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冬冬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29(6):346-348
子宫腺肌病由于病因不清和诊断困难,治疗也很受限,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一些新看法,关于血管生成、芳香化酶及免疫等基础研究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关于治疗也提出了子宫动脉栓塞等各种保守治疗的尝试。总结近年有关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由于病因不清和诊断困难,治疗也很受限,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一些新看法,关于血管生成、芳香化酶及免疫等基础研究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关于治疗也提出了子宫动脉栓塞等各种保守治疗的尝试。总结近年有关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研究显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涉及子宫交界区结构和功能改变、子宫内膜异常、激素的作用、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增殖与凋亡、免疫因素等方面的异常,本文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是进行性痛经、异常子宫出血及不孕。该病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是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目前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将针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子宫腺肌病发病率高,诊断及治疗困难,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子宫腺肌病病因学的研究特别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结合临床对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应当结合影像学检查尽早确诊并进行治疗。结论:鉴于该病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寻求更加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1)葛琴1)吴玲2)关宏伟3)郝晓明1)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术前误诊率较高,本文对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误诊分析,并就其B超声像图特点作以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育力及生活质量。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缺乏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微小RNA(miRNA)参与调控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并且存在着疾病特异性的表达谱。miRNA不仅为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子宫腺肌病的早期无创性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了理想的靶标。现就miRNA在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以痛经、月经量增多、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囊性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腺肌病恶变等少见特殊情况,易导致临床误诊。治疗方法由患者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决定,常需要以手术为主的多种治疗方式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缓解症状和延缓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摘要患者 ,2 2岁 ,主诉 :原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8年 ,因严重痛经伴发热 1h ,于 1999年 11月 2 5日晚 9时急症入院。患者 14岁月经初潮时即出现痛经 ,月经周期规律但痛经呈进行加重。2 1岁始有婚前性生活 ,但无妊娠史 ,1年前因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在本院妇产科行囊肿剥除术。术后痛经缓解 ,但半年后复发 ,且日趋严重 ,每次月经来潮时均需注射数支强效镇痛药如强痛定、度冷丁等方能缓解 ,曾于数家医院诊治未愈。半年前在本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予以米非司酮、三苯氧胺治疗4个月 ,服药期间闭经、腹痛消失 ,自动停药。停药后 1个月月经…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临床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治疗多依据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预后尚不清楚。报告了1例57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的女性患者,彩色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厚9 mm,诊断性刮宫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进一步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腺癌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Ⅰa期合并子宫腺肌病癌变,术后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12.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0,(2):212-216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以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导致的以月经过多和进行性痛经为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生于育龄期经产妇。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子宫内膜损伤内陷学说、上皮间质转化学说和干细胞学说等各种学说。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子宫腺肌病可导致不孕,并且对整个妊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子宫腺肌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近年越来越多报道证实了该病有恶变的风险。研究显示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腺肌病对癌症的侵袭浸润起到保护作用,这类患者往往临床预后更好。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良性疾病,目前子宫腺肌病的根治手段仍然是经腹或经腹腔镜切除子宫。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及经阴道超声(TVU)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大量年轻女性子宫腺肌病被检出,越来越多的年轻育龄患者因为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迫切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生育力。因此,各种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如腺肌病病灶切除后再成型子宫、部分腺肌病病灶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综述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可伴有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为子宫腺肌病的重要治疗方法。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因此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性手术应运而生。目前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性手术主要包括:“三叶瓣”式病灶及肌层切除术、不对称性纵向病灶及肌层切除术、单纯病灶切除术、病灶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或子宫神经去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决定。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exosome)是活细胞分泌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纳米级囊泡,内含多种DNA、RNA及蛋白质,广泛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外泌体不仅能够反映分泌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功能状态,而且在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外泌体可在血液、阴道灌洗液、宫腔灌洗液等各种体液中获取,方法无创且提取的外泌体具有肿瘤细胞特异性,以此进行液体活检捕获肿瘤细胞外泌体来源的微小RNA(mi RNA)等,对肿瘤的早期筛查、确诊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肿瘤细胞通过外泌体排出化疗药物,导致肿瘤对抗肿瘤药物耐药;反之,外泌体也可作为抗肿瘤药物新的给药途径,提高抗肿瘤药物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子宫腺肌病亦是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均病因不明.两者既是两种独立的妇科疾病,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来看,子宫腺肌病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同时又是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保护性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两者在分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及其受体作用以及错配修复... 相似文献
18.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低,病因不明确,以年轻女性多见,多为单侧肿块,常因月经不规则出血或体检发现腹部包块而就诊。影像学检查可见“湖岛征”、“快进慢出”和“向心性强化”等改变。病理组织学见单侧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假小叶”为特征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可见抑制素、波形蛋白和肌动蛋白等阳性表达。确诊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术前诊断困难,容易与卵巢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卵巢库肯勃瘤和颗粒细胞瘤等相混淆。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多采用患侧肿瘤切除术或附件切除术,术后预后较好,卵巢功能可恢复正常。对于肿瘤细胞出现核分裂象和坏死较多时,需警惕复发风险,建议长期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9.
卵巢甲状腺肿是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单胚层分化的成熟畸胎瘤,其主要由甲状腺组织构成。良性卵巢甲状腺肿的恶变率低,为0.5%~5%。恶性卵巢甲状腺肿(MSO)与起源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分子发病机制,如BRAF(B-Raf proto-oncogene)、RAS(retrovirus-associated DNA sequence)基因点突变,RET/PTC(RET proto-oncogen/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基因重排等。因MSO临床罕见,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一些肿瘤专家主张用原发性甲状腺癌的病理标准作为MSO的诊断依据。MSO一旦确诊后,应行全面的手术分期和术后的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包括全甲状腺切除或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放射性碘治疗、体外照射等。临床观察发现MSO预后均较好,且术后辅助治疗起重要作用。术后需要长期随访,血清甲状腺球蛋白、131I全身扫描是检测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甲基化异常与恶性肿瘤细胞增殖、自噬、凋亡、细胞间黏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分型、肿瘤进展、早期诊断、化疗耐药、孕酮抵抗和预后评估有关。特异的甲基化标志物可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调控关键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能改善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化疗和孕酮的敏感性。综述DNA、RNA和组蛋白甲基化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