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内收上颌前牙时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名健康青年志愿者,获取其上颌骨及牙齿CBCT影像资料,构建上颌骨复合体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矫治器施力控根内收(工况一)以及矫治器施力控根内收辅以微种植钉与Power arm 150 g牵引力内收(工况二)下牙齿位移趋势及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工况一,前牙的冠根位移差分别为113.3、92.2、128.6 μm,最大牙周膜等效应力为79.6 kPa;工况二,前牙冠根位移差分别为89.3、74.3、184.2 μm,最大牙周膜等效应力为37.5 kPa。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和Power arm可改善上颌切牙倾斜移动的趋势并减少牙根吸收的风险,但对于尖牙的控制尚不足。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应用隐形矫治器矫治的拔牙病例中,尖牙先远移的内收方式有利于节约后牙支抗,对抗牙套的弓状效应,但尖牙远移后改变了牙套对牙齿的包裹及矫治器拔牙空泡处的弹性,减轻邻牙移动约束,这可能会对前牙压低产生影响.目的:运用有限元技术研究隐形矫治拔牙方案中尖牙远移量对前牙压低效果的影响.方法:建立包括牙齿、牙周膜、牙槽骨、隐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对前牙反(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26例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下颌牙合垫对反覆(牙合)较深的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26例反(牙合)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加下颌牙合垫的联合使用是矫治前牙深反牙合的有效方法.它能提高矫治效果的关键在于打开了上下前牙的锁结关系,消除了下前牙对上前牙的阻力干扰,而且使上前牙能尽早粘托槽,使上下牙能同时进行矫治,不仅缩短了疗程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附件: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为了提高隐形矫治器的固位、更好地控制牙齿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及支抗设计等,常需要在牙齿上设计及粘接相应的附件,但附件的放置及选择常常仅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及习惯,附件变化对牙齿三维移动的生物力学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及证实。 扭转力学:即正畸中的旋转移动,指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体围绕其牙体长轴的转动。实验通过将各组矫治器以尖牙牙体长轴为旋转轴,将矫治器远中扭转2°以模拟矫治中的尖牙远中扭转,探讨附件的变化对扭转力学的影响。 背景:临床上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扭转牙时,主要通过联合使用邻面去釉、增加附件及过矫治来提高矫治效率,但附件的选择及放置等仅依靠医师经验和习惯而定,其产生的效果是否不同目前暂无相关报道。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探究矩形附件的存在及厚度和放置位置对隐形矫治器矫正左上颌尖牙扭转的影响。 方法:通过离体牙扫描数据分别建立矫治器-附件-尖牙-牙周膜-松质骨-皮质骨(有附件组)与矫治器-尖牙-牙周膜-松质骨-皮质骨(无附件组)有限元模型。其中有附件组中的附件厚度又分为0.5,0.75,1.0,1.5 mm(附件的放置位置、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和放置方向均设为一致),放置位置又分为近中、远中、合方、正中、龈方5个区域(附件的厚度、垂直高度、水平宽度和放置方向均设为一致)。将各组的矫治器以尖牙牙体长轴(X轴)为旋转中心轴,将矫治器远中扭转2°,在MSC.Marc.Mentat软件中模拟运算,收集各应力、位移分布云图及最大应力、位移值。 结果与结论:①无论是否使用矩形附件,模型最终状态时尖牙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顺时针扭转,无附件组与有附件组模型尖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趋势一致,但有附件组模型中尖牙位移值及牙周膜各种应力值均不同程度的大于无附件组;②随着矩形附件厚度的增加,尖牙的最大位移随之增大,分别为42.94,49.32,52.52,59.39 µm;③当矩形附件放于尖牙牙冠唇面不同位置时,尖牙的最大位移值变化规律为正中与龈方差别不大,但两者均明显大于合方,而近中、远中向的变化不规律;④结果表明,附件的使用不会改变初戴矫治器瞬间尖牙的移动方式,其仅在矫正扭转尖牙时起到了协同作用;附件厚度对矫治器扭转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当厚度增大时尖牙所发生的最大位移及牙周膜受力越大;矩形附件在牙冠唇面合、龈方向的粘接位置越靠近牙冠外形高点处,越有利于矫治器对扭转尖牙的控制。 ORCID: 0000-0001-9902-8967(陈周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隐形矫器不同参数(厚度、矫治位移量及弹性模量)在下颌尖牙压低移动治疗中对尖牙位移和牙周膜应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下颌尖牙在48个不同隐形矫治器模型作用下的压低治疗。结果尖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应力均与隐形矫治器厚度、压低位移和弹性模量成正比关系,隐形矫治器包含的压低位移量是对牙齿压低移动治疗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尖牙的压低移动治疗中,牙周膜压应力是最敏感最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参数。结论增大矫治器的厚度、压低位移和弹性模量可以提高尖牙的压低位移,但是同时牙周膜应力也将增大,并且牙周膜压应力增大的幅度最大。要加速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正畸牙移动,只能辅助以诸如黏贴附件、托槽弓丝矫治治疗和辅助外加种植支抗等其他附加的设备或者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探讨使用隐形矫治方式,一步达到尖牙远中整体移动的最佳施力方法。方法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对牙裂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计算受不同力偶作用时尖牙远中面上各点受到的平均主应力及von Mises应力的标准差。结论在对尖牙施加远中矫治力的同时施加反方向的力矩后,尖牙倾斜移动的趋势将减少。当施加的远中力与逆时针力偶的力量比例为100:125~130,即力与力矩的比例(M/F)为7.25~7.5时,尖牙根部远中面受力最为均匀,即接近整体移动。  相似文献   

7.
金花 《医学信息》2010,23(14):2466-2466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对前牙反(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6例前牙反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下颌(牙合)垫对反覆(牙合)较深的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26例反(牙合)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直丝弓矫治器加下颌(牙合)垫的联合使用是矫治前牙深反(牙合)的有效方法。它能提高矫治效果的关键在于打开了上下前牙的锁结关系,消除了下前牙对上前牙的阻力干扰,而且使上前牙能尽早粘托槽,使上下牙能同时进行矫治,不仅缩短了疗程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背景:自锁托槽矫治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结扎方式,显著提升了矫治过程中牙齿的滑动机制及扩弓效果,有效降低了摩擦力。 目的:探讨3M自锁托槽和传统直丝弓托槽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 方法:纳入轻、中度拥挤的安氏一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患者796例,其中男398例,女400例,年龄11-19岁,398例患者选择采用3M SmartClipTM自锁托槽矫正器治疗,为观察组;另398例选择奥杰MBT直丝弓托槽矫正器治疗。比较两组磨牙间宽度、尖牙间宽度、上前牙凸度及矫正疗程。 结果与结论:两组矫治后的前磨牙间宽度、上前牙凸度显著优于矫治前(P < 0.05),并且观察组矫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第一磨牙宽度、尖牙间宽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牙列排齐时间与总治疗疗程均少于对照组(P < 0.05)。表明与传统的MBT直丝弓托槽矫正器相比,3M自锁托槽矫正器扩弓效果明显,可降低临床矫治拔牙比率,缩短矫正疗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矫治恒前牙反(牙合)的方法.方法:将50例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分为两组,用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矫治,观察解除反(牙合)所需的时间.结果:结果显示固定矫治组疗程明显短于活动矫治组.结论:对于恒前牙反(牙合)患者,可以用固定矫治器联合下颌(牙合)垫、颏兜矫治,缩短疗程,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下前牙区骨壁较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存在唇侧骨板吸收风险。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唇舌向控制产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特别是对牙颈部和根部位移和所受应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1例男性志愿者锥形束CT,在MIMICS和GEOMAGICS软件中三维重建下颌骨与下牙列,并且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牙周膜、附件和矫治器模型。实验首先分为双侧下尖牙压低组和下切牙压低组,接着在双侧下中切牙和侧切牙上依次添加0°,1°,2°过矫治,共计6组模型。模型装配完成后,在ANSYS软件中分析计算位移量和应力水平。结果与结论:(1)压低尖牙时,尖牙舌倾压低,切牙舌倾伸长;压低切牙时,切牙舌倾压低,尖牙舌倾伸长;(2)无过矫治时,切牙颈部舌向移动,根部唇向移动;加入过矫治后,切牙位移逐渐直立,继而唇倾,并且1°过矫治下牙颈部和根部唇舌向位移量最少;(3)加入过矫治后,尖牙压低组中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唇侧转为舌侧,切牙压低组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舌侧转为唇侧;(4)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时,切牙易伴发舌向倾斜移动;矢状向过矫治设计有利于维持切牙...  相似文献   

11.
背景:牵引成骨应用于患者的尖牙远中移动,能大幅度提高牙齿的移动速度,同时保护磨牙支抗。但关于牵引的速率、尖牙的牙髓活力、尖牙的牙周组织改建及该技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甚少。 目的:在成人患者中,评估使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可行性,同时监测牙髓活力、牙根吸收及尖牙牙周组织改建情况。 方法:选取9例成年错牙合患者,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通过改良牵张装置快速远中移动尖牙至预定的位置。利用头颅定位片及根尖片测量尖牙远中移动距离、支抗丧失、根尖吸收及牙槽间隔改建情况;并监测尖牙的牙髓及牙周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在12-16 d内快速远中移动上颌尖牙至预定位置,尖牙远中移动7.18 mm 及远中倾斜(13.24±2.87)°;支抗丧失为0.5 mm;未见明显根尖吸收及牙周组织丧失;尖牙的牙髓活力在牵引后迅速下降,但3个月后明显恢复。结果显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显著加快尖牙移动速度,缩短矫治时间,同时保护磨牙支抗;未见牙根明显吸收、牙齿松动、牙髓坏死及牙周组织丧失等不良反应。提示牙周膜牵引成骨能够快速有效移动尖牙。  相似文献   

12.
背景:探索最佳的既能有效地压低前牙,又不造成牙齿损伤的加载力值尤为重要。 目的:模拟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间使用种植支抗对上颌前牙施加压入力时的受力状况,探讨临床上最佳的加载力值及施力方向。 方法:建立上颌前牙段牙齿-牙周膜-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上前牙在不同压低力值及施力方向时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初始应力的分布情况。 结果与结论:同时压低6个上前牙的最佳力值范围在0.5~1.0 N。应力峰值集中区域位于侧切牙的远中颈缘;当施力方向为腭向20°时,牙周膜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即在侧切牙和尖牙间唇侧使用种植钉时,加载0.5~ 1.0 N力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远中方向牵引力,可对均角型患者达到将上颌前牙整体真性压入的效果,是一种最佳的矫治力系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可否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观察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 方法: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未加正畸装置,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其余各组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 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处死。选择一侧第一和第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牙周组织内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与结论: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加力1周后开始增加,2周达最高峰,其后开始下降,4周后回落接近正常水平。12周后(撤力8周后),骨保护素阳性细胞数量少量回升,统计结果显示与加力4周后以及未加力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下颌外斜线区微种植钉远移下牙列时,使用不同长度牵引钩放置不同位点时下颌牙齿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根据患者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在侧切牙和尖牙托槽之间、尖牙和第1前磨牙托槽之间分别固定高度为2、7 mm牵引钩,依次构建出4种微种植钉远移全牙列的有限元模型。在牵引钩与微种植钉间加载 3 N牵引力,观察4种工况中下颌牙齿及牙列等效应力、初始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除高度7 mm牵引钩置于侧切牙与尖牙间时,下中切牙发生冠唇向根舌向的顺时针旋转外,其他3种工况下中切牙均发生冠根均舌向的逆时针旋转趋势;除高度7 mm牵引钩置于尖牙与第1前磨牙间时,下尖牙发生冠向近中移动,其他3种工况下尖牙冠根均向远中移动趋势;4种工况中,下磨牙均发生冠根向远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趋势。结论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阐明了下牙列整体远移时,不同牵引钩对下颌牙齿移动影响的生物力学机制。在充分理解生物力学机制的情况下,恰当选择牵引钩长度及放置位置可以更有效实现下颌牙列的整体远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根尖切除手术后牙体及牙周应力分布的变化以及牙齿的位移,为临床医师实施根尖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提高根尖手术治愈率。方法基于Micro CT图像数据建立正常上颌中切牙及其牙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仿真根尖周炎和根切治疗手术,并建立根尖周炎及不同根切长度(3、4、5、6、7、8 mm)上颌中切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咬合力,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术后愈合牙齿的生物力学行为特性,对比分析手术修复的生物力学效果,得到最佳的根尖切除长度。结果根尖切除手术术后,愈合模型降低患牙的应力水平(26.8%)及牙齿动度(7.3%);随着根切长度的增加,根切达8 mm时,牙齿颈部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别增加11.14%和29.27%,牙槽骨的应力增加83.11%,切面形成的新的根尖处应力相较于正常牙齿相同部位整体上升;牙齿沿长轴的位移也逐渐增大,当根切超过5 mm时,位移水平明显增大(18.39%)。结论根尖切除手术对于难治性根尖周炎患牙的生物力学特性有明显改善,建议临床手术中根尖切除长度范围为3~5 mm,冠根比不低于0.84。  相似文献   

16.
背景:口腔临床工作者可以根据牙周膜应力分布控制正畸施力的方式和大小,从而优化正畸力系统设计。 目的:分析正畸力载荷作用下牙周膜的应力应变分布。 方法:将上颌尖牙牙根近似为抛物线形柱体模型,分析上颌尖牙牙根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应力应变分布。对模型加载、求解,对近似模型在剪力、轴力、弯矩以及扭矩分别作用下牙周膜应力应变分布进行分析,并将计算结果应用到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应力应变分析。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有限元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差别较小,最大为13.4%,并且高应力区出现在牙槽嵴顶部截面。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中应力应变分布比较复杂,应力应变分布不仅与牙根长度,还与不同的加载力系统有关。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口腔医生应适当地考虑这些因素。 关键词:牙周膜;正畸力;应力应变分布;上颌尖牙;生物力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9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支抗,种植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 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 0.046 cm×0.064 cm 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  8 mm 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在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 150~200 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矫治前进行对比。 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增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临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S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上、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U1-NA距离减少了4.5 mm,L1-NB距离减少了2.6 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 mm,其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 > 0.05)。 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控制磨牙前移,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转矩力的作用对于微植体矫治力系内收上前牙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微植体矫治力系的有限元模型,并在该模型上计算分析有无转矩及转矩作用区域对中切牙和侧切牙移动趋势的影响。结果不加转矩时,中切牙和侧切牙都表现出舌向倾斜的趋势。在100g·cm转矩力的作用下,随着转矩作用区域的增大,中切牙的唇向移动趋势逐渐减小,侧切牙由舌向移动逐渐转为唇向移动。结论转矩能够有效改变牙齿的移动方式,如果转矩从中切牙之间开始向两侧远中方向逐渐减少,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