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H)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UI-H助孕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0例226个周期,根据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授精时机、处理前精液体外存放时间和成熟卵泡数进行分组,并分析各因素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1)30岁组、30~35岁组和36~38岁组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BMI分组的3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kg/m~2组的妊娠率高于24~27kg/m~2组和≥28 kg/m`2组(均P0.05);24~27 kg/m~2组的妊娠率略高于≥28 kg/m~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排卵前和排卵后各行1次IUI组的妊娠率高于排卵前行1次IUI组(P0.05)。(4)精液处理前存放10~30 min组的妊娠率高于30 min组(P0.05)。(5)1个成熟卵泡时,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C)10×10~6~50×10~6组的妊娠率高于50×106组(P0.05);2个成熟卵泡时,2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于39岁的PCOS患者,年龄对其妊娠率影响较小;超重和肥胖PCOS患者在行IUI治疗前最好先行减重预处理;实验室人员在处理精液时可将体外存放时间控制在10~30 min;优化后的TPMC可根据成熟卵泡数进行适当的调节,1个成熟卵泡时可将TPMC控制在10×10~6~50×10~6注入宫腔,剩余精液可注入阴道后穹窿,2个成熟卵泡时可将全部精液注入宫腔;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在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及次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851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夫精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1 751个周期),根据手术时机及次数,分为排卵前1次IUI、排卵后1次IUI、排卵前2次IUI、排卵前后各1次IUI 4组,比较4组妊娠率的差异。 结果:排卵前、后行单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21%和12.23%;排卵前行单次IUI后有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无排卵组(P<0.05)。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排卵前行2次IUI妊娠率分别为16.21% 和15.65%;排卵前行2次IUI后有排卵组临床妊娠率(17.14%)高于无排卵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40)。有排卵周期中,排卵前1次、排卵后1次、排卵前2次、排卵前后各1次IUI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99%、12.23%、17.14%、16.21%,行2次IUI组的妊娠率虽然高于行1次IU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只要确定卵泡破裂,排卵前后行IUI、行1次或2次IUI妊娠率无差异;但IUI后卵泡无破裂,则妊娠率为0~2.85%,因此针对2个周期IUI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建议转行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3.
白静  李静  高瑞格 《现代保健》2011,(8):160-161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186例不孕患者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治疗2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比较,后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排卵前进行IUI妊娠率高于排卵后IUI(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治疗不孕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促排卵周期及排卵前行IUI妊娠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otal progressive motile sperm count,TPMSC)、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97个周期IUI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处理前TPMSC分为<10×106组、10×106~组、30×106~组、≥50×106组。根据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分为<2%组、2%~组、4%~组、≥10%组。比较各组间IUI临床妊娠率。结果:各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PMSC<10×106、正常形态精子比率<2%时,IUI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结论:精子质量是影响IUI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当TPMSC<10×106、正常形态精子比率<2%时建议转行其他助孕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减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夫精IUI(IUI-H)助孕的PCOS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者共180例336个周期,按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减重组、药物组和无预处理组(对照组),其中减重组按减重比例分为5%≤减重<10%组(减重1组)、10%≤减重<20%组(减重2组)和减重≥20%组(减重3组),比较各组的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4组LH差值、LH/FSH差值和T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减重1组、减重2组、减重3组的LH差值、LH/FSH差值和T差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的LH差值和T差值小于减重3组,但均高于减重1组、减重2组(P<0.05);药物组的LH/FSH差值与减重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减重1组和减重2组(P<0.05)。减重2组、减重3组、药物组的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减重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减重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2组、减重3组、药物组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3组、药物组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和减重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2组、减重3组、药物组的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型PCOS患者来说,随着减重比例增加,LH、LH/FSH和T值的降低幅度也相应增加;减重10%以上时促排卵后行IUI治疗的妊娠率明显提高,而流产率的显著降低则需要至少减重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因素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39对不孕夫妇行472个IUI周期的资料,分析男方年龄(<30岁,30~35岁,≥35岁)、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正常精子形态≥15%,10%~15%,5%~10%,≤4%)及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2×106,(2~15)×106,(5~10)×106,(10~20)×106,≥20×106]对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472个IUI周期共获得80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16.95%,累积妊娠率33.47%。男方年龄≥35岁IUI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仅为10.4%(14/134);重度畸形精子症组周期临床妊娠率为8.4%(7/83),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I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男方年龄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当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5%或PTMS<2×106时,IUI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建议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中自然周期及促排卵周期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6例IUI助孕患者,其中65例为使用促排卵药物组,51例为自然周期组。比较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排卵前成熟卵泡数、精液处理前各项参数、临床妊娠率及两组患者不同不孕原因的临床妊娠率。结果临床妊娠率比较促排卵周期组高于自然周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障碍的患者中促排卵后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P0.05)。盆腔因素、内膜异位、男性因素、不明原因、双方因素等两组间比较,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IUI助孕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究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HMG)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排卵效果的影响。〖HTH〗方法 〖HTK〗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76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HMG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来曲唑治疗。比较2组患者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总睾酮(T)、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数、成熟卵泡数;比较2组患者妊娠结局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排卵率、单卵泡排卵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FSH、LH、E2、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SH、LH、E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数、成熟卵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治疗前,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排卵数、成熟卵泡数多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曲唑联合HMG治疗PCOS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促进患者排卵及卵泡成熟,安全性高,具有很高治疗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米芬诱导排卵的供精人工授精(AID)周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卵泡直径与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氯米芬诱导排卵行AID共212个周期,根据hCG日最大卵泡直径分为:A组(18~19.5 mm)、B组(20~21.5 mm)、C组(22~23.5 mm)、D组(≥24 mm),分析比较4组的周期妊娠率。结果:4组妊娠率分别为24.39%、14.29%、18.18%、7.1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本研究目前的资料分析,氯米芬周期hCG扳机日卵泡直径与妊娠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半年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市人民医院不孕专科门诊就诊,经过常规系统检查后,行腹腔镜手术诊断为Ⅰ~Ⅲ期EMs并已进行手术治疗的不孕妇女9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期待组42例、自然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NC+IUI)组38例、控制性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COS+IUI)组18例。比较术后半年的妊娠情况。结果:期待组周期妊娠率6.1%(12/197),半年累积妊娠率28.6%(12/42)。NC+IUI组周期妊娠率6.6%(4/61),半年累积妊娠率10.5%(4/38)。COS+IUI组周期妊娠率14.8%(4/27),半年累积妊娠率22.2%(4/18)。3组周期妊娠率和累积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Ⅲ期EMs不孕患者术后半年积极给予IUI的妊娠率与期待治疗相当,但此结论有待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1 659个IUI周期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自然周期或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数、IUI的时机、洗精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IUI的周期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IUI治疗妊娠率与患者年龄、子宫内膜厚度、IUI治疗周期数、排卵数及洗精前前向运动精子数有关(P0.05);与不孕类型、自然周期或促排卵周期、IUI时机、洗涤后前向运动精子数无关(P0.05)。结论影响IUI结局的主要因素是:子宫内膜厚度、患者年龄、IUI治疗周期数、排卵数及洗涤前前向运动精子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科就诊的100例EMS不孕患者205周期IUI资料,比较EMS生育指数(EFI)和IUI术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预处理(GnRH-a组112周期,非GnRH-a组93周期)及治疗方案[自然周期组11周期,促排卵周期组194周期;促性腺激素(Gn)组139周期,非Gn组55周期]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EFI≥9分的EMS不孕患者IUI妊娠周期率及累积妊娠率分别为21.1%和40.0%,显著高于EFI≤8分的患者(分别为9.3%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与促排卵周期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0和14.4%;GnRH-a组与非GnRH-a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6.1%和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n组与非Gn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5.8%和10.9%,双胎妊娠率分别为13.6%和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FI≥9分的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积极采用IUI助孕治疗,IUI治疗前不建议使用GnRH-a等药物进行预处理,促排卵联合IUI可以提高患者的妊娠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12月因男方因素于本中心接受供精人工授精手术(AID)治疗的患者320例,共422个治疗周期。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5组,分别为自然周期(NC)组、氯米芬(CC)组、来曲唑(LE)组、重组人卵泡刺激素(rh-FSH)组和尿卵泡刺激素(u-FSH)组,对各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NC组、CC组、LE组、rh-FSH组和u-FSH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6.3%、16.5%、25.9%、22.6%和20%,CC组的临床妊娠率低于其他几组(P<0.05),NC组、LE组、rh-FSH组和u-FSH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A型内膜比率CC组(25%)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NC组、LE组、rh-FSH组和u-FSH组的A型内膜比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hCG日成熟卵泡个数CC组最多,与NC组和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直径CC组最大,与NC组和u-FS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并不一定增加AID临床妊娠率,CC组临床妊娠率较低,可能与其抗雌激素作用影响内膜有关,LE组单卵泡发育效果好,临床妊娠率比CC组高,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女性进行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donor,AID)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AID助孕的1 707例女性患者资料,按BMI分为正常组1 314例(其中自然周期1 162例,促排卵周期152例,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320例(其中自然周期270例,促排卵周期50例,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73例(其中自然周期54例,促排卵周期19例,BMI≥28 kg/m2),评估3组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AID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正常组中促排卵周期AID的流产率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3%,9/31 vs. 11.45%,30/262,χ2=0.589,P=0.014),而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23.33%,63/270和21.48%,58/270)高于促排卵周期(分别为10%,5/50和8%,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χ2=4.908,P=0.027),促排卵周期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与自然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妊娠结局与促排卵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AID临床结局可能优于促排卵周期AID;尤其是超重女性,自然周期AID可能获得更高的妊娠结局。对条件合适的患者,应积极提倡自然周期AI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生殖中心行FET的633例PCOS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促排卵组(A组,61例)、激素替代组(B组,347例)、降调节+激素替代组(C组,225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雌二醇(E2)水平、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囊胚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基础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高于B组,FET周期始用药时LH、FSH、E2水平均明显低于A、B组,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高于A、B组(P<0.05),3组间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流产率低于B、C组,B组的异位妊娠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雌激素用量及用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OS患者,促排卵、激素替代、降调节+激素替代3种内膜准备方案均能获得较好的FET临床结局,促排卵和激素替代方案在降低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方面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perMagic在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对精子活力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6月进行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30例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者为A组;40例精子处理后未添加SperMagic者为B组,比较2组精子活力和妊娠率差异。结果:A、B组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精子处理前后密度、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妊娠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有增高趋势。添加SperMagic后精子活力比精子处理后活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技术中,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可以明显改善精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咸宁市通城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PCOS患者及同期67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将其分为PCOS肥胖组(n=32,BMI≥25 kg/m2)、PCOS非肥胖组(n=33,BMI<25 kg/m2)、对照肥胖组(n=34,BMI≥25 kg/m2)及对照非肥胖组(n=33,BMI<25 kg/m2).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咸宁市通城县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检测各受试者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内脂素等水平,同时计算腰臀比(WH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各组上述检测指标差异并分析PCOS患者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各组受试者年龄、身高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PCOS非肥胖组WHR、FINS、HOMA-IR及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非肥胖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FINS、HQMA-IR及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肥胖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MI及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比较,PCOS肥胖组较PCOS非肥胖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肥胖组较对照非肥胖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患者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与BMI呈正相关关系(r=0.434,P<0.05),而与WHR、FBS、FINS及HOMA-IR无相关性(r=0.126,0.114,0.172,0.133;P>0.05).结论 PCOS患者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故可作为辅助检测PCOS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IVF/ICSI治疗的PCOS患者共286例,其中新鲜周期移植患者114例,根据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10 ng/mL)、不足组(10~30 ng/mL)和充足组(≥30 ng/mL),比较3组IVF/ICSI妊娠结局。新鲜周期移植患者按照临床妊娠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分析影响临床妊娠的因素;排除共线性,并校正年龄、基础黄体生成激素、基础睾酮水平、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等混杂因素后,对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新鲜周期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结局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间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睾酮、基础黄体生成激素/基础卵泡刺激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促排卵治疗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新鲜周期移植患者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D缺乏组BMI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P<0.05);3组间移植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及胚胎种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临床妊娠组患者基础黄体生成激素及基础睾酮水平低于未妊娠组(P<0.05);临床妊娠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及受精率均高于未妊娠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血清维生素D缺乏组相比,不足组及充足组IVF/ICSI-ET临床妊娠率均升高(不足组:aOR=5.559,95%CI:1.463~21.124,P=0.012;充足组:aOR=11.192,95%CI:1.674~74.822,P=0.013)。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10 ng/mL是PCOS不孕女性IVF/ICSI-ET临床妊娠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