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选取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免疫清除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慢性HBV携带组(免疫耐受状态)20例,其中肝郁脾虚证10例,肝胆湿热证10例;另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体检健康者10名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携带组两个证型患者CD86、CD80及HLA-DR表达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组两个证型患者CD80表达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肝郁脾虚证患者CD86、HLA-DR低于肝胆湿热证,慢性HBV携带组肝郁脾虚证CD80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肝郁脾虚证患者IL-12及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于肝胆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存在差异.DCs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方法:63例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苓泽柴芍六君子汤,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对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级计分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组的降幅较大,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高,肝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对照组70.96%、治疗组96.8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另随机选择32例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有效改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研究组患者体征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泽柴芍六君子汤具有养肝、健脾、利湿等功效,治疗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参数的关系。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其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aggregation,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io,P-LCR),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各项血小板参数检测中,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DW、P-LCR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异常率比较,湿热蕴结证除PCT外其他各指标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的PDW与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大血小板比率增高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判别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规范化肝郁脾虚证证候特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现代期刊文献检索、并进行规范后,选用文献207篇进行频数和判别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得出肝病在检索文献中出现频率为36.23%,而肝炎、肝硬变、肝纤维化3种肝病占所有肝病文献的77.14%;判别分析得出便溏、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区痛、腹水,蜘蛛痣对肝硬变贡献度高;食欲不振、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对于诊断肝炎权重较大;急躁易怒、胸胁胀痛、透明质酸(HA)、腺苷脱氨酶(ADA),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可以更明确的诊断肝纤维化。结论: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难以脱离疾病特点;将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中,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湿热证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慢性乙肝湿热证有效病例592例,提取592个病例对应的中药处方,应用频数分析、方剂匹配、因子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湿热证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为茯苓、白术、叶下珠、猪苓、泽泻。共有208个处方经过方剂匹配后剩余药物个数≤3个,计算其在处方中的出现频数,频次大于3的方剂为茵陈五苓散(76)、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合温胆汤(41)、龙胆泻肝汤(36)、加味逍遥散(7)、柴胡疏肝散(5)、茵陈蒿汤(5)、参苓白术散(4)、甘露消毒丹(3)、五味消毒饮合茵陈蒿汤(3)。有384个处方剩余药物个数>3个,多是自拟方,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作为选择公因子的标准,共获得公因子43个,得出了出现频次≥5的公因子对应的药物组合,这些处方组成网络图中边的权重分布幂函数指数值为1.8,以此作为α值,3作为层次数进行多层核心网络分析,得出3层网络图。结论慢性乙肝湿热证常用祛湿、疏肝、解毒、活血药物,最常用的3个方剂为茵陈五苓散、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合温胆汤、龙胆泻肝汤,常用自拟方药物组合方式为祛湿+疏肝+解毒、益气+活血+祛湿,并常配合现代药理研究具有保肝降酶功效的中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数据的慢性乙肝患者典型证候的诊断模型,探索与慢性乙肝典型证候相关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组合。 方法 对1 004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证候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包括 88项症状、舌脉象、20项体征和 14项实验室指标。然后选取典型证候的临床数据,联合采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构建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证候的诊断模型。 结果 1 004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最为典型的证候为肝胆湿热证(340例,占33.86%)与肝郁脾虚证(366例,占36.45%)。首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6项症状与体征及3项实验室指标,然后采用决策树方法构建能够区分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模型(辨证诊断准确率=74.36%),发现苔白、淡红舌、巩膜黄染、两目干涩、丙氨酸转氨酶(ALT)和 HBeAg是鉴别两证型的有效指标组合。采用贝叶斯网络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指标的重要性。 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种能够有效判别慢性乙肝患者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决策树诊断模型,为将基于经验的中医辨证转向基于数据模型的辨证提供了方法,有助于促进证候的客观化诊断。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CHB)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鉴于中医对乙肝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回顾了迄今CHB的证候客观化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病-证结合”研究出发,提出了还原论与整体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相结合,基于系统生物学的CHB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血浆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其与慢性乙肝中医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证候的对应关系,初步探索出慢性乙肝中医虚证的蛋白质组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识慢性乙肝虚证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方法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获得血浆蛋白质(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经质谱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①各组血浆蛋白2-DE图谱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V5.0软件分析,各组均可获得重复性稳定的蛋白点450±100个.②归纳总结图谱发现,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差异,表现为蛋白点3、8、9(分别为APO -A2、Haptoglobin HP)表达量均明显下降.经质谱分析鉴定得出:蛋白点3为载脂蛋白A2( Apo-A2),蛋白点8、9为结合珠蛋白.结论 ①成功建立起慢性乙肝血浆蛋白质组2-DE图谱.②归纳总结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APO-A2、HP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提示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具有相同的蛋白质变化规律,推测这些相同的蛋白质变化可能与慢性乙肝各中医虚型证型的形成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0例肝郁脾虚证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用水飞蓟素及维生素C、利分能等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3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ALT,AST,GGT,TBiL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HA,LN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肝纤维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采集正常健康者(26名)及肝郁脾虚证(35例)、脾胃湿热证(34例)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按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Aglient表达谱芯片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利用随机方差模型筛选差异基因,通过GO、Pathway、Genbank、NCBI、Geneontology等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两证型间获得差异基因125个(其中66个为上调基因,59个为下调基因),主要表现的功能为跨膜运输、硒反应离子、钙离子依赖的胞吐作用等。参与的通路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影响细胞黏附分子、钙离子信号通路、白细胞穿上皮迁移等。通过动态网络构建,寻找出共表达能力差异最显著的9个基因(即LOC340508、HIST2H2BE、MPL、FLJ22536、TUBA8、NT5M、EGFL7、PTPRF、TSPAN33),其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细胞生长、DNA损伤、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生命过程。结论慢乙肝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两个证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有望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证患者的情绪变化,观察疏肝解郁法治疗对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疏肝理脾片、护肝片连续治疗12周。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经症状自评量表评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抑郁、焦虑、敌对性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一定的情绪障碍,疏肝解郁法能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改善情绪障碍尤其是抑郁、焦虑、敌对性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规律,完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方法遵循以方测证、以效测证的原则,回顾性分析经疏肝健脾法治疗有效的门诊病人100例,填写临床证候调查表,统计分析性别、年龄、病程、饮酒情况、症状、体征、舌象、脉象、HBV-DNA、B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入选病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0~39岁;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病程多集中在1~5年左右,病程较长;不饮酒者居多;主要症状以倦怠乏力、胁肋隐痛、唇甲紫暗为主,次要症状以纳差、面色晦暗、小便黄为主;舌质以淡为主,其次为暗红;舌苔以薄为主,其次为白腻。脉象以弦为主,其次为沉细;HBV-DNA以>105copy/ml居多;B超结果以慢性肝损害为主;肝功能损害程度以中度居多;本次研究发现处方中肝郁脾虚证所用中药共计116味,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为柴胡,其次为甘草、茯苓、白术、白芍、郁金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规律及辨证标准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差别,将来应扩大样本、采用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脾虚证、肝郁证与神经肽CR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足电刺激、大黄灌胃、电刺激 大黄灌胃方法分别复制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下丘脑和蓝斑CRF含量。结果肝郁组下丘脑CRF含量降低,脾虚组下丘脑CRF含量存在升高趋势,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组蓝斑CR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郁组下丘脑CRF降低,脾虚组CRF在下丘脑存在升高趋势;肝郁组蓝斑CRF明显升高。下丘脑CRF在肝郁组和脾虚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肝郁证和脾虚证的中枢差异点之一;肝郁组蓝斑CRF升高,可能是肝郁证证本质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17.
何勇  柳文  李莹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2):28-29,35
目的观察肝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心神不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维持原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础治疗。中药组35例另给予肝郁汤治疗,西药组30例给予谷维素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LT的变化。结果肝郁汤能改善中医证候、降低抑郁和焦虑量表积分及ALT含量(P<0.01),且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肝郁汤治疗肝郁脾虚、心神不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抑郁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1],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2-3]。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约2 000万,成为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4],尚无根治慢乙肝的好方法。近年来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拟方护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护肝解毒汤口服。以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2)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肝脏硬度值(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水平及降低肝脏硬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联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及HBV-DNA转阴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ALT、AST、TBil水平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能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