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临床儿科杂志》2018,(10)
目的探讨严重手足口病(HFMD)并发心肺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79例严重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是否并发心肺衰竭分为心肺衰竭组33例、不伴有心肺衰竭14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HFMD合并心肺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震颤、意识障碍、呼吸节律不齐、四肢无力、心率过慢、血压高、外周循环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咽反射、频繁呕吐、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异常、脑钠肽(BNP)增加、EV-71感染、S100β蛋白增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增加、肌钙蛋白增加等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频繁呕吐、外周循环障碍、肠道病毒EV-71感染、呼吸节律不齐、BNP水平升高是严重HFMD合并心肺衰竭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频繁呕吐、循环障碍、EV-71感染、呼吸节律不齐、BNP水平升高预示着严重HFMD患儿可能并发心肺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手足口病(HFMD)并发心肺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79例严重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是否并发心肺衰竭分为心肺衰竭组33例、不伴有心肺衰竭14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HFMD合并心肺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震颤、意识障碍、呼吸节律不齐、四肢无力、心率过慢、血压高、外周循环障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咽反射、频繁呕吐、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异常、脑钠肽(BNP)增加、EV-71感染、S100β蛋白增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增加、肌钙蛋白增加等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频繁呕吐、外周循环障碍、肠道病毒EV-71感染、呼吸节律不齐、BNP水平升高是严重HFMD合并心肺衰竭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频繁呕吐、循环障碍、EV-71感染、呼吸节律不齐、BNP水平升高预示着严重HFMD患儿可能并发心肺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3.
重症手足口病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7年我科收治的1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典型皮疹,可伴有心脏、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并发症.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例可死亡. 相似文献
4.
5.
手足口病 (Hand -foot -mouthdis ease ,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 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并发症。我院于 2 0 0 2年 5~ 9月间收治重症手足口病 2 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3例中男 1 5例 ,女 8例 ;年龄 8个月~ 5岁 :病程 3~ 1 5d ,平均 7d。 2 5例均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 ,其中合并支气管肺炎 7例 ,心肌炎 5例 ,脑干脑炎 1例。死亡 2例 (1例为脑干脑炎 ,1例为暴发性心肌… 相似文献
6.
重症手足口病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3月至5月收治的7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多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均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达94.52%(69/73例),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突出,心律失常、心肌酶升高及血压增高常见,血白细胞和血糖升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改变,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73例患儿经综合治疗,治愈率为89.0%,病死率为5.48%.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以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主,嗜睡、肌阵挛、呕吐为其早期症状,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52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52例患儿中,男512例,女240例,男女之比为2.13:1。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其中l~3岁最多,占72.07%。(2)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3)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609例(80.98%),29例(3.86%)粪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阳性,42例(5.59%)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72例(9.57%)未检测出肠道病毒。结论重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是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52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52例患儿中,男512例,女240例,男女之比为2.13∶1.发病年龄主要在5岁以下,其中1~3岁最多,占72.07%.(2)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 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3)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609例(80.98%),29例(3.86%)粪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阳性,42例(5.59%)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72例(9.57%)未检测出肠道病毒.结论 重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是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及治疗体会。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3~8月198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重症HFMD患儿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及利巴韦林治疗的有效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组比较,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组患儿的意识障碍、呼吸急促、血流动力学改变、肌钙蛋白增高和EV71感染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呼吸急促、血流动力学改变、EV71感染为进展为心肺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地塞米松+利巴韦林二联治疗比较,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利巴韦林三联联合治疗更能有效阻止重症HFMD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改变(P<0.01)。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利巴韦林三联治疗未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组(P<0.01)。结论:重症HFMD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呼吸急促、血流动力学改变及EV71感染。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以减少心肺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病例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8年5月至7月我院诊治的16例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的141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并发脑炎者16例.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病例治愈、好转(1例右下肢瘫痪)出院,平均住院天数7.8 d.结论 对于少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手足口病危重病例,要给予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抢救治疗是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吴晓波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9-560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夏秋季易流行。本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2006年《江苏省传染病报告实施办法》已把HFMD列为丙类传染病,并要求24h内填写传染病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部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有明显心功能改变,心功能衰竭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对重症患儿进行左心功能检测对其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监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排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9月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7例,临床分期为2、3、4期分别有73、23、11例。采用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 床旁监测患儿的心排量,包括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其中95例患儿进行了MRI检查,并按照不同MRI结果分组。MRI异常41例(其中9例延髓受累),未见异常54例。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MRI结果组间患儿心排量情况。结果:与临床2、3期患儿比较,临床4期患儿心排量明显降低(P<0.05);心排量在正常、异常MR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延髓受累组患儿心排量明显低于其他部位受累组及MRI正常组(P<0.05)。结论:心排量明显降低提示病情危重,并提示病变可能已累及脑干的心血管中枢位置,监测心排量对重症患儿的救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2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危重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手足口病定点PICU收治的25例均合并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损害的危重手足口病病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观察其预后,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25例危重症患儿,其中5例因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脑死亡放弃治疗.18例痊愈.结论 由EV71感染所致的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均为婴幼儿,其特点为起病急、病程短、进展迅速,因此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支持,同时应积极脱水降颅压,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适当液体复苏,给予亚低温治疗,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大部分病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325例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枣庄地区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发生情况及临床规律.方法 统计调查2005年与2007年325例手足口病资料,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两次流行除性别分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病原、发病年龄、流行时间、地区分布、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枣庄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原为EV71的2007年较病原为CoxA16的2005年发病年龄小、流行时间长、散居儿童多、临床表现及并发症重、实验室检查异常多,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合并脑炎的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特点,其中合并脑炎患儿88例(脑炎组),普通病例235例(普通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普通组80%以上的患儿出现多个或密集疱疹或溃疡,这一比例高于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发热程度及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常规WBC改变及分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炎组和普通组血生化指标中CK、CK-MB、AST、GLU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毒所致脑炎病例其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含量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细胞总数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71型感染者脑脊液细胞数较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感染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皮疹不多、口腔疱疹或溃疡较少者应密切观察,警惕重症病例的可能.重症手足口病多数发生中、高度发热,热程4d以上.CK 、CK-MB、GLU升高的手足口病病例,要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警惕重症病例,脑脊液细胞数较高的患儿要警惕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估卡维地洛应用于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86例EV71感染重症HFM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使用卡维地洛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51)和卡维地洛治疗组(卡维地洛组,n=35),以同期我院儿科门诊行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n=56)。总结并比较常规组和卡维地洛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儿茶酚胺类(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儿茶酚胺类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常规组与卡维地洛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 < 0.05)。常规组与卡维地洛组治疗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糖水平及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温、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卡维地洛组患儿治疗后多巴胺、血糖水平及心率、呼吸频率均较常规组治疗后降低(P < 0.05)。结论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变化可能与EV71感染重症HFMD的发病相关,常规治疗EV71感染重症HFMD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可改善患儿呼吸、心率及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近年来文献报道手足口病后可出现脱甲病[1]。为了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后脱甲病的临床特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3例手足口病出现脱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12岁,因“持续性腹痛伴恶心30 h”入院。入院前2 d有暴饮暴食史,否认感染、胆结石及腹部外伤史。入院查体:T 38·4℃,P 156/min,BP 96/65 mmHg,体重74kg;精神萎靡,气促,心肺无异常,腹胀,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以中上腹为著,肠鸣音微弱。腹穿液为暗红色血性。辅助检查:血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