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光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1):7-9
阴阳消长是我国古代阴阳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的基本关系之一。《内经》全面地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阴阳消长理论,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并用以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学术观点。本文试就《内经》关于阴阳消长认识及其... 相似文献
2.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6)
<正>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及其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一概念起源于《易经》的易卦。至春秋时期,医家开始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阐述以《内经》最为详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的论述明确了阴阳论在中医领域其哲学思维模式的属性,一直沿用至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故《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大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外属阳,内 相似文献
3.
试谈《内经》对阴阳理论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享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3):1-3
试谈《内经》对阴阳理论的建树张宇享(山东省海阳市凤城康复医院265118)关键词:阴阳学说;《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1;R226《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组方用药等的总纲,故深... 相似文献
4.
阴阳思想在《内经》和《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探讨《内经》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继承与应用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深刻把握《内经》阴阳思想.从阴阳为天地之道、阴阳的属性与内涵、阴阳分类3个方面分析《内经》阴阳思想与《周易》之间的继承关系.“阴阳为天地之道”部分用天人相应的思想深入解读,“阴阳的属性与内涵”部分从阴阳的整体性(不易性、变易性、简易性)和阴阳的相对性(阳尊阴卑、阴阳之位、阴阳之动、同类相应、异类消长)两部分分别讨论,“阴阳分类”部分讨论了阴阳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内经》285条“阴阳”语词,得出结论:①165条指代具体的事物或现象;②109条指代阴阳二气;③11条用于篇名或书名。进而分析归纳出《内经》时代天人合一、意象一体的阴阳观:①以自然气象的直观认识为基础;②阴阳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源<内经>中有关失眠的论述内容,对睡眠的生理、病理作一剖析,认为"不寐者,因虚因实,病在阳不交阴",外邪内伤、精伤营亏皆可致病,治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和调阴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阴阳的概念主要涉及分类学、自然及其规律、气血营卫和经络物质基础、诊候和疾病性质的分辨、体质归类、交媾和房室的代指、五味及药性的区分,以及治疗方法的规范等。指出阴阳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及概念、含义的丰富发端于《内经》,是中医认识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和逻辑语言。 相似文献
8.
《内经》阴阳理论钩玄(Ⅱ)——阴阳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的阴阳表述了阴阳作为人体功能单位的意义,是物质、信息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阴阳具有彼此联系、相互依存与消长的关系。在中医临床诊疗中辨识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前提条件,也是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合理治疗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811-814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文化经典的代表之作。《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 相似文献
10.
李健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761-763
《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使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最高行为准则。《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对于认识生殖、生命规律的变化,研究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一种美学观,和谐思维是一种美学思维。和谐也是科学美最本质的特征,科学和谐美是“匀称”“有序”“多样性的统一”“矛盾的协调”,更是“天人合一”。爱因斯坦认为:世界是内在和谐的,反映世界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必定是统一与和谐的;揭示这种和谐是科学的巨大飞跃,是对科学 相似文献
12.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氏早年期间遵父训精研《内经》,并博览群书,其代表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对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人誉称为"医门之柱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等医家均著书立说,创立学派。 相似文献
13.
《内经》“阴阳之要”、“阴阳反作”的理论与临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继柏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5):1-2
阐析《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提示阴阳平调的关键是以阳气为主导。阐析《内经》“阴阳反作,病之逆从”,说明脾胃升降失常是阴阳反作的病理变化。文章联系临床实际,例举了阳不能密而致阴不能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临证验案各一例,进一步体现了《内经》理论研究与临证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8-240
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医家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阴阳和,故能有子"的注释,探析其深层含义。认为"阴阳和"是指男女气血的调和,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阴阳和合";男女夫妻双方的气血调和,是达到正常生育年龄时能够怀孕生子的必要条件;而男女夫妻的气血失和是发生不孕不育症的基本病机;以"阴阳和,故能有子"为临床指导思想,采用气血辨治方法治疗不孕不育症具有较好疗效;逍遥散作为调和气血的经典方剂,恰合这一病机,可广泛用于治疗不孕不育症。 相似文献
16.
侯岚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4):5-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对此有很多论述,本文仅从时间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关系对《内经》时人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顺时调节阴阳治疗顽固性失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7-8
失眠是“眼、醒”周期时相的紊乱,基本病机为“卫气出入失常,阴阳失交”。临床上以《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和阴阳睡眠学为指导,上午用茶叶或咖啡等阴出阳,下午用验方涵阳入寐饮助阳入阴,通过恢复正常的“眠、醒”周期,治疗无罪性失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源头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经》与《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存在较大差异,《内经》更重视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应用,其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还不如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内经》中阴阳理论与针刺手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宏伟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36-38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左右螺旋方向不同,从而产生阴阳属性不同的现象,推论出左侧螺旋和右侧螺旋是中医学对于“阴阳”二气的运动方式和路径的认识和归纳。再结合针刺补泻手法中,左右旋转(捻转)以及在旋转中结合下降、上升(提插)方向的不同,产生了阴、阳两种不同的针剌效应,推导出“左旋向下沉降是阳气的运动方式,右旋向上升浮是阴气的运动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张登本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2):2-8
源于“远取诸物”的太阳活动观察和“近取诸身”的人类自身性交经验的正负投影所产生的阴阳概念,其理论繁荣于春秋战国中期,而形成于此时的医学知识吸纳了这一哲学思想,并全面运用于解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第一次以生命科学知识系统而详实地表达和传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事物的阴阳属性特征,并将阴阳之间的互藏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换、平秘自和关系用于解决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了《黄帝内经》中源于但又有别于哲学层级中的阴阳理论,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理论中。阴阳理论虽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法则,但却与矛盾对立统一法则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