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中对犬心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试验用杂种犬20只,随机平均分为乌司他丁实验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10只。U组在CPB预充液中加1万U/kg UTI,并于CPB转机开始前即经静脉再给1万U/kg UTI持续滴注。C组常规建立CPB并转机。分别于CPB转机前10 min (A时点)和转机后60 min (B时点)两个时点,切取犬心肌右心耳组织,检测心肌组织ICAM-1表达量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Lactic ac id,LA)、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水平。并记录CPB建立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灌注时间、CPB转机时间、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两组实验犬心肌组织中,ICAM-1的表达量在B时点较A时点均明显增高,但在B时点U组ICAM-1表达量低于C组(P〈0.05);LA和MDA的含量在B时点均明显高于A时点,但在B时点U组LA和MDA的含量均低于C组(P〈0.05);SOD和ATPase的活力在B时点均低于A时点,但在B时点U组SOD和ATPase的活力高于C组(P〈0.05)。结论 CPB时,心肌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心肌组织ICAM-1表达上调,心肌组织中LA和MDA含量增高,SOD和ATPase活力降低。应用乌司他丁可抑制心肌组织中ICAM-1的表达,减少心肌组织中LA和MDA的产生,降低SOD和ATPase的消耗,从而减轻心肌的炎症反应,进而保护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健康成年犬分为对照组(C组,n=6)和乌司他丁组(U组,n=6).建立CPB模型,两组均在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 min(T2)、45 min(T3),开放30 min(T4)、60 min(T5)取肺组织和静脉血.测血浆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肺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象分析及光镜检查.结果 CPB后,U组各时点血浆XOD含量、肺组织MPO活性及肺组织ICAM-1的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ICAM-1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内聚集及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CPB后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李晓召  刘建华  蒋伟 《中外医疗》2013,32(20):17-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法洛氏四联症体外循环期间心肌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142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A组)和乌司他丁组(B组),B组给予乌司他丁1.2万U/kg,A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诱导后即CPB前(T1)、CPB开始30min(T2)、开放主动脉30min(T3)、CPB停止6h(T4)和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记录升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结果两组CPB开始前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在T2~T5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B组T3~T5时点的血清cTnI、CK和CK-MB值低于A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5时间点血清cTnI、CK、CK-MB值比T4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CPB期间血清cTnI、CK及CK-MB的表达,起到心肌损伤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冠状静脉窦血细胞因子水平和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例。分别于转机前(T0)转机30m in(T1)、CPB停止即刻(T2)CPB停止后2 h(T3)、CPB停止后6 h(T4)CPB停止后24 h(T5)采集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同时,于CPB前和CPB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组织标本,检测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VCAM-1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T2~T5时点,U组血浆TNF-α、IL-6、IL-8及cTnⅠ的浓度均低于C组(P<0.05),IL-10的浓度高于C组(P<0.05);U组停机时ICAM-1、VCAM-1的表达低于C组停机时(P<0.01)。结论乌司他丁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等的释放,抑制CPB过程中心肌ICAM-1、VCAM-1的表达,减轻CPB所致的心肌局部炎性反应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6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1组(U1组)、乌司他丁2组(U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1组给乌司他丁1.0万U/kg,U2组给乌司他丁2.0万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推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上。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停止后30min(T3)、4h(T4)和24h(T5)抽取桡动脉血3ml,分离中性粒细胞,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结果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均逐渐升高,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CPB停止后24h三组患者PMNNF-κB活性均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1组、U2组NF-κB活性在T2~T5均低于C组(P〈0.05);U2组NF-κB活性在T2~T4均低于U1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CPB患者PMNNF-κB的活性,且2.0万U/kg组对NF-κB活性的抑制作用比1.0万U/kg组更强。  相似文献   

6.
郭盛  齐海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0-12,1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肺静脉血中CD11b、ICAM-1、NE、ET-1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以上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实验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注乌司他丁1.2×104 U/kg,C组不用乌司他丁,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主动脉开放10min(T2)、停机后10min(T3)和1h(T4)测定肺静脉血粘附分子CD11b、ICAM-1、NE、ET-1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的活性表达,ELISA法测定肺静脉血ICAM-1、NE、ET-1浓度。结果1.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肺静脉血CD11b、ICAM-1、NE、ET-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2.CPB开始后各时点CD11b、NE、ET-1的水平明显上升(P0.05)。U明显低于C组(P0.05)。3.停机后1 h(T4)对照组(C组)肺静脉ICAM-1值逐渐上升并超过基础值,实验组逐渐下降至基础值,差异明显(P0.05),两组比较U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1.体外循环可引起静脉中CD11b、ICAM-1、NE、ET-1水平升高,导致肺损伤。2.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CD11b、ICAM-1、NE、ET-1表达,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预处理对术中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探讨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心内直视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于术前3 d 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 万u/(kg·d),用至术前1 d,连续用药3 d;B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即开始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 万u /kg,维持至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C组为对照组,不用乌司他丁预处理。记录各组麻醉后(T1)、主动脉插管时(T2)、心脏复跳时(T3)、主动脉开放10~15 min(T4)、主动脉开放30 min(T5)、主动脉开放45 min(T6)、主动脉开放1~2 h(T7)、术后24 h (T8)等时点心电图的改变,各组主动脉开放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 A组与B组体外循环再灌注后5~10 min室颤发生率分别为27%、7%,C组60%(p<0.05);A组、B组T3、T4、T5、T6等时点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小于C组(p<0.05 ~p<0.01),B组显著小于A组(p<0.05);A组、B组T3、T4、T5、T6、T7、T8等时点心电图中∑ST-T抬高或下移显著小于C组(p<0.05 or p<0.01),B组显著小于A组(p<0.05);A组、B组CPB后心脏自动复跳率(73%、93%)明显高于C组(40%),A组、B组多巴胺 (﹥5μg/kg. min)的使用(40%、20%)明显低于C组(87%),且平均使用时间A组、B组显著短于C组(p<0.05or p<0.01); A组、B组肾上腺素使用率(6%、0%)明显低于C组(40%),且A组、B组使用时间和最大剂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减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产生心肌保护作用,既有早期保护作用(early protection, EP),亦有延迟保护作用(delayed protection, DP),但早期保护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NYHA心功能和ASA分级为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4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40)。U组于主动脉开放前5min自主动脉根部灌注乌司他丁4 000~5 000U·kg-1·min-1(剂量10 000U·kg-1);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的心功能,记录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用量,另于升主动脉开放后45min时取右心耳心肌组织,并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计算Bcl-2与Bax比值(Bcl-2/Bax)及凋亡指数(AI)。结果与C组比较,U组主动脉开放3~5min的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心律失常评分、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用量减少,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升高,AI降低(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通过促进Bcl-2/Bax通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患者心功能也得到改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Ren TY  Yang XW  Ma Y  Wang F  Qiang W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391-139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期 (CPB)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2 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与乌司他丁组 (U组 ) ,每组 10例。于体外转流前 (T1)、开放主动脉即刻 (T2 )、开放主动脉 30min (T3 )、停止CPB4h (T4)和 2 4h(T5)抽取动脉血 ,测定血浆CK MB、CK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脏复跳情况以及术后 2 4h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TnI浓度及CK、CK 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和T5时间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4时点达峰值 ,T5时点开始下降。U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时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5时间点已下降至正常水平。在T3 ~T5时间点U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C组 (P <0 0 1)。C组与U组血浆CK和CK MB活性在T2 ~T5时点都显著升高 (P <0 0 1) ,T2 ~T4时点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至T5时点U组显著低于C组(P <0 0 5 ) ,U组自动复跳率多于C组 (P <0 0 5 )。术后 2 4h引流量C组明显多于U组 (P <0 0 5 )。结论 围CPB期间分两次使用乌司他丁 1 2万U/kg ,能减轻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中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心内直视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79例,分为4组:A组(预处理组),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min自中心静脉输入;B组(后处理组),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体外循环(CPB)心脏含血停跳液中2~3次灌完;C组(联合处理组),先以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10 min前通过中心静脉输完,继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CPB心脏含血停跳液中2~3次灌完;D组(对照组),术中不应用乌司他丁。在T1(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T2(升主动脉阻断后40 min)、T3(升主动脉开放后45min)及T4(术终)等时点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T3时点取右心耳心肌组织约200μg一块多聚甲醛固定时制作石蜡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1)T1时4组之间各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OD活性各组组内在T2、T3、T4均低于T1时,A、B、C、D 4组内T1~T3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其中D组最显著(P<0.05),而在T4升高,但仍未达到T1水平;组间在T2~T4时间点,SOD活性A、B、C 3组均高于D组(P<0.05),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DA及cTnI含量:A、B、C、D 4组内T2、T3、T4均高于T1时;4组内自T1~T3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其中D组最显著(P<0.01),在T4下降,但仍未降至T1水平;组间在T2~T4时间点,MDA及cTnI含量A、B、C 3组均低于D组(P<0.05),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D组较A、B、C组心肌损伤显著。结论乌司他丁后处理可减轻CPB心内直视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预处理保护作用相当,且可与预处理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4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他)、CPB停止后30min(T3)、CPB停止后4h(T4)和CPB停止后24h(T5)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结果两组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T3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T5时点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组在T2、B、T4、rr5时点PMNNF—κB活性均低于C组(P〈0.05)。两组TNF-α和IL-8水平均于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P〈0.05),T3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T5时点基本恢复正常;C组TNF—α和IL-8水平在T3、T4时点均显著高于U组(p〈0.05)。U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仪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P〈0.05);NF—κB的活性与血浆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8(P〈0.05)。C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512(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通过降低CPB患者PMNNF—κB活性进而降低血浆TNF—α和IL-8的表达,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CPB心脏病人血浆cTnI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5万u/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在CPB前(T1),开放升主动脉时(T2),开放升主动脉30min(T3),术毕12h(T4),术毕24h(R),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cTnI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cTnI在T3、T4、T5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CPB术后cTnI的释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宗英  马瑞彦  肖颖彬  刘梅  彭莉  王惠春  胡卫 《四川医学》2007,28(12):1376-1377
目的 初步探讨乌司他丁在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60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与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各30例。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U组按乌司他丁1万U/kg使用,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加入1/2干预充液中,余1/2在开放上下腔静脉后加入氧和器中,C组不接受乌司他丁。检测术前、及术后24h心肌酶谱AST、LDH、CK,HDBH的变化以及术后24h心包引流量。结果 乌司他丁组术后24hAST、LDH、CK、HDBH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使用乌司他丁组的活性要低于对照组的心肌酶谱活性,同时乌司他丁组的患者术后心包引流量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乌司他丁在不停跳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间可抑制AST、LDH、CK的活性,从而减轻CPB期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A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 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 h F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对机体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转机前给予乌司他丁30万U置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术后第1、2、3天每天给予5%葡萄糖液250ml加乌司他丁30万U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乌司他丁,而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术前1 d,术后第1,3,5,7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y-谷氨酰转肽酶(y—GT)。结果手术前两组病人TBiL、AST、ALT、y-G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结束后,两组病人TBiI、AST、ALT、y—GT均分别高于手术前(P〈0.05),但实验组TBiL、AST、ALT、y-GT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他司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樊理华  卢向红  李军  连庆泉  丁友法 《浙江医学》2011,33(7):1018-1019,1029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预处理对大鼠双下肢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R组)和乌司他丁预处理组(U组),每组16只.再灌注2h和4h末取肺组织制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红素加氧酶-1(HO-1) 的半定量和定位表达,新鲜肺组织测量湿/干比重,免疫印记法显示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组和U组大鼠再灌注2h和再灌注4h肺组织的湿/干比重与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再灌注2h、4h肺组织HO-1的表达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再灌注2h、4h肺组织HO-1的表达与C组和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降低肺湿/干比重.结论 乌司他丁预处理可以通过持续上调HO-1的表达而发挥肺保护作用,从而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和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循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效果及其合适剂量,为药物心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60例(NYHAⅡ~ Ⅲ级)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脏瓣膜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1组(U1 +F1)、实验2组(U2 +F2)和对照组(C),每组20例.实验1组(U1 +F1)将乌司他丁(50万U)加入预充液中+1,6二磷酸果糖(5g)于主动脉开放后快速静脉滴注(2min);实验2组(U2+F2):将乌司他丁(100万U)加入预充液中+1,6二磷酸果糖(10g)于主动脉开放后快速静脉滴注(2min);对照组(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给药方法同上.三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T1一麻醉后切皮前;T2一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一停体外循环4小时;T4一停体外循环12小时;T5一停体外循环24小时.)经中心静脉采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乳酸脱氢酶(LDHI).临床观察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平均除颤次数、心电图S-T段改变、正性肌力药用量等项目.结果 三组病人T1时点血浆LDHl和CK - MB、cTnI的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主动脉开放后的4个时点(T2、T3、T4、T5)的血浆LDHI、CK - MB、cTnI浓度与T1时点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实验1组(U1+F1),2组(U2 +F2)cTnI、CK - MB于T2(开放升主动脉后30 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1 +F1组血浆cTnI、CK - MB浓度在T5时点显著低于c组(P<0.01);U2+F2组在T4点血浆cTnI、CK - MB浓度即显著低于c组(P<0.01),在T5时点巳回落到基本正常范围.C组血浆LDHl浓度在CPB后各时点均升高,于T5时点仍呈继续升高趋势;U1 +F1组血浆LDH1浓度在主动脉开放后亦升高,但升高幅度低于C组(P>0.05),基本处于维持状态;U2+F2组于T2时血浆LDHI浓度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于T5时点显著降低(P<0.01),其浓度已接近正常范围.与对照组(C组)比较实验1组(U1 +F1),2组(U2+F2)心脏自动复跳率高、术中S-T段改变轻微、正性肌力药用量少.结论 乌司他丁和1,6-二磷酸果糖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且其心肌保护作用髓剂量的增大而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杨文惠  张洪  商保军 《医学综述》2010,16(15):2374-237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血液保护功能。方法选择9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乌司他丁组(30例):给予乌司他丁12000U/kg,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开始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抑肽酶组(30例):于CPB中一次性给予抑肽酶5000000U;对照组(30例):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术后24h胸腔积液量减少33.3%(P<0.05),抑肽酶组术后24h胸腔积液量减少39.8%(P<0.05),乌司他丁组和抑肽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肽酶组有2例发生严重过敏。结论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均具有维持纤溶活性稳定,保护血小板功能,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在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低钾右旋糖酐液(LPD)组、UTI组和对照组。建立兔在体肺缺血冷存再灌注模型,阻断左肺门后将左肺下叶在体冷存于10℃肺保存器内2 h,再灌注2 h。LPD组灌注LPD液,UTI组灌注含UTI的LPD液,对照组不灌注肺保护液。分别于左肺门阻断前、缺血2 h、再灌注2 h取左肺组织,以RT-PCR技术检测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结果缺血2 h及再灌注2 h,UTI组ICAM-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LPD组和对照组;再灌注2 h,LPD组和对照组P-选择素基因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缺血前和缺血2 h,UTI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缺血冷存再灌注后肺组织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上调,有利于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