI指征。  相似文献   

1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是将处于不同时期的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的技术,临床不同来源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在胚胎发育潜能、妊娠率和活产率等方面存在差异。IVM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可应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高反应及低反应患者、癌症患者生育力保存等,该技术已在全世界应用并有数千名健康婴儿出生。临床IVM技术的改进主要包括IVM培养基的改良、培养环境及操作流程的优化。目前,随着体外受精(IVF)效率的提高和培养体系的改进,自然周期或温和刺激可能更适合于进行IVF治疗的女性。新的治疗方案提出将自然周期/温和刺激IVF与IVM结合,温和刺激IVF联合IVM治疗方案不仅有望成为目前标准治疗的可行替代方案,而且可能是潜在的一线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技术是目前主要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之一。该项技术通过显微操作系统将单个精子注射入卵子, 有效地解决了少弱畸形精子症等男性因素相关的不育问题, 在全世界产出数百万儿童。目前, 越来越多非男性因素不孕症也采用ICSI技术。然而, 不同于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更自然的精卵结合, ICSI技术具有有创性, 其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对ICSI的临床结局及其对子代的影响进行系统综述, 从而为ICSI技术的有效性及其对子代安全性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以及人口老龄化改变,高龄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越来越多。高龄患者在借助辅助生育技术实现生育目标时,面临卵巢功能下降导致的周期获卵数少等问题,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受精方式,提高仅有的卵母细胞受精率,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高龄女性卵母细胞发育特点、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的应用及其影响,对近年来高龄低反应患者受精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24 h成熟后进行ICSI的受精、发育潜能和临床结局,以期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8年1月—2021年10月行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ICSI周期中未成熟卵母细胞比例>50%的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63枚24 h体外成熟(IVM)的卵母细胞(B组)与来自相同周期的241枚体内成熟的同胞卵母细胞(A组)进行对比,分别比较两组胚胎的受精、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结果 B组成熟的卵母细胞(MII)比率59.63%明显高于A组的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其余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受精方面,B组2原核(2PN)受精率50.57%与A组的51.45%接近;1PN率3.42%、3PN率3.42%和退化(DA)率16.73%与A组相比(分别为2.07%、3.32%、12.45%)呈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天(D3)继培数68.42%较A组的50.81%明显增多,D3优胚率15.79%和可利用囊胚率20.88%较A组(分别为28.23%、39.68%)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D2)卵裂率90.98%、囊胚形成率34.07%、优质囊胚率8.79%与A组相比(分别为95.97%、49.21%、11.11%)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苏移植18例:妊娠3例(分娩1例,正在进行的妊娠2例);B组复苏移植15例:妊娠3例(分娩2例,正在进行的妊娠1例),分娩胎儿均健康无畸形及并发症。结论 对于MII卵母细胞较少的ICSI周期,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24 h成熟后进行ICSI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利用这部分卵母细胞可以提高卵子利用率和增加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18.
颗粒细胞在卵母细胞发育、成熟中起着重要的营养及信号传导作用,同时卵母细胞对颗粒细胞的分化及发育也起着中心调节作用。研究颗粒细胞的基因表达改变可以对卵母细胞发育的微环境进行评估。颗粒细胞基因差异表达可能与卵母细胞质量有关,有可能通过对颗粒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寻找卵母细胞及胚胎选择的生物标记,以提高体外受精的受精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9.
基因印迹指某些基因来源于不同亲代的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的差异性表达.关于辅助生殖技术(ART)与基因印迹异常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生殖安全研究的前沿和热点.ART包括控制性超排卵、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体外成熟和胚胎移植等,而究竟哪个环节造成、如何造成基因印迹异常,乃至引起基因印迹疾病目前尚未明确.诸多研究显示,在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技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方法]23例患者中的152个未成熟卯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成熟后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受精后取优质胚胎移植宫腔,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共培养成熟105个卵子,成熟率69.1%。受精率92.0%,卵裂率79.4%。5例妊娠,周期妊娠率27.8%,1例已出生1个正常男婴。IVM结局与末成熟卵子的形态及体外培养系统有关。[结论]IVM对卵泡发育和成熟障碍,特别是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助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