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情志病主要以七情内伤为发病因素,进而影响脏腑气机,损伤脏腑功能,使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的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病。甘麦大枣汤加味由甘麦大枣汤加麦冬、白芍而成,具有养心神、缓肝急、补脾气的功效。贺支支教授指出,甘麦大枣汤加味可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从而发挥治疗情志类疾病的作用。贺教授运用辨病、辨因、辨体、辨证的诊疗思路,临床多运用甘麦大枣汤加味作为治疗情志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2.
月经病与情志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异常,或在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月经病可因六情所伤,外感六淫,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所致。笔者认为,诸多因素中,情志与月经病关系尤为密切,因情志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的主要因素,因此笔者就情...  相似文献   

3.
陈常云 《光明中医》2011,26(9):1790-1791
情志病,是指由于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疾病。肝具有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能协调脏腑的功能活动,对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关于情志病应从肝主疏泄,肝藏魂,肝与春气相通应,肝与情志病相互影响来治疗、叙述,故肝在情志病发病和治疗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艳阳  孙倩 《河南中医》2020,40(5):722-725
张怀亮教授认为情志病因情志而生,因情志而加重或转化,外因固然重要,不可忽视内因,因为很多时候人情绪的异常反应是脏腑气血盛衰或失调的外在表现,故在诊治过程中不可忽视脏腑气血盛衰的内因,内因可作为起病因素也可作为疾病加重或减轻原因。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核心病机是"气机逆乱",情志致病首先引起机体气机紊乱,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临证治疗情志病必始于气,而终于气,调理气机为第一要务。张教授创新三焦辨证体系,从君、相火论治疗情志病中的不寐。张教授认为,情志病治疗应内调外养,提出"风药治郁"理念。  相似文献   

5.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应激性情志异常疾病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注意到生活压力与环境应激等因素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应激已然成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关键因素。心理应激在中医学中虽无直接对应概念,但其关于情志活动的调控已归入肝藏疏泄功能之中。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若肝藏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调,情志不畅,甚则脏腑功能紊乱。反之,长期情志不畅也会对肝藏疏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则影响诸多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故文章从心理应激的角度入手,结合肝主疏泄的中医、现代医学理论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中医藏象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对改变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昕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5-2836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乃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反映及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从而导致脏腑气血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心理特点看,女子偏于感性,不耐情伤,情绪易于波动,更易受情志因素影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血,产生妇女经、带、胎、产、杂诸疾。由于情志因素与妇产科疾病有很重要关系,因此治疗妇女疾病时应重视心理治疗,即中医所谓"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对于情志所致妇科疾病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如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交通心肾等,还采用独特的情志疗法。常用情志疗法有"移精变气""情志相胜"等。  相似文献   

8.
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的范围。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紊乱的因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即所谓七情的致病说。虽然七情可以致病,但亦可以利用七情的变化治疗疾病,早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启示下,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即所谓七情的治病说,亦称“以情胜情说”。七情这种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双向调节作用,目前正被临床医生所重视。笔者现就…  相似文献   

9.
情志致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 《中医研究》2008,21(3):3-5
从中医情志及情志致病的基本内涵入手,初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人体情志活动的过强或不及,引起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分属五脏",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情志致病,首伤于心,影响脏腑气血功能;五脏相互关联的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因此,情志致病机制之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人体内外环境的诸多因素为依据阐述情志疾病的发病学特点,其中关于脏腑功能、气血营精对情志的主导影响,四时阴阳、五运六气对情志的相关作用,外邪侵袭、饮食因素,以及体质和情志的关系等论述表明了《黄帝内经》对情志疾病的发病学认识是基于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的中医发病学系统,因此,对情志疾病的论治必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临证对鼾症(睡眠呼吸障碍)病因病机与诊疗思路及方法进行探讨.睡眠打鼾是为鼾症,本病发生主要与生活方式以及禀赋、情志、年龄增长、体脂增多、鼻与咽喉局部形态异常等因素关系密切.各种因素导致脏腑失调,气化失常,营卫失和,膏脂堆积,形体失塑,或致痰结血瘀,壅阻气机,壅滞肺系,气道受阻,呼吸不畅为基本病机.病性分虚实,大致可...  相似文献   

12.
卵巢早衰(POF)病位在胞宫,但与肾、肝、脾、心、肺等脏腑有关;病因病机为寒邪侵袭、气血亏虚、肝郁气结、痰瘀阻滞,终致经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早期多为实证,继则变为虚证,久则虚实夹杂。治疗上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补泻兼施,治则为疏通经络、益气健脾、补益肝肾、温养胞宫、祛痰化瘀,注重调理多个脏腑的功能,运用针刺、艾灸、拔罐、刺血、脐疗、手足心膏摩诸法同用的方案治疗,操作方便,月经来复快,疗效巩固。且自我按摩手、足部的穴位,能够发挥患者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按摩足部而波及生殖器区域,对生殖功能起到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戴一权运用百合逐瘀汤治疗失眠伴焦虑症的临床经验。认为此病多由脏腑虚损、情志失调、气机郁闭、气血不和、心神失养所致,日久血虚血瘀,治以百合逐瘀汤养阴活血、安神定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属于中医学肠覃、锁肛痔范畴,其发生发展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起居不时、感受外邪等因素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有关,而正气不足贯穿疾病病程始终,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培本为主。十全大补汤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黄芪、肉桂组成,以其为基础方的辨证加减,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中发挥着补益气血的功效,有助于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加快恢复,并能减轻患者放化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从而确保足量的疗程;而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又可在扶正的同时,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全面论述了十全大补汤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和疗效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系统阐述人迎脉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因病机与证治。卫气失常,火热灼脉,损伤脉络,以致痰瘀结滞于人迎脉,终成斑块,名曰人迎脉积。饮食失节、吸烟饮酒、运动不足、情志失调、烦劳无度、久病损伤血脉,痰浊瘀血遁入血脉,日久成积,为主要病因病机。年老体虚,阳明脉衰,脏腑渐损,气化衰减,卫外不固,营虚瘀积,血脉易损,是人迎脉积发病基础。营卫失常是人迎脉积发病的基本病机,痰瘀遁脉,痹阻人迎脉是发病的核心环节。根据其结块性质,硬斑名癥积,软斑曰痈积。本病发病隐匿,全身正虚为本,局部邪结为标;危害多端,防治皆难。立足整体,着眼局部,干预脉积,预防中风是防治本病的原则与目的。治分标本,治标当祛邪散结,用清火、化痰、活血、散结、消积法;治本需补虚扶正,调和营卫,固护腠理。列举火热灼脉、痰热壅滞、阴虚火灼、瘀阻阳明、卫郁营滞、气虚血瘀、厥阴阴虚证治。  相似文献   

16.
汤万权  汤水福 《河南中医》2012,32(10):1267-1269
岭南地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特点为脏腑虚损、经络不畅为本,风热、湿热、瘀血为标.中医治疗本病应以扶正固本为根基,兼顾清热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活血,并配合现代医学标准化治疗,针对气血阴阳失调、正气不足予以调整,同时依患者体质、发病节气及地域差别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7.
"形神同调"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中风病乃"形神共病"之疾患,治疗需"形""神"兼顾而并调。针刺可通过激发调控经络腧穴之气以平衡阴阳,调神全形,是"形神同调"法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手足十二针为王乐亭先生治疗中风病的代表针灸处方,诸穴相配,既能调节脏腑经络、筋脉肌骨,通调脏腑、和畅气血以治形,又着眼于整体阴阳的和调及精神情志的畅达,燮理阴阳、怡养精神以全神,发挥"形神同调"之功,可促进中风病的恢复,其潜在效应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及调控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髙血压病机的理论认识及临证经验。髙血压发病之本在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先责肝脾二脏。由此引起诸多病机变化,如,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诸郁遂生;饮食失节,损伤脾胃,导致中焦壅滞,气机不利,日久必然损伤血脉,危害脏腑。据此,卢老强调肝脾气机失调、升降之机失常、脏腑功能紊乱存在于髙血压全过程,进而提出调治髙血压以斡旋气机,调整脏腑功能,藉以恢复阴平阳秘之常态为主导。认为临证应首辨气机失调及病变脏腑,治以调气为先,兼顾化痰、活血、疏肝清火、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滋阴和阳、扶阳镇水等,同时强调外治,善用足浴。  相似文献   

20.
薛凯阳  崔瑾 《中国针灸》2022,(2):203-207
基于"脑肠相通""心胃同病"理论探讨从阳明经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思路和方法.CFS发病与脑、心有关;从经脉循行、脏腑功能及阳明经的主治特点分析,阳明经所治疾病与脑、心联系密切,故提出从阳明经入手,采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CFS,包括清热润燥、凉血化瘀、行气通腑、建中补虚四法,对临床治疗CFS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