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卵巢巧克力囊肿内含物因临床分期不同而改变,慢性囊肿铁含量增高。作者对11例经手术确诊的15个巧克力囊肿病灶作了MRI检查。按新AFS分期,Ⅱ期3例,3个病灶。Ⅲ期3例,3个病灶。Ⅳ期5例9个病灶。研究结果发现图像的T_1、T_2值与经光谱仪计算出的SP-T_1、T_2值明显相关。T_1与SP-T_1相关系数为0.93,T_2与SP-T_2相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红外光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治疗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8例8只眼,应用红外半导体激光治疗,波长810nm,功率100mW,光斑直径0.8~3.0mm,曝光时间1min。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浆液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彩色多普勒检查瘤体大小,瘤体检眼镜下所见及荧光血管造影中的渗漏情况及并发症等。随访16~40个月。结果经1次或重复的TTT治疗后,全部患眼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平复,视力提高,彩色多普勒示瘤体消失。荧光血管造影复查可见瘤体渗漏减轻至消失,眼底检查可见轻微的脉络膜萎缩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色素积聚。结论TTT是治疗伴或不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收集了11例临床上拟诊为单侧或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其中9例有典型的眼底镜表现,1例为Coats病(渗出性视网膜病),另1例因钙化不易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全部病例均行高分辨CT与MRI检查。男8例,女3例,年龄1个月到7岁。MRI场强为0.5T,表面线圈直径为12cm,与冠状面平行放置;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_1加权象与T_2加权象。层厚3mm,层距0.3mm,矩阵179×256,扫描野180mm。同时用头部线圈获得脑部横断面T_2加权象。静脉注射泛影葡胺100ml后,用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医学鉴定的作用。方法 采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网膜电图(ERG)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16例病例(包括飞行员和飞行学员各1例)进行功能评定,并与荧光血管造影和常规的眼科检查方法比较。结果 荧光造影证实11例(13眼)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其PVEP的P100波幅值降低,峰时值均无明显改变;传统ERG 5种反应没有明显改变。mERG波幅值明显降低,降低区域与荧光血管所显示的病变范围相对应。没有荧光渗漏,只表现为色素脱失和色素紊乱的陈旧性黄斑病变者mERG仍可以表现为异常。结论 mERG能够对视网膜黄斑区病变进行客观反映,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在航空临床医学鉴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检查21例,CT检查19例,其中增强扫描5例,MRI和CT检查8例。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34个病灶,单侧单发病灶30例,右侧16例,左侧14例,双侧2例,34个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均未见强化。MRI均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FLAIR序列上为低信号,在各扫描序列中完全与脑脊液信号同步,病灶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单纯CT检查定位困难,易误诊为脑内病变,MRI多方位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两例肝包虫病的MR成像。病例1,MR显示肝内有三个均质的病灶。T_1加权图像显示囊肿和肝组织之间对比最强;囊肿的T_1和T_2弛豫时间较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要长,囊肿壁表现为一围绕病灶周围的菲薄、清晰且强度很低的边缘。病例2,MR显示囊肿内质地不均,不能从所得的图像中准确测定T_1,T_2比正常肝组织要长;在T_2加权序列中可清楚地观察病灶的内部结构,与病例1类似,囊肿边缘呈低强度。作者认为,弛豫时间测定在本病的特异诊断上无多大价值,因肝内其它液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RI在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因未发现裂孔而行MRI检查的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1~85岁,平均51.5岁.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临床综合诊断和随访证实.24例患者均采用头线圈行MRI检查,其中21例MRI增强;然后分析MRI影像及其致病原因.结果: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眼球内异常信号灶,V形13例(54%),弧形8例(34%),条状2例(8%),片状1例(4%),近端均连向视盘.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I_1WI表现为中等或稍高信号,T_2WI多呈相对低信号,也可呈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表现.致病原因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11例,外伤所致玻璃体出血3例,瘢痕或机化3例,脉络膜血管瘤2例,转移1例,脉络膜脱离1例,Coat病1例,异物术后1例,先天小眼球1例.结论:MRI不仅显示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性表现,而且对可能的致病原因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半量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血管变化,了解PDT在CSC患者脉络膜血管重塑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33例34只眼,男性21例22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年龄26~73岁,平均48.7岁,病程1~96个月,平均10个月,均采用半量PD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进行眼底彩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渗漏点及脉络膜灌注情况,EDI-OCT(Enhanced depth imaging OCT)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观察脉络膜血管状态,OCT观察有无异常血管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信号。结果:治疗前FFA检查31只眼可见黄斑区明确的1至多个渗漏点,晚期可见荧光积存,3只眼渗漏点不明确。ICGA检查32只眼可见渗漏点周围脉络膜大血管扩张呈高灌注状态,2只眼无明确脉络膜高灌注。彩相上1只眼可见黄斑区类卵黄样物质沉积。EDI-OCT检查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181~718μm,平均(419.5±137.2)μm,3只眼可见中心凹周围弥漫性脉络膜大血管扩张,脉络膜肥厚,31只眼表现为对应FFA渗漏位置局部的脉络膜大血管扩张,1只眼以中心凹下PED为表现,33只眼表现为中心凹处不同程度神经上皮脱离,其中11只眼出现RPE与Bruch膜的分离呈"双层征",所有患眼可见病变部位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同程度的萎缩薄变。OCTA检查18只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局部呈细颗粒或粗颗粒状血流信号的增强,在表现为"双层征"的11只眼中,3只眼可见外层视网膜异常血管网。半量PDT治疗后1个月,1只眼彩相上的类卵黄样物质沉积消退,复查ICGA可见11只眼出现治疗部位脉络膜低灌注,EDI-OC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155~563μm,平均(358.5±129.8)μm,可见治疗后脉络膜扩张大血管呈不同程度的缩小,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均吸收,双层征消退,以PED为表现的1只眼PED吸收消退。OCTA检查18只眼脉络膜毛细血管颗粒状血流信号的增强均在治疗后1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3只眼视网膜外层的异常血管网均出现不同程度消退。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可见弥漫或局部脉络膜大血管的扩张,部分患者可出现脉络膜的肥厚,半量PDT治疗后脉络膜厚度明显降低(P0.01),可显著改善脉络膜肥厚、脉络膜大血管扩张状态,对于治疗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脱离,稳定并改善患者的视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又称疼痛性营养不良、Sudeck 萎缩、肩-手综合征和灼痛等,病因不明。作者研究了25例拟诊为四肢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病人的MRI,依临床随访及晚期放射学所见最后17例确诊。女12例,男5例。8例累及手,8例累及足、1例膝关节受侵。MR 场强为1.5T、使用局部线圈。采用自旋回波序列获取T_1(450~700/20~30,TR/TE)和T_2(1500~2000/60~100)加权象。观察骨髓改变、关节渗出和软组织变化。17例中19例MRI 完全正常;3例骨髓异常,其中2例曾有骨折,骨髓异常为灶性相当于X 线片骨硬化部位,T_1、T_2加权象均呈低信号。第3例T_2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道了11例由超声诊断口底囊肿患者(男4例,女7例。年龄23~75岁)手术前均经MRI检查,行横断面T_2加权扫描及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_1加权扫描,然后静注Gd-DTPA0.1mmol/kg(或0.2mmol/kg),在不同成象平面另外取得增强后的T_1加权象。在T_1和T_2加权象中,通过对兴趣区的分析,将囊肿的弛豫时间与下颌舌骨肌、颏舌肌、颌下腺和脂肪组织的弛豫时间比较,评价囊肿及其周围肌肉的解剖关系并获得有关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11例视网膜脱离的MRI检查结果,并与超声和临床眼底镜检查进行了对照,作者在对眼球MRI检查技术,视网膜下液体成分与其信号强度的关系,以及合并改变如玻璃体出血,玻璃体膜形成和脉络膜脱离的MRI表现进行探讨后认为,MRI对脱离视网膜下液体成分的判断和在眼底镜检查存在困难时对脱离视网膜的显示,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16例肝硬化病人作了头部MRI和经动脉门静脉造影,以评价基底节病变和门-体侧枝血管的关系。男12例,女4例,年龄50~76岁。MR检查时病人均无神经精神症状,病例中不包括有神经精神症状,Wilson氏病和酒精中毒者。16例中见有4例门-体脑病,症状与失代偿性肝改变和肝性脑病不同。检查时神经精神活动正常,但后来有脑病发作,特征为情感及人格改变、精神紊乱、嗜睡、扑翼样震颤及高血氨,治疗3天~2周恢复。作者研究了MR T_1加权象基底节异常高信号和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松果体囊肿的发生率及其MRI表现,作者连续复习500例脑部MRI检查。共发现松果体囊肿12例,占2.4%,其中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1~59岁。均无脑积水和松果体区肿瘤的症状,随诊1年以上无1例进展。使用0.5T或1.5T MR机,常规行矢状面T_1加权成象,层厚5mm,层间距0.5mm,采集矩阵204×256。部分病例有横断面、冠状面T_1加权象、质子密度加权象和T_2加权  相似文献   

14.
作者复习了8例经手术证实为支气管囊肿病人的MR和CT表现,女6例,男2例,年龄16~70岁。使用1.5T超导MR装置,采用自旋回波及心电门控技术得到T_1加权、质子密度和T_2加权轴位及冠状面图象,检查层厚5~10mm,间隔1~2mm。在T_1加权象将囊肿信号强度与胸部肌肉和皮下脂肪信号比较判断,在T_2加权象与脑脊液的信号作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海德堡HRA2共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系统对21例21只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2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9例行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分析比较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结果FFA检查动脉前期或动脉早期血管丛状或斑状强荧光,静脉期强荧光灶明显渗漏融合,晚期瘤体呈弥漫性强荧光。6例瘤体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点片状弱荧光,13例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10例可见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带状萎缩相应的透见荧光。ICGA检查影像特征为早期瘤体由不规则网状血管团样强荧光,中期瘤体呈强荧光团,晚期所有病例均有特征性的“冲洗现象”。FFA和ICGA同步检查同屏显示,成像清晰,有可比性,ICGA比FFA更清晰显示瘤体范围。结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ICGA影像比FFA更具有特征性,并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边界;FFA则可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继发性损伤。激光扫描FFA和ICGA同步检查可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更多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16.
进展期子宫内膜囊肿由于有严重出血的危险,手术切除困难。因此术前确定子宫内膜囊肿的病情发展和精确分期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研究了15例手术证实的子宫内膜囊肿的MR弛豫时间与铁含量间的关系。15例病人术前均由0.15T永磁性磁共振装置作横断层面IR脉冲序列(2100/500ms;TR/TI)和两个SE序列(2100/40ms和2100/80ms;TR/TE)检查。扫描尽可能获得可测算的T_1和T_2图象。用同一衰减器在SE序列获得T_2测算值,在IR和SE序列获得T_1测算值,兴趣区大于100个象素。囊肿的T_1和T_2值测量4次求其均值。术后收集囊肿液,如果囊肿不能切除,则在术中仔细抽吸囊肿液,不能混有血液或渗出液。囊肿液的铁含量由硝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了15例临床诊断多系统萎缩(MSA)的MRI。其中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9例(男6、女3),Shy-Drager综合征(SDS)3例(男2、女1),纹状体黑质变性症(SND)3例(男2、女1)。年龄45~71岁。MR装置为超导型,场强1.5T。均用SE法,T_1WI的TR/TE=500/20ms,T_2WI的TR/TE=2500/40ms,可见约20个MSA病变部位,包括脑桥、小脑、壳、小脑齿状核及黑质等。在T_1WI上将脑桥、小脑萎缩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在T_2WI上将壳外侧部的信号强度与苍白球比较呈相同低信号时为异常。结果见到,9例OPCA均有小脑萎缩,8例脑桥萎缩。仅1例见T_2WI壳外侧异常低信号。1例SDS脑桥、小脑萎缩而壳外侧部无异常低信号、1  相似文献   

18.
成熟的囊性畸胎瘤由分化良好的三胚层构成,由于皮肤成份为主,又称为“皮样囊肿”。通常为良性,恶变率仅为1%~2%。最常见的恶变是鳞癌。作者报道了5例女性患者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的MR表现并做了简要的回顾。 病人年龄46~76岁,经手术证实为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1例为双侧)恶变。术前行MRI检查,层厚5mm,间隔2.5mm,SE序列T_1WI(TR/TE=600/15~20)、T_2WI(TR/TE=2000/60~90),2例行增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30例中耳炎性病变术前行1.5T超导MRI检查,用自旋回波序列,信号强度以脑灰质为标准,观察T_1WI、T_2WI及Gd-DTPA增强效果。30例患者中包括炎性肉芽组织8例,胆脂瘤19例,胆固醇性肉芽肿3例。与手术所见及病理组织学作比较。结果显示:炎性肉芽组织T_1WI呈低至高信号改变,以低或等信号改变多见,未见特高信号;T_2WI呈等至高信号改变,以高信号或特高信号改变多见;行Gd-DTPA增强6例,均显示明显增强效果。胆脂瘤T_1WI呈低至高信号改变,以低或等信号改变多见,未见特高信号;T_2WI呈等至特高信号改变,但等信号改变只有1例,余均呈高或特高信号改变;Gd-DTPA增强14例,3例呈边缘增强,11例未见增强。胆固醇性肉芽肿T_1WI、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1例加纳妇女,年龄30岁,自幼就有声嘶病史,近来加重。喉镜检查发现左侧喉室有一包块,质地柔软。术后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良性雪旺氏细胞瘤。术后3个月复发,做MR平扫和增强检查。T_1加权层厚5mm连续扫描,发现一个2×1.5cm的卵圆形结节侵犯左侧杓会厌区,向下扩展至声带水平。病灶信号不均匀,其信号强度与肌肉的信号强度相类似。在质子像和T_2加数像上,病灶信号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