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情绪失调、共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情绪失调、共情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同时存在三条间接路径:童年期虐待通过情绪失调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童年期虐待通过共情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童年期虐待通过情绪失调、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童年期虐待能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并且情绪失调、共情在童年期虐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BPD)的家庭环境特点、BPD形成中家庭环境中起作用的相关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DQ-4+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最新修订版中文版本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调查的方法,得到PDQ-4+问卷的边缘型1项的得分,通过筛选高分组(7分以上包括7分)和低分组(1分和1分以下),并应用家庭环境量表对两组进行调查进而分析结果中的差异。结果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宗教道德性、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因素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和宗教道德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儿童期创伤与其成人期分离体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随机抽取的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与普通人群分别施测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分离体验量表(DES).结果: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创伤总分和各个分量表的分数与普通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高于普通人群(P<0.05);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年期分离体验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普通人群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儿童期创伤经历总分和各个分量表均与成人期分离体验存在相关性(r为0.309~0.504).结论:儿童期创伤可以使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分离症状加重,形成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很多核心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影响机制。方法:以60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同伴关系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中边缘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同伴关系、拒绝敏感性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3)在控制了年龄后,父母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均可以通过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的并行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早年创伤性经历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回顾了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早年创伤性经历关系的研究文献,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遭受早年创伤的发生率高。这些创伤性经历包括性虐待、精神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分离、丧失、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等;创伤的类型及其严重性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遭受过的虐待程度越严重,临床症状及社会功能受损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年来,关于人格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许多研究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独特的认知风格,并存在显著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损害。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认知风格和神经认知功能的若干研究,以期为国内对该问题感兴趣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海洛因依赖者与人格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宇航 《医学信息》2008,21(9):1611-1612
目的 了解海洛因依赖者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 用DSM-Ⅲ-R人格障碍用定式临床检查手册,调查了93名自愿戒毒的海洛因依赖者DSM-Ⅲ-R轴Ⅱ人格障碍的诊断情况.结果 轴Ⅱ人格障碍发生率达到89.2%.边缘型人格障碍(62.4%)和强迫型人格障碍(59.1%)最常见,其次是偏执型人格障碍(52.7%).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方法:对两组父母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并以父母养育方式评估量表为工具,对50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结果:结果发现,两组在除偏爱因子以外的父母养育方式的其他9个因子得分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病例组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其他因子得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可能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中病人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治疗关系呈现出四种不同依恋模式。目前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主要的技术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基础的移情中心治疗,它通过强调建立良好关系而进行治疗。研究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和病人的交互作用所起的作用,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在精神疾病诊断中是一个新的疾病类型,这种障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它在发达国家的认识过程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中国更是近几年的事情.BPD是一组严重、慢性、不稳定的精神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11%的精神科门诊病人和19%的精神科住院病人可以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湘西少数民族高中生人格障碍进行筛查,并探讨人格障碍阳性率与某些社会人口学变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对湘西凤凰县3所中学的343名高中生进行测查,以分量表分5-6分为人格障碍亚型划界分计算阳性率。结果:①在343名湘西少数民族高中生中12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检出率在4.7%-38.8%之间,最高为边缘型(38.8%),最低为反社会型(4.7%);②男性反社会型、强迫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女性边缘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③独生子女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④不同年级间人格障碍阳性率互有高低。结论:当前湘西少数民族高中生中存在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家庭经济贫困、低社会阶层等可能与子女的不健全人格和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潜在防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防御机制评定系统(Defense Mechanism Manual for the TAT,DMM)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无意识内容的防御机制特点。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进行筛查,从边缘型得分≥7的254名大学生中,用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确诊边缘型人格障碍者(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为BPD组;从边缘型得分2的学生中按边缘型得分选取30名为对照组。施测主题统觉测验,运用DMM系统评定两组被试的防御机制类型得分。结果:(1)BPD组不成熟集合得分高于对照组[(7.50±2.13)vs.(2.97±1.43),P0.01];BPD组不成熟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2.47±1.54)vs.(1.03±0.91),P0.01],BPD组不成熟投射得分高于对照组[(4.97±1.73)vs.(2.31±1.50),P0.01];BPD组成熟否认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17±0.38)vs.(0.90±0.94),P0.01]。(2)回归分析得到边缘得分与防御机制的逐步回归方程:边缘得分=-1.066+1.061×不成熟投射+0.851×不成熟否认。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主要表现在不成熟否认和不成熟投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慢性、不稳定的精神疾病,临床上心理病理表现为深在的情绪的不稳定、强烈的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冲动及自毁、自杀行为、自我身份感的紊乱、对真正的或想象的被抛弃的恐惧和短暂的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住院式干预,为该类型的患者在住院时提供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死亡率数据,为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检索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得到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11篇,并对其中的有效数据采用单组率meta分析,以人年自杀死亡率为效应量,软件Stata/SE12.0进行统计。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例总数合计为1696例,自杀死亡例数合计为116例,所有研究均为队列研究,样本来源为初始治疗为住院而出院后继续随访者,随访时间约一半在10年以上。单组率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到总的人年自杀死亡率为0.6%,95%可信区间0.5%~0.8%。以meta回归处理异质性,得随访年数可以解释81.34%的异质性。结合森林图、随访年数和异质性处理结果提示随访年数越短,自杀死亡率越高。以漏斗图法和剪补法检测发表偏倚,得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但结果是稳定的。结论:边缘型人格障碍人年自杀死亡率高,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风险需要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5.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IV)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117人,大学生38人,检出率1.21%,劳教人员79人,检出率13.17%。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27、0.20、0.31、0.24,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16、0.23和0.12,P〈0.05)。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r=0.15,P〈0.05)。躯体虐待进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9.29,P〈0.01);情感忽视进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4.24,P〈0.05)。结论:躯体虐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感忽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有关成长经历与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依恋问卷(AAQ)对6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283名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筛查率为26%;BPD阳性检出组与阴性组在PBI、CTQ和AAQ各因子(除性虐待、躯体忽视外)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BPD症状与PBI、CTQ和AAQ各因子间除父亲角色倒置外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情感虐待、对母亲愤怒、母亲角色倒置、父亲控制因子对BPD有显著预测作用,共解释BPD总变异的28%。结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海洛因依赖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障碍共病情况。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人格障碍临床定式访谈量表(SCID-II)对120例海洛因依赖者和1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海洛因依赖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是79.2%,且73.3%的患者同时符合两种或以上的人格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是边缘型、反社会型、偏执型、强迫型,男性海洛因依赖者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1.98,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中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四来自西方的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的效度进行比较研究,母\方法:本研究将四种人格障碍检测工具IPDE(国际人格障碍检查)、SCIⅡ(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SCI-ⅡPQ(DSM-Ⅲ-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I-Ⅳ(DSM-Ⅳ人格障碍检测)在中国大陆人群中抽样测试并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在四个检测工具中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具有较好的效度;IPDE较其他检测工具的效度更为完善,IPED的不足之处;项目8、结构稳定性差,项目2、3、8、24、25、29、52的区分度较差。结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有较好的独特性和鉴别诊断效能;IPED较其他检测工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相对困难,但患病后也不必一味悲观失望,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医学帮助,再配合自我调理,病情是可以逐步缓解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酒依赖者与人格障碍共病情况.方法 由精神科医生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人格障碍定式临床诊断(SCID-Ⅰ)对96例酒依赖者和健康人进行临床诊断.结果 研究组人格障碍共病率71.9%,常见的为反社会型、边缘型、回避型、偏执型、消极型,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03.2,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