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确定有无房颤,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评估中的诊断价值,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接诊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完成后2 h内进行头颅双能量CT平扫,进行图像处理后得到碘叠加图像(IOM)与虚拟平扫图像(VNC),选择140 kV与80 kV双能量模式进行扫描处理,以48 h后头颅CT复查所得的图像结合临床资料为金标准,判断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评估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计算结果为双能量CT诊断颅内出血有100%的敏感度,95.00%的特异性,87.50%的阳性预测率,100%的阴性预测率。结论:双能CT能够有效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碘对比剂外渗与早期脑出血,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苏金玲 《中外医疗》2011,30(14):163-16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及护理配合。方法分析2007年至2009年间我院神经内科开展动脉内介入溶栓疗法治疗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术方法和护理过程。结果除3例患者因术中不配合终止介入溶栓行保守治疗外,其余均采用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获得满意疗效。讨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内介入溶栓疗法治疗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25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2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支.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21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16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4例;椎基底动脉5例.5例患者因明显血管狭窄,治疗后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55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3例.结论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25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22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支。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21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16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4例;椎基底动脉5例。5例患者因明显血管狭窄,治疗后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占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55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3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颈内动脉闭塞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3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2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2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1例,椎基底动脉8例。临床症状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83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5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乐  孙勇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2):109-113
目的 探究血管内成型治疗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AIS行机械取栓联合血管成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以70岁为界限,定义年龄≥70岁为高龄组,年龄<70岁为低龄组。结果 212例AIS患者中行血管内成型治疗的患者42例,其中高龄组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76.1±3.7岁,发生颅内出血转化1例(11.1%),预后良好3例(33.3%);低龄组患者33例,平均年龄为60.5±9.1岁,发生出血转化11例(33.3%),预后良好10例(30.3%)。两组患者在出血转化及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AIS患者机械取栓联合血管内成型治疗,并不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陈芳  詹剑 《海南医学》2023,(9):1361-136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目前血管内介入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上部分患者于治疗后早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双能量CT (DECT)基于特殊的成像原理,可早期识别脑梗死及介入治疗后一系列并发症,对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及预后预测非常重要。本文就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小板功能对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首次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2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进行二级预防,一周后观察患者血小板情况,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进行预防,随访患者1年,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和未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一般资料及血小板情况,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血小板对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预测作用.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者25例,占11.06%.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56%(14/25),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以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COL)分别为(26.96±8.15)%、(62.83±11.56)%及(40.94±15.23)%;未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21%(43/201),MAR-AA、MAR-EPI以及MAR-COL分别为(19.36±6.85)%、(51.25±13.11)%以及(30.76±12.43)%,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糖尿病史、MAR-AA、MAR-EPI及MAR-COL均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因素较多,其中血小板功能与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功能的检验可对缺血性血管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依达拉奉脑保护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连续治疗40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0d后,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治疗组患者中显效29例,有效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治疗组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对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24 h持续动态颅内压相关参数监测5~7 d,并根据第1天的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低灌注组(CPP<60 mmHg),中灌注组(CPP 60~70 mmHg),高灌注组(CPP>70 mmHg),根据患者是否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分为实施组和未实施组。比较不同CPP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与CPP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颅内压相关参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去骨瓣减压术的预测价值。结果 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PP低灌注组9例(18.8%),CPP中灌注组14例(29.2%),CPP高灌注组25例(52.1%)。3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颅内压(ICP)、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WA)、压力波幅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 2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缺血性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232例患者中有34例(2.8%)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6例、术后症状性脑梗死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02)、吸烟(P=0.050)、动脉瘤最大径>10 mm(P=0.005)与缺血性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3.192,P=0.003)、吸烟(OR=2.956,P=0.022)、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915,P=0.004)为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并发症的永久性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8.8%(3/34)和2.9%(1/34)。结论 高血压病、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475例,分为时间追踪组(n=291)和非时间追踪组(n=184)。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影像学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IPT)、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和入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启动时间追踪与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ODT与DPT相关性。结果 在静脉溶栓患者中,时间追踪组DN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36)min vs 33(23,43)min,Z=2.123,P<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呈负相关(r=-0.293,P=0.001),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NT无相关性(r=-0.034,P=0.723)。在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时间追踪组ODT、OPT均长于非时间追踪组[246(113,431)min vs 166(82,299)min,342(211,519)min vs 277(142,406)min],DIT短于非时间追踪组[18(14,23)min vs 26(16,3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67、2.182、4.077,P均<0.05);未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呈负相关(r=-0.234,P=0.024),启动时间追踪患者的ODT与DPT无明显相关性(r=-0.056,P=0.424)。结论 信息化时间追踪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速度,消除ODT对DNT、DPT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疆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7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7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进行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差异,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关系,同时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体检组显著偏低(P<0.01);NIHSS评分与25(OH) 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梗死面积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 D3水平是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95%CI:0.91~0.97,P=0.001)。结论 血清25(OH) D3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越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进峰  彭雷  付豹  陈小贺 《安徽医学》2021,42(12):1355-135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就诊的CRC患者16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1例(腹腔镜手术治疗)与研究组83例(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均测定患者血清EGFR、HER-2、MMP-2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后1、3年预后情况及治疗后3年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8.895,P=0.000).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GFR、HER-2、MMP-2表达水平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7、3.509、6.345,P均<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5,P=0.620).研究组治疗后1年生存率(77/83,92.77%)显著高于对照组(61/81,75.31%),治疗后3年生存率(52/83,62.65%)显著高于对照组(29/81,35.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71、14.039,P=0.002、0.000);随访中,研究组患者发生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及局部复发共19例,对照组共3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6,P=0.032).结论 PRAC联合腹腔镜手术能减少CRC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血清EGFR、HER-2、MMP-2表达水平,远期生存率高且复发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90 d时电话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76例(69.09%),预后不佳34例(30.91%)。预后不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HR、NL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4.125(95%CI:1.409,12.068)]、NIHSS评分[■=4.860(95%CI:1.662,14.218)]、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动脉取栓治疗的4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评价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前循环36例(64.3%)、后循环20例(35.7%)。20例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为(39.9±13.2)min。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至指定位置,技术成功率为100%(56/56)。55例(98.2%)患者实现了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再通,1例患者再通失败。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2.0(0.0,6.0)分,较入院前[12.5(6.0,20.0)分]改善(Z=-4.073,P<0.05)。术后7例(12.5%)发生颅内出血,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3.6%)。39例(69.6%)术后3~5 d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检查,支架通畅33例(84.6%)、再闭塞4例(10.3%)、支架内中度狭窄2例(5.1%);17例(30.4%)未行头颅CTP检查。90 d随访显示,34例(60.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9例(16.1%)死亡,13例(23.2%)失访。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术后短期支架内再闭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高艳  刘悦  叶斌 《安徽医学》2023,44(3):245-251
目的 探究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20)和非出血组(n=7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年龄、房颤和舒张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方程,检测方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用分层回归分析差异变量舒张压在年龄和是否出血转化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07~1.142)、房颤(OR=12.980,95%CI:1.701~99.026)、舒张压(OR=1.076,95%CI:1.030~1.123)是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692,P=0.003,诊断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