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其对移植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患者中,有80例得到完整随访,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组,结合随访结果,统计远期通畅率。结果:移植血管近期通畅率98.5%;1年、3年、5年远期通畅率分别为82%、71%、57%。腹股沟以上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5年通畅率85%;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血管5年通畅率54%。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采用自体大隐静脉5年通畅率66%,而采用PTFE人工血管5年通畅率41%(P=0.022)。结论:术前详细评估,结合患者状况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选择适宜的移植物,完善围手术期处理,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明 《医学综述》2013,19(18):3360-3362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像学诊断地位突显,其诊断方法主要有:多普勒超声(DUS)、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上诸多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DUS较实用,但是无法显示下肢血管树;MSCTA显示钙化最好,但有辐射;MRA显示血管较清晰,但检查时间长;DSA是公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性检查。为方便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该文就这些影像检查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王佩双 《医学综述》2013,19(14):2577-2579
近年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多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多见。随着血管外科兴起及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相关材料的发展,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已出现了多元化,如何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远期通畅率是当下追求的目标。该文综述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截肢术4例,股深动脉成形术2例,股总-月国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2例,经皮血管腔内气囊成形术2例。结果髂动脉以远广泛闭塞4例,股浅动脉以远广泛闭塞2例,股浅动脉闭塞8例(其中局部闭塞2例),股浅动脉局部狭窄2例。14例术后病愈或好转,2例因心、脑并发症死亡。手术成功率87.5%,死亡率12.5%。结论本病个体差异大,动脉影像检查是制订手术方案的基础。手术方法应慎重考虑,应根据病情采用个体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龚凯  蒋米尔 《铁道医学》1998,26(6):388-38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截肢术4例,股深动脉成形术2例,股总-Guo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2例,经皮血管腔内气囊成形术2例。结果 髂动脉以远广泛闭塞4例,股浅动脉以远广泛闭塞2例,股浅动脉闭塞8例(其中局部闭塞2例),股浅动脉局部狭窄2例。14例术后病愈或好转,2例因心、脑并发症死亡。手术成功率87.5%,死亡率12.5%。结论 本病个体差异大,动脉影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药物,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15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闭塞基因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常所指的基因治疗就是将正常有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缺陷基因的方法。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的高效、稳定的表达。因此必须选择好目的基因、良好基因治疗载体系统、方便有效的基因导入途径等[1 ] 。目前目的基因越来越多 ,治疗病种越来越广 ,如水蛭素基因治疗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 ;基因治疗的载体也不断改良 :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分子结合体 (molecularconjugates)包括一些能与核酸或DNA结合的蛋白或其配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建立的基因缝线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药物,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对15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 介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健  赵文光 《吉林医学》2009,30(8):673-67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LEAOD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且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LEAO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0.
张音云 《疑难病杂志》2008,7(5):314-3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需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采用多种介入治疗方法综合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的46例下肢动脉闭塞住院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男39例,女7例;平均年龄65.3岁;病程2 h~3年.急性发病15例,慢性发病31例.采用Seldingers穿刺技术股动脉入路,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视血管开通情况加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PTA)、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溶栓后血管开通33例,开通率71.7%;血管开通后未见明显狭窄者5例;血管存在严重狭窄者28例行PTA,其中16例PTA后不理想,内支架植入术后成功.随访1~48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现狭窄,2例再次行PTA后不理想,支架植入术后成功.结论 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血管能否再通是进一步治疗的关键,PTA及内支架植入术作为溶栓后进一步治疗的手段,提高了临床疗效,改善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2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失败外。其余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7~0.72(平均0.41±0.15)上升为0.55~0.95(平均0.76±0.18),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3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6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人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2例(24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2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失败外,其余病例经综合介入治疗后均开通,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由0.17~0.72(平均0.41±0.15)上升为0.55~0.95(平均0.76±0.18),随访6个月~3年,6个月、1年、2年、3年累计初次开通率分别为95.0%、85.0%、75.0%、65.0%。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PTA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可较准确地提供血管疾病的解剖及功能信息^[1],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测方法。我们通过对46例(84条血管)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彩超与动脉造影对比分析,探讨彩超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变截肢平面的选择。方法:28例33条下肢动脉病截肢病例分析。结果:本组截肢伤口Ⅰ期愈合率54%,再截肢率24.2%,残端伤口感染率17.9%,死亡率7.1%,结论:未行动脉重建术时腹主-髂动脉病变的截肢平面定位在膝上或更高;股Guo动脉分支存在时可膝下截肢;动脉重建后,上述平面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外科血管搭桥(BPG)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糖尿病足临界性肢体缺血(CLI)的290例患者中69例选择外科BPG方式重建肢体血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和体会。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年和3年并发症发生率(不包括死亡)分别为12.3%±4.1%和15.7%±5.1%,5例死亡,1年和3年生存率为94.2%±2.8%和92.0%±3.5%,搭桥血管1年和3年通畅率90.6%±3.6%和87.2%±4.9%,1年和3年截肢率均为6.5%±3.1%。4例(5.8%)患者术后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其中2例(2.9%)通过取栓后血流恢复,另2例(2.9%)取栓术后再次血栓形成,最后导致截肢;2例(2.9%)术后人工血管感染、血栓形成,手术取出人工血管后下肢缺血坏疽导致截肢;1例(1.4%)术后流出道腘动脉闭塞行人工血管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术后2年肢体良好;1例(1.4%)术后发生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经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修补破口后术后4年人工血管血流通畅,肢体良好。其他患者在血管搭桥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搭桥后下肢血流明显改善,足部溃疡愈合速度加快。结论加强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本文通过对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分型及外科治疗指征的分析,从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外科手术治疗及近年兴起的腔内介入治疗等方面对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外科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宁力清   《中国医学工程》2013,(7):149-149
总结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PTA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护理经验。出现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出血2例,腹腔内出血1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再灌注综合症1例,其中腹腔内出血患者因家属拒绝手术治疗而在术后13天因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余患者均经过积极处理最终顺利康复出院。护士应熟悉PTA的相关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能根据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其先兆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超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动脉造影和(或)手术证实下肢动脉闭塞患者48例,回顾彩超对下肢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或血栓、管腔狭窄率等的观察,判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和闭塞程度。结果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声像图改变:a)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的斑块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引起闭塞;b)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小动脉管壁增厚,血栓形成;c)急性动脉栓塞。脱落的栓子栓塞于股动脉或胭动脉分叉处;d)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常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中动脉出现血栓而引起血流闭塞;e)大动脉炎。大动脉管壁及内膜增厚,常与颈动脉并发。结论彩超能够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病因和病变程度做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管内溶拴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价值和方法。方法:10例患者均选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1例患者因左侧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改行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采用微量泵注入尿激酶50万~200万U。结果:髂总动脉血栓1倒,髂外动脉1例,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3例,胫前动脉2例。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可靠,方便快捷,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