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05—2011—05江苏泗洪分金亭医院ICU收治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通气,两组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在充分镇静情况下初始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1h、2h、4h、6h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氧合指数(PaO。/Fi0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Sp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呼吸循环指标。结果俯卧位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z)、氧合指数(PaO2/FiO2)、SpO2等呼吸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问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循环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88例,分为A(俯卧位治疗组)、B(常规治疗组)2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观察0.5h,3h,5h后,将2组的SpO2、PaO2:、PaO2/FiO2、HR、MAP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通气对患者的HR、MAP影响不大(P〉0.05),2组Sp02、PaO2、PaO2/FiO2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脱机,且实施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住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住后1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舍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ARDS患者侧俯卧位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28例,采取侧卧位111、半卧位1h、侧俯卧位1h,观察3个不同时段患者HR、MAP、PaO2的变化。结果 不同卧位机械通气对患者HR影响不大(P〉0.05),MAP改变无显著性意义(P〉0.05),PaO2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侧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从而降低FiO2和PEEP水平,且实施比较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8):3410-3412
目的改进机械治疗创伤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方法,将控制性低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机械呼吸支持应用于创伤性APRS患者,探讨其效果。方法将30例创伤性ARDS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5例,按常规大潮气量(10—15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高水平(8—12cmH2O)正压机械通气。实验组15例,给予低潮气量(6—10ml/kg),低PEEP水平(5—8cmH2O)正压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变化及患者呼吸频率(RR)。结果两组机械通气前的PaO2/FiO、pH值、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PaO2/FiO2为(270.59±15.63)mmHg,pH值为(7.35±0.26),RR为(24±2.74)次/min,与治疗前以上三项(159.48±11.47)mmHg,(7.41±0.17),(3S±3.41)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3,2.33,2.56;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三项(246.17±14.89)mmHg,(7.38±0.03),(28±3.56)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1,2.19,2.24;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P〈0.05)。结论控制性低通气低PEEP机械呼吸支持对创伤性ARDS效果较高PEEP更为理想,能明显改善低创伤性ARDS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后ARDS机械通气的最佳混合模式。方法:对38例重度创伤后AR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压力支持+叹气(PS+Sigh)混合通气模式和呼气未正压(PEEP)模式对重度创伤后ARDS的治疗效果。结果:PS+Sigh混合通气模式和PEEP模式对重度创伤后ARDS治疗前后PaO2、SaO2有显著差异(P<0.01),HB、RR也有差异(P<0.05),PaCO2、MBP无明显差异(P>0.05),而且两种方法的各项监测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S+Sigh混合通气模式可以做为重度创伤后ARDS的一种机械通气模式,在危重急症的抢救中优先考虑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最佳氧合法导向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绵羊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肺泡灌洗法复制绵羊ARDS模型(n=6),在充分肺复张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氧合法滴定最佳PEEP。并维持通气2h。观察基础状态(PEEP 5 cmH2O)、ARDS模型稳定(PEEP 5cmH2O)和最佳PEEP维持通气2h的血流动力学、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结果 最佳氧合法滴定的最佳PEEP为(18±2)cmH2O。与ARDS模型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嵌顿压(PAW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MPAP、PAWP和PVRI较基础状态明显升高(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P〈0.05),氧合指数(PaO2/FiO2)和氧输送(DO2I)显著升高(P〈0.05),肺内分流率(Qs/Qt)明显改善(P〈0.05),且PaCO2、PaO2/FiO2、DO2I和Qs/Qt均接近基础状态(P〉0.05)。与ARDS模型稳定时比较,最佳PEEP维持通气期间的平均气道压(Pm)明显升高(P〈0.05)、平台压力(Pplat)无明显变化(P〉0.05)、肺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增加(P〈0.05)。结论 最佳氧合法导向的PEEP能有效地减少ARDS绵羊的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和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复张(L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开放吸痰(ETS)后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ARDS/急性肺损伤(ALI)患者,在标准通气稳定30min后按流程随机分组。ETs+LR组在ETs后立即实施LR,60min后行第2次ETS,但不实施LR;ETS—LR组在ETS后不实施LR,60min后行第2次ETS,并立即实施LR。监测实验过程中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如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基本稳定,无心律失常发生。患者实施ETS后PaO2显著下降,ETS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ETS后实施与不实施LR比较,在5和15min时PaO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ARDS/ALI患者在ETS后立即予以LR,患者可以耐受,其血流动力学未受到显著干扰,且可以迅速改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IMV)-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序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25例SAP所致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65例)采用IMV—BiPAP序贯治疗,对照组(n=60例)仅采用IMV治疗。比较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的情况,序贯治疗组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撤机后的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出现“ARDS控制窗”时,在出现时间、平均气道压(MAP)、呼吸频率(RR)、心率(HR)、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02)及吸入氧浓度(FiO2)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序贯治疗组患者在拔管前和无创通气12h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MV—BiPAP序贯治疗SAP所致ARDS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呼吸衰竭42例,24例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组),18例加用鼻导管吸氧(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并比较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2h、24h后呼吸、心率、血气监测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P〈0.05;t=5.02,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衰竭状态,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患者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9例,按照拔管后不同通气方式分为经鼻高流量通气组(HFNCO组)(32例)及无创机械通气组(NIV组)(36例)进行序贯治疗,首先对HFNCO组患者拔管前后呼吸循环指标(PaO2、PaCO2、pH值、乳酸值、氧合指数、HR、RR、LVEF)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其次对比分析HFNCO组及NIV组患者拔管前后呼吸循环指标(PaO2、PaCO2、pH值、乳酸值、氧合指数、HR、RR)、治疗结束时终点事件/合并症(谵妄、腹泻、再插管、拔管后ICU停留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HFNCO组患者拔管后1h、6h、12h和24h的PaO2、PaCO2、pH值、乳酸值等与拔管前1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管后患者氧合指数升高,HR、RR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管后LVEF较拔管前略高(0.59±0.09比0.60±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h、6h、12h和24h时,HFNCO组及NIV组患者的PaO2、PaCO2、pH值、乳酸值等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FNCO在改善患者拔管后氧合指数方面作用较NPV组效果明显(P〈0.05);两组患者拔管前HR、RR均处于偏高或正常偏高水平,在HFNCO组较NPV组降低HR、RR效果更好(P〈0.05)。HFNCO组患者腹泻发生率(33.33%比38.89%)、再插管率(6.1%比13.9%)低于NIV组(38.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FNCO组患者谵妄发生率(18.18%比41.67%)、拔管后ICU停留时间(2.00比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呼衰患者机械通气拔管后,序贯给予HFNCO与NIV均能提供稳定有效的氧疗支持;相对于NIV,HFNCO可有效提高患者氧合指数,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氧疗和匹配伺服通气对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的疗效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03—10/2005—0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和呼吸科睡眠疾病中心就诊中发现合并睡眠期陈-施氏呼吸的稳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4例,首先接受夜间氧疗2周,夜间持续经鼻腔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均为2L/min。所有患者允许白天以同样氧流量行鼻导管吸氧。氧疗停止后间隔2周,采用Autoset CS型自适应伺服呼吸机治疗2周,每晚8-10h。分别于治疗前1d、氧疗2周和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检测和比较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以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 结果:纳入患者1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于氧疗期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期间进一步降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和氧疗2周时(P〈0.05)。②最低脉氧饱和度于氧疗期间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期间进一步增高,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和氧疗2周时(P〈0.05)。③微觉醒指数于治疗前最高,氧疗期间明显降低,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降至最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氧疗2周时(P〈0.01)。④与治疗前和氧疗期间相比,匹配伺服通气治疗期间的Ⅰ+Ⅱ期睡眠比率显著降低,而Ⅲ+Ⅳ期睡眠比率显著增高。无论是Ⅰ+Ⅱ期,还是Ⅲ+Ⅳ期睡眠的比率与治疗前和氧疗期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⑤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氧疗2周时(P〈0.05)。⑥6min步行距离于治疗前最低,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升至最高,治疗前、氧疗2周、和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均差异非常显著(均为P〈0.01)。⑦血浆内皮素-1浓度于氧疗前后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较治疗前和氧疗2周时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匹配伺服通气通过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和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具有明显优于氧疗的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肺复张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和风险。【方法】随机将ARDS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B760呼吸机采用小潮气量和最佳呼吸末正压(PEEP)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再应用肺复张策略。记录肺复张前及肺复张后12h、24h、7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是否出现气压伤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肺复张后12h、24h、7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P〈0.05)、PaCO2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小潮气量和最佳PEEP联合肺复张策略治疗ARD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护理及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对3例ARDS患者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和对卧位改变的忍耐力,制定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各管道、皮肤及组织的护理,采取俯卧位每次1~4h,每日2~3次,疗程2~5d,定时改变体位。[结果]3例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吸入氧浓度(FiO2)下调( P <0.05),最终撤离呼吸机,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熟练掌握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地转换患者体位,是保证治疗安全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转入ICU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ASV(15例)及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15例)两种通气模式,通气2h后比较两组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与SIMV组相比,AsV组潮气量(VT)增加而呼吸频率(RR)明显下降(P〈0.05),气道峰值压(PIP)下降显著(P〈0.05);平均气道压(Pro)改变不明显(P〉0.05)。ASV组的器械附加功(WOBimp)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明显降低(P〈0.05)。SIMV和ASV两种呼吸模式下血气分析、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相比,ASV模式可以降低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值得在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丙泊酚和芬太尼对ICU中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0例入住ICU老年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n=15)和丙泊酚组(n=15),P+F组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和丙泊酚,丙泊酚组持续泵入丙泊酚。根据Ramsay评分标准调整镇静药物用量。记录镇静后0、12、24、48h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HR、心指数(CI)、每搏指数(SI)、心加速指数(A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的变化。结果镇静治疗后,两组患者MAP、HR变化不明显。用药12h后,P+F组SVRI、丙泊酚组CI、SI、ACI较镇静前均明显降低(P〈0.05),P+F组SVRI、丙泊酚组cI、SI、ACI降低较对应组更为明显(P〈0.05),用药24h后,丙泊酚组SI、ACI仍低于镇静前(P〈0.05),且低于P+F组(P〈0.05)。应用镇静48h,P+F组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少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与单用丙泊酚镇静相比,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影响更小,丙泊酚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30例患ARDS新生儿经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无效后改HFOV治疗,观察HFOV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26例(86.67%)治愈,无好转放弃治疗4例。治愈患儿中HFOV治疗2h后,动脉氧分压(PaO2)由HFOV治疗前的(45.54±9.31)mmHg上升为(78.36±12.81)mmHg(P〈0.05),吸氧体积分数(FiO2)由HFOV治疗前(0.60±0.14)降低为(0.49±0.15)(P〈0.05),PaO2/FiO2由(100.32±41.54)增加到(174.32±68.14)(P〈0.05);12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由(49.08±12.45)mmHg下降到(40.38±10.81)mmHg(P〈0.05)。【结论】HFOV用于新生儿ARDS疗效好,能较快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对肺部感染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36例重型颅脑创伤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早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内予以切开)79例和延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实施气管切开)57例,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气管起开前后的血气指标、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结局等指标。【结果】早期组气管切开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值均显著的优于延迟组;早期组气管切开24h后PaO2、PaCO2、SaO2值,切开前与切开24h后的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延迟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气管切开后d7、d28的CPIS评分均显著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的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和延迟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应该及时予以气管切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降低肺部感染率、缩短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小潮气量(VT)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观察应用肺复张法(R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RM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3月北京复兴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的2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小VT+RM组(RM组)和小VT组(non—RM组)。第一个24h采用容量控制通气(CMV).24h后根据病情选择机械通气方式。VT 6ml/kg;尽可能在吸入氧浓度(FiO2)〈0.60时达目标氧合的最小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限制平台压≤30cm H2O(1cm H2O=0.098kPa)。RM为吸入纯氧,持续气道正压(CPAP)40cm H2O.持续40s,8h 1次,共5d。除RM外.其他治疗相同。记录基础状态和连续5d的机械通气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比较两组氧合改善和肺损伤指标变化,观察RM的不良反应和气压伤发生率。结果①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②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RM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④RM后心率无明显变化,也无其他心律失常发生;平均动脉压也无明显波动。结论反复多次RM可增加气体交换,改善氧合,进一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应用RM较安全,简便易行,耐受性好,临床观察未见低氧血症和对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6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等,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3h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pH、P(O2)、P(CO2)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P〈0.01);2组治疗后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pH、p(O2),p(CO2)、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1,3h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