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辨证录》中的痹病内服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到21首内服方剂,涉及65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的中药有20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肉桂、人参、薏苡仁。21首内服方剂的组方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以甘味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辛味和苦味;归经以脾经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肺经、心经、肾经;出现频次≥6的药物组合有9个,排在前4位的为白术-茯苓、白术-肉桂、茯苓-肉桂、白术-茯苓-肉桂;核心药物组合2个,分别为甘草-白术-干姜、巴戟天-陈皮-薏苡仁。经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1首,药物组成为白术、薏苡仁、陈皮、干姜、巴戟天、甘草。结论:《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多采用性温、味甘、归脾经的药物;核心药物组合以健脾利湿、温阳散寒为主;以核心药物组合为基础聚类出的新方,仍符合祛湿温阳的治疗大法,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胸痹防治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64首治疗胸痹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治疗胸痹的核心组合。将分析结果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肉桂、陈皮、茯苓、半夏、当归、白术等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甘草-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等,置信度为0.7的关联规则为"半夏,茯苓→甘草""前胡,甘草→茯苓""厚朴,茯苓→白术"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胸痹方剂的组方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药和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药居多,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挖掘整理含丹参-当归的方剂,利用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及丹参-当归配伍特征和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390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504味,使用频次≥60的中药共22味,除丹参、当归外,核心高频药物为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黄、牛膝6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丹参-当归-川芎、丹参-当归-甘草、丹参-当归-白芍。主治病证涉及105种,频次≥10的中医病证10种,以瘀血疼痛病症、妇科病症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月经病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疗痹证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肉桂,治疗虚劳病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牛膝-肉桂-防风。结论 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中药为白芍、川芎、肉桂等,优势病证为月经病、痹证和虚劳病,揭示了丹参-当归药对的用药规律,为该药对在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和总结含酸枣仁治疗失眠经方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酸枣仁治疗失眠的所有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包含酸枣仁的治疗失眠方剂183首,其中2味药核心组合模式"酸枣仁、茯苓"频度出现最多,为137次;3味药核心组合模式"人参,茯苓,酸枣仁"频度为104次;4味药核心组合模式"人参,甘草,茯苓,酸枣仁"频度为55次;5味药的核心组合模式"人参,甘草,麦冬,茯苓,酸枣仁"频度为34次。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酸枣仁汤、大酸枣汤、小酸枣汤等方剂治疗失眠是合理使用核心药物的常用组合方剂,药物之间的关联是以核心药物酸枣仁、人参、茯苓、甘草、川芎等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而不断丰富扩展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兰茂学术传人著作《管氏医家十二代秘方选注》虚劳病症的方药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 5),对治疗虚劳方剂进行药物类别、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其方药配伍特点。结果:全书治疗虚劳的方剂14首,使用中药81味,用药207频次,每首平均用药14. 79味,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单味药频次最高为茯苓,性味多甘温,归经最多为肾经,白术、茯苓,当归、远志等为核心组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黎居士简易方论》脾胃病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黎居士简易方论》中收录的有关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将纳入方剂建立在EXCEL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系统中的频次分析、药对分析、关联分析、药物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49首脾胃方,含86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8次的药物有甘草、干姜、白术、人参、陈皮、茯苓、木香、丁香、砂仁、肉桂、青皮;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白术-甘草,甘草-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白术-人参-干姜,人参-干姜,白术-干姜。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多以辛、甘、苦味,以脾、胃、肺经为主。结论:旴江医家黎居士治疗脾胃病具有温中祛寒、益气补脾,兼健脾燥湿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圣济总录·诸风门》神志病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诸风门记载医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神志病的病因病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中的方剂分析模块,总结神志病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分类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为补虚药、安神药、解表药,高频药物排名前11位的有人参、炙甘草、茯苓、防风、远志、朱砂、桂枝、牛黄、茯神、麝香、冰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配伍有人参配伍茯神、茯苓、远志、炙甘草,朱砂配伍麝香、冰片、牛黄。结论:"五脏虚损,风邪乘之"是诸风门神志病证的核心病机。安精神,定魂魄,首选人参;补五脏,安神益智,人参配炙甘草、远志、茯苓;补肝气,助升发,桂枝配干姜;散风邪,疏肝气,佐以防风;窍闭神昏,开窍醒神,朱砂配麝香、冰片、牛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回顾性研究艾滋病中医方药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药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药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4月在河南、安徽、湖北采集的2 674个中草药处方,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和常用方药特点。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的核心药物主要为白术、炙甘草、人参、大枣、甘草、黄芪、山药、党参、白扁豆等补气药物,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补血药物,茯苓、薏苡仁、砂仁、泽泻等祛湿药物;核心处方为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结论:艾滋病病机以气血两虚兼有湿立论的正确性,治疗应益气健脾祛湿。此次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科研病历回顾性研究探讨治疗艾滋病的中医方药规律得出结论与临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金匮要略》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并与《伤寒论》的方合并后找出《伤寒杂病论》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最终找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方法:对《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中的方(除单方)分别采用双向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分4组统计出单药和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找出支持度高于0.1的单药和支持度、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1,3组前6位高频单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芍药;2,4组有桂枝、半夏、芍药、茯苓、干姜、人参;2组前6位高频药对有桂枝、芍药;半夏、干姜;桂枝、茯苓;桂枝、白术;人参、桂枝;人参、半夏;4组有桂枝、芍药;人参、半夏;人参、桂枝;人参、干姜;桂枝、茯苓;桂枝、麻黄。结论:《金匮要略》用药多温,重扶阳;张仲景治内科杂病,侧重补虚,扶正祛邪,治外感病,偏向驱邪,常用解表法;始终保脾胃,重后天之本;药物使用有明显的核心倾向,形成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以常用药对为纽带的方族;从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常用药对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用药大体一致,后者用药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抗老年性痴呆方剂核心药物组合的筛选研究。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对老年性痴呆具有治疗作用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显性及隐性药对、分析方与症的相关性及发现新方。结果:通过对102首抗老年性痴呆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得出抗老年性痴呆的常用药30个,其中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位居前4位;通过对其102首方剂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20个,其中人参与远志、远志与石菖蒲、人参与石菖蒲为常用药对的前3位;通过方症相关性规律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老年性痴呆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与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相关性最大;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挖掘算法发现关联系数较高的隐性药对40个及演化新方2个。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老年性痴呆方剂的核心组合成分与开心散吻合度最高,其方剂和组成药物对记忆力减退状况具有较为明确的治疗意义,挖掘得到的新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02-2012年公开发表的中文临床与实验研究文献,运用频数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文献中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白术,黄芪,茯苓,柴胡,甘草等;实验研究文献所用中药频次由高到低的是黄芪,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茯苓等。临床用药两两配伍的频次由高到低是白术配伍茯苓、白术配伍黄芪、黄芪配伍党参、黄芪配伍当归、黄芪配伍茯苓等。常用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其他常用类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等。结论:治疗肝癌中医用药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同时结合辨证的具体情况配伍其他类别的中药。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讨《石室秘录》中汤剂药物的用量规律。根据设定标准,人工检索了《石室秘录》汤剂中药物用量,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将常用药物的频次、常用量、平均用量、剂量区间、常用剂量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总结出用量最小的药物、用量最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的用量。经统计,共纳入12味常用药物,分别为人参、甘草、白术、茯苓、芍药、当归、麦冬、熟地黄、柴胡、陈皮、半夏、肉桂,并且频次均在100次以上。最小用量为1分,共有8味药物;最大用量为1斤,共有3味药物。就汤剂而言,书中有毒药物共有13味。陈士铎善用补脾益气药,尤其善用人参,临床药物用量差值很大,大可至1斤,小可至1分。对有毒性的药物毫不避讳,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灵活应用。同时注重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对现代临床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及其单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水煎液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正常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整肠生颗粒组、四君子汤组及各单味药组,连续10 d灌胃给予番泻叶水煎液塑造脾虚模型(空白组给予蒸馏水),再连续7 d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收集造模前(第0天),造模结束(第11天)和治疗结束(第18天)的粪便样品,经硫酸酸化、乙醚萃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利用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造模结束时,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显著下降(P 0. 05,P 0. 01),表明脾虚模型造模成功。治疗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极显著升高(P 0. 01),四君子汤组、人参组和茯苓组部分指标极显著升高、部分指标显著升高(P 0. 05,P 0. 01);而炙甘草组仅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P 0. 05),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相似性系数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恢复调节时,白术可能发挥主要作用,人参、茯苓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