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咯血量的高危因素,并探讨接受介入治疗后咯血复发的潜在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介入治疗的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依据咯血量大小分为大咯血组与非大咯血组,依据术后咯血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咯血量及术后咯血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41例血管相关性咯血患儿,男19例、女22例,中位年龄为8.9(6.9~11.2)岁。胸部血管增强CT检查提示32例患儿异常血管定位在右肺,以右肺下叶为主,3例为双肺,1例为左肺,5例未发现异常血管。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常血管内径大、肺炎支原体(MP)感染是影响咯血量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异常血管数量多是咯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中影响咯血量的高危因素是异常血管内径以及MP感染,介入封堵异常血管是儿童血管相关性咯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异常血管数量为介入术后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评估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 (1)肺动静脉瘘4例:以紫绀及杵状指为主要表现,CTA均提示肺动静脉畸形。1例手术切除右下肺;2例于胸腔镜下对累及肺动静脉瘘结扎;1例通过DSA对右下动静脉瘘处封堵栓塞。1例尚住院治疗,3例随访1~5年紫绀及杵状指明显改善。(2)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3例,均以咯血为主要表现。2例行CTA检查,其中1例提示右肺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1例未发现异常支气管动脉;3例均行DSA术,术中均见异常支气管动脉分支显影及分流,2例予以支气管动脉封堵栓塞治疗,其中1例封堵2个月后又出现咯血,再次行封堵,随访3年无咯血,另有1例因分流较小,予临床观察,随访15个月无咯血。结论不明原因咯血、紫绀、杵状指的患儿需考虑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CTA或DSA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DSA检查较CTA更能直观地观察到受累血管及其走行,并能对受累的血管范围及其复杂程度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临床特点, 评价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 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 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 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 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 年龄9.8(3.7, 12.1)岁, 体重35(16, 55)kg, 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 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 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 其中单支病变11例, 多支病变4例, 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 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 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 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 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 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 单次手术难以根治, 采用分次封堵, 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儿, 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后, 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咯血的诊断思路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济南市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治疗的25例咯血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对其发病特点、病因、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中男16例,女9例。年龄7个月至16岁,其中3岁2例,3~10岁15例,10~18岁8例。少量咯血17例,中量7例,大量1例。病因为支气管肺血管发育异常者16例,呼吸道感染6例,支气管扩张3例,支气管异物2例,肺外伤1例。21例(84.0%)应用抗菌药物,21例(84.0%)应用止血药物,其中8例应用垂体后叶素。8例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1例行肺叶切除手术。25例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随访无反复咯血。结论儿童咯血病因复杂,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DSA检查,支气管肺血管发育异常诊断率可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加强对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导致的隐源性咯血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住的3例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导致的隐源性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例患儿均为年长儿,以咯血为首发症状,除合并轻微咳嗽外无其他典型临床症状;3例患儿均行胸部CT、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及支气管镜检查,例1和例2患儿胸部CT均提示肺内片状阴影,例3未见异常;例1患儿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提示右侧支气管内异常结节影,例2、3患儿未见异常;3例患儿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均未能明确咯血原因;最后均通过主动脉及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确诊,并予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结论 年长儿童的隐源性咯血要警惕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及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并予治疗.  相似文献   

6.
Hybrid手术镶嵌治疗儿童法洛四联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镶嵌治疗儿童法洛四联症(TOF)的效果。方法术前介入治疗:3例有巨大体肺侧支(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其中2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堵闭体肺侧支血管,1例采用可控弹簧圈栓塞体肺侧支血管。术后镶嵌治疗:6例TOF根治术后残余分流,包括4例残余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1例残余左室右房通道VSD,1例残余房间隔缺损(ASD)。对于VSD,首先建立动-静脉轨道,选择较缺损直径大2mm的VSD封堵器,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将封堵器放置正确位置后释放封堵器;对于ASD,经股静脉置入鞘管至左心房,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将大小合适的ASD封堵器放置到位后释放封堵器。结果3例有巨大APCAs的重症TOF在根治术前予以侧支血管堵塞术后随即行外科手术,术后肺血明显减少,灌注肺症状消失,术程顺利,皆获得满意效果。随访1,5~2.0a患儿发育正常。6例TOF根治术后残余分流者经导管封堵术封堵成功,心脏杂音消失。随访1~3a无残余分流及心脏瓣膜异常,未出现心律失常,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Hybrid手术治疗伴巨大APCAs及术后存在残余分流的TO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咯血的病因分布,并对儿童咯血的程序性诊断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病房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2例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进行分类,并对程序性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估,最终的诊断结果分为明确诊断和病因未明。结果明确诊断41例(97.6%),病因未明1例(2.4%)。感染为主要病因,包括肺炎8例(19.0%)、支气管炎5例(11.9%),其他依次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10例(23.8%)、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8例(19.0%)、支气管扩张5例(11.9%)、肺大血管畸形并肺动脉高压3例(7.2%)、肺结核1例(2.4%)、支气管异物1例(2.4%)。13例呼吸道感染及5例支气管扩张患儿通过胸部CT确诊,10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患儿通过血管造影确诊,8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肺结核及1例支气管异物患儿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确诊,3例肺大血管畸形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心脏彩超确诊。结论儿童咯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复杂。采用程序性诊断方法能明确大多数咯血患儿的诊断,病史、纤维支气管镜、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心脏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儿童咯血的病因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咯血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支气管镜表现。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于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04例咯血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支气管镜表现,总结儿童咯血的病因构成。结果 104例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24例、支气管炎29例、肺炎11例、支气管扩张症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3例、支气管异物5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6例、肺静脉闭塞或缺如3例、疑诊支气管-肺血管发育异常10例(未行血管造影确诊)、肺囊性腺瘤样畸形1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1例、支气管炎性假瘤1例、韦格纳肉芽肿1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1例。结论儿童咯血病因复杂,需要结合咯血特点、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先天性支气管肺血管发育异常是引起儿童咯血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小儿反复咯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1996 年1 月至2013 年2 月39 例反复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起病年龄、病因、咯血量、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随访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 例反复咯血患儿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6 例(41%),肺血管畸形8 例(21%),肺动静脉瘘7 例(18%),支气管扩张症3 例(8%),肺结核和肺囊性纤维化各2 例(5%),肺肿瘤1 例(3%)。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35 例患儿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反复咯血患儿以Ⅰ度(51%)和Ⅱ度(28%)咯血为主,Ⅲ度(21%)咯血少见。39 例患儿根据不同病因经相应的治疗后咯血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0.5~5 年,除3 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儿失访外,其余患儿均未再次发生咯血。结论 反复咯血患儿的病因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为主,肺部增强CT 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反复咯血患儿病因的重要方法,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EVE)治疗儿童体动脉源性咯血的临床应用。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进行EVE治疗的20例体动脉源性咯血患儿,分析咯血的栓塞方法和疗效。结果 14例责任血管为支气管动脉(BA),1例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5例为BA和NBSA。13例使用末梢栓塞剂、7例使用弹簧圈进行栓塞,共栓塞责任血管41支(BA 34支,NBSA 7支),均获得即刻止血。2例术后6个月内复发,2例术后6~24个月复发。末梢栓塞剂组的整体复发率(1/13,8%)低于弹簧圈组(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例术后发生颅内异位栓塞,经治疗后目前随访20个月生活质量未受影响;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EVE治疗儿童体动脉源性咯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