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恢刺”、“关刺”治筋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筋拘急、筋弛缓尤其是手足部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偏瘫、痹证、外伤等疾病。我们采用“恢刺”、“关刺”等刺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自1985年始共收治63例,其中筋拘急者38例,筋弛缓者25例,发生于手部者27例,发生于足部者14例,发生于手足者22例,继发于偏瘫者41例,继发于痹证者16例,外伤引起者6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恢刺”、 相似文献
4.
阳陵泉透刺阴陵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阳陵泉透刺阴陵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在治疗下肢痉挛的主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太溪)基础上加阳陵泉透刺阴陵泉,上下午各1次,1月为一个疗程,每五天休息两天,连续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60例,显效4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结论:阳陵泉透刺阴陵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恢刺廉泉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穴取廉泉,采用恢刺手法不留针,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每周治疗5 d,休息2 d,1周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测量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舌骨运动位移、咽期运送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舌骨运动位移增加、咽期运送时间缩短(P<0.05)。结论:恢刺廉泉穴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症状,可能与增加舌骨运动位移、缩短咽期运送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恢刺配合巨刺运动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发挥针灸优势、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恢刺配合巨刺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为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一疗程,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肩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VAS疼痛评分改善、各向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配合巨刺运动针法的临床疗效及止痛效果、改善肩关节各向活动度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恢刺加电针对缓解中风患者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对32例中风患者进行恢刺加电针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的变化、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肌张力较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且肢体的肌力明显恢复(P〈0.05)。结论:恢刺加电针确能明显缓解中风患者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观察针刺阳陵泉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被动运动的中枢即刻效应,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6例右侧脑梗死恢复期左侧偏瘫患者,在针刺左侧阳陵泉前后被动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并以假穴针刺作对照,观察其相应脑部的即刻激活部位.结果:所有患者被动运动的激活区集中在右侧运动感觉皮层,与假穴相比,针刺阳陵泉在左侧岛叶前部、额下回、中央前回、梭状回、小脑等区域,中枢效应强于假穴,这些区域涉及多个大脑网络.结论:针刺阳陵泉可能通过调节运动相关网络促进偏瘫恢复. 相似文献
10.
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给患者日常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由于各医家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不同,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方案各异,方法众多,效果参差。文章总结了潘小红教授治疗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型)的临证经验,其认为急性腰扭伤主要以气滞血瘀型为主,由于腰部局部筋脉拘急,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致使腰部疼痛剧烈、拒按,伴活动受限,采用运动针法联合恢刺和雷火灸治疗方法,以调和筋脉气血、化瘀散结止痛,并列验案举证,为急性腰扭伤的临床诊治及理论探讨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功能锻炼,治疗组采用齐刺阳陵泉穴配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针刺1次,1周针刺6次,共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疗效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结论: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传统取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法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40只,每组再随机分为6 h、24 h、3 d、7 d 4个时点。采用改良的自体动脉血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给予"百会"透"太阳"穴电针干预。通过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NGF的阳性细胞表达,qPCR法检测NGF mRNA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点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NGF阳性细胞数增多,NGF mRNA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6 h神经行为学评分、NGF的阳性细胞数,NGF 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24 h、3 d、7 d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NGF阳性细胞数增多,NGF mRNA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会"透"太阳"头穴透刺通过上调N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头穴丛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缺血大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并试图探讨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制作脑缺血模型,运用神经功能评分及电子显微镜摄像技术观察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皮质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突触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突触数目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头穴丛刺法组突触结构较清晰、结构相对完整突触数目与模型组比较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对实验性脑梗死模型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治疗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依据Nagasawa氏改良方法造模,假手术组、模型组在造模成功3天后给予模拟针刺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成功3天后给予电针针刺治疗。治疗6天后检测大鼠H-反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右侧(瘫痪侧)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与假手术组、正常组、电针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组H波潜伏期接近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H反射恢复曲线的H/M值随S1和S2刺激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最高达到(2.3±0.597),是正常组的3倍以上;电针组H/M值最高仅为(1.09±0.307),略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降低脑梗死后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穴围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围刺组、运动组、围刺+运动组,每组15只。参照Zea-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对应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14天后进行行为学评估;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比;RT-PCR法检测β-catenin mRNA、GSK-3β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VEGF水平。结果:14天后围刺+运动组mNSS评分、脑梗死面积比优于模型组、头穴围刺组和运动组(P<0.01)。围刺+运动组与其它各组相比可明显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GSK-3β水平、增加VEGF表达(P<0.01)。结论:头穴围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筋恢刺"配合腰骶部神经阻滞术治疗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分筋恢刺"配合腰骶部神经阻滞术治疗,对照组单采用腰骶部神经阻滞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5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椎旁注射部位不适感。结论:"分筋恢刺"配合腰骶部神经阻滞术治疗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电针阳陵泉穴对胃液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求电针"阳陵泉"穴与胃液分泌生理活动的关系.方法:电针家兔(n=20)"阳陵泉"穴,观察其胃液流量的变化.结果:针刺中10min与针刺前10min相比,胃液流量增加(P<0.05);针刺后10min与针刺前10min相比,胃液流量增加(P<0.05).结论:电针家兔"阳陵泉"穴,在该实验中表现为胃液分泌量增加的兴奋效应.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恢刺法针刺夹脊穴结合葛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9 月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服药组、针刺与服药结合组(以下简称结合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针刺治疗、脊痛消胶囊口服治疗和针刺结合脊痛消胶囊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后颈功能障碍量表(NDI)和VAS疼痛评分数据,并用SPSS25.0软件分析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的NDI评分和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合组的NDI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阳陵泉""阴陵泉"穴对急性胆囊炎家兔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以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探讨"合治内府"理论之胆和阳陵泉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阴陵泉组,每组8只。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液制成急性胆囊炎模型。两个治疗组电针相应穴位,连续7d。对比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B超下观察胆囊壁厚度变化,光镜下观察胆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胆囊壁显著增厚(均P0.05);电针后,阳陵泉组、阴陵泉组的白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胆囊壁显著变薄(均P0.05);与阴陵泉组比较,电针后,阳陵泉组的胆囊壁更薄(P0.05)。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胆囊上皮黏膜变短,有全层坏死改变,胆囊上皮乳头水肿,间质内炎细胞浸润;阳陵泉组基层增生,散在炎细胞浸润;阴陵泉组血管腔内含有成堆的中性粒细胞。结论:阳陵泉穴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胆囊炎。从改善急性胆囊炎家兔的胆囊壁厚度来看,阳陵泉穴比阴陵泉穴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