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近视性弱视患者在视知觉学习治疗中近视屈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06~2009年在广西视光中心弱视门诊行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者54例(98只眼),前瞻性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近视屈光度,并对治疗前后屈光动态按患者弱视程度、近视程度和疗效等特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1)近视性弱视视知觉治疗后的球镜和等效球镜高于治疗前(P〈0.01);球镜、等效球镜的年均变化为(0.52±0.79)D/年和(0.54±0.81)D/年;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在1.00 D以内者占76.53%,年均增长超过1.00D者占23.47%.(2)轻、中、重度弱视的球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柱镜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轻、中、重度近视弱视眼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动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镜和等效球镜呈现出从无效到治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近视性弱视视知觉治疗后近视屈光度增长,且主要来自于球镜的增长,弱视重度弱视屈光动态变化超过轻、中度弱视,不同近视程度和疗效弱视眼的"近视化"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屈晓慧  刘伟民  肖信  钟德东  林泉 《广西医学》2010,32(11):1340-1341
目的观察远视性弱视患儿进行视知觉学习后其屈光度变化规律。方法远视性弱视患儿131例(262眼)实施视知觉感知学习治疗,观察患者近3年来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对球镜、柱镜及其轴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的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前远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知觉治疗后不同年龄的球镜变化、等效球镜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的柱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的远视性弱视儿童的球镜、等效球镜变化有年龄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年均远视度变化量增加,但不同年龄的柱镜变化无差别。建议远视性弱视儿童应及时验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戴镜度数。  相似文献   

3.
冯彬  白璐  肖信  王英 《广西医学》2010,32(12):1467-1469
目的观察渐进多焦点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年龄8~18岁的近视患者30例(渐进镜组)(60眼),戴用渐进多焦点眼镜1年后测量其屈光度,与年龄相匹配的30例(单焦点镜组)(60眼)戴用单焦点眼镜的近视患者相对照,分析其变化。结果 1年后渐进镜组的球镜变化为(0.925±0.537)D,柱镜变化为(0.121±0.304)D,等效球镜变化为(0.985±0.603)D;单焦点镜组的球镜变化为(0.933±0.504)D,柱镜变化为(0.133±0.307)D,等效球镜变化为(1.000±0.518)D;两组的球镜变化、柱镜变化和等效球镜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的球镜变化和柱镜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多焦点控制眼镜比普通近视眼镜好,但由于年龄因素的存在,渐进多焦点镜控制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应扩大例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近视眼波前像差与屈光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关系。方法:以接受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眼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波前像差仪测量术前角膜前表面测量球面参数,并记录数据。一个在眼眼轴测量病人的使用,与显然验光法共同对屈光不正的患者测量,相关分析的等效球面像差成分进行,角膜 Q 值、眼轴等数据均采用 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对强度的相关参数之间的近视屈光像差成分的理解。结果:眼轴、总像差、球差3项数据呈正态分布(P >0.05),等效球镜、角膜 Q 值、总高阶像差、彗差4项数据呈非正态分布(P <0.05)。近视眼总像差与等效球镜呈高度负相关,总像差与眼轴长则呈中度正相关(Pearson 相关系数为0.368,P =0.000)。而总像差对角膜 Q 值,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对等效球镜、角膜 Q 值、眼轴长度则无相关性(P 均>0.05)。结论:近视眼屈光参数中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对波前像差产生重要影响,屈光度数越高和眼轴越长者其总像差值越大,而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对近视眼的波前像差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病人双眼弱视及屈光状态的差异。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13年8月在我科确诊的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病人65例,病人均行屈光度、上睑下垂程度检查。统计患侧眼弱视所占的百分比,比较双侧眼等效球镜度数以及散光度数,并分析上睑下垂程度与弱视患病率的关系。结果65只眼中,轻度上睑下垂26只眼,中度上睑下垂23只眼,重度上睑下垂16只眼。患弱视32只眼(49.23%)中,轻度上睑下垂8只眼,中度上睑下垂13只眼,重度上睑下垂11只眼,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8,P<0.05)。65例病人患侧眼比健侧眼的平均等效球镜度高0.32DS,差异有显著性(t=2.327,P<0.05)。患侧眼比健侧眼的散光度平均高O.73DC,差异有显著性(t=2.087,P<0.05)。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诱发弱视及屈光不正(主要表现为近视、散光),且上睑下垂程度越重,弱视患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招志毅  陆华文 《广东医学》2006,27(7):1040-1041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57例297只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最多,为61.95%,其次为混合性散光,占17.51%;复性近视散光,占15.49%。单纯远视散光4.71%。单纯近视散光0.34%。从弱视程度来看,轻度弱视155眼,占52.19%;中度弱视125眼,占42.09%,重度弱视17眼,占5.72%。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62±0.52)D。混合散光柱镜平均度数为(2.30±0.61)D。柱镜度≤ 2.00 D,球面镜度数> 6.00 D以及柱镜度> 2.00 D,球面镜度数> 3.00 D的复性远视散光容易引起重度弱视;球面镜度数在-6.00 D以上的复性近视散光亦容易引起重度弱视。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视眼的屈光度、眼轴、角膜屈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近视的成因。方法:将204例(348只眼)近视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62眼(屈光度<-3.0D);中度近视组159眼(屈光度-3.0D~-6.0D);高度近视组127眼(屈光度>-6.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与近视程度、角膜屈光力、眼轴的关系。结果:在低度近视组,62只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垂直径屈光力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屈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P<0.05),相关具有显著性,且随近视度数的增加,与眼轴长的相关系数呈递增趋势,而中、高度组患者眼屈光度与角膜水平径及垂直径屈光力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低度近视眼患者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眼轴的作用甚微;在中、高度近视眼患者中,眼轴长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而角膜屈光力几乎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少年近视屈光状态及变化规律,探讨近视加深的原因。方法选取确诊为近视眼的患者357例(714只眼)。按年龄段分为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4组,收集每例患者每年的屈光度,以等效球镜值为屈光度值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1岁、12~14岁、15~17岁、〉18岁加深的度数分别为:(0.92±0.40)D/年、(0.63±0.41)D/年、(0.48±0.29)D/年和(0.25±0.41)D/年,4个年龄段组患者近视加深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2~14岁组与15~17岁组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的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但不同年龄阶段近视加深的速度明显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加深的速度逐渐减慢。  相似文献   

9.
翟英  安建斌  郭秀瑾  陈金桂  吴玉潭 《医学争鸣》2009,30(11):1034-1036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度及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关系.方法:测量1108例(2189只眼)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CCT)、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及眼压(IOP)等数据,依据屈光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依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近视组CCT为(541±36)μm,高于中度组(535±32)μm和重度组(535±40)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k1为(43.1±1.5)D,k2为(44.4±1.6)D,分别高于轻、中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IOP为(16.5±3.1)mmHg(1mmHg=0.133kPa),高于重度组的(16.0±3.0)mmHg,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CT为(539±37)μm,高于女性的(534±32)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k1为(42.7±1.5)D,k2为(43.8±1.6)D,分别低于女性的k1(43.3±1.4)D和k2(44.5±1.5)D,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IO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的CCT、k1、k2及IOP存在差异,临床术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中调整不同屈光度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找到切削屈光度的最佳调整方案。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FS-LASIK治疗92例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右眼纳入研究。根据术中切削屈光度不同将-6. 00 D≤等效球镜度<-7. 00 D 32眼分为全矫组和-0. 25 D组、-7. 00 D≤等效球镜度<-8. 00 D 34眼分为-0. 25 D组和-0. 50 D组、-8. 00 D≤等效球镜度<-9. 00 D 26眼分为-0. 50 D组和-0. 75 D组。3组患者术中给予不同的切削屈光度。观察各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结果术后1、3、6个月,全矫组和-0. 25 D组患者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 <0. 05),-0. 25 D组患者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均优于全矫组(P <0. 05);-0. 25 D组和-0. 50 D组患者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 <0. 05),-0. 50 D组患者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均优于-0. 25 D组(P <0. 05);-0. 50 D组和-0. 75 D组患者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 <0. 05),-0. 75 D组患者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均优于-0. 50 D组(P <0. 05)。结论 SCHWIND 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仪治疗高度近视时,-6. 00 D≤等效球镜度数<-7. 00 D患者的切削屈光度减去-0. 25 D、-7. 00 D≤等效球镜度<-8. 00 D患者的切削屈光度减去-0. 50 D、-8. 00 D≤等效球镜度<-9. 00 D患者的切削屈光度减去-0. 75 D,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裸眼视力及屈光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2岁近视儿童患者62例(117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Ⅰ组(<-3.00D)48眼;Ⅱ组(-3.00D~-6.00D)37眼;Ⅲ组(>-6.00D)32眼,分析进行调节训练1年后的屈光状态、年近视增长幅度的变化.结果 同原近视增长幅度比较,调节训练后,年近视增幅显著减缓(P<0.05);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调节训练能有效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尤其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不同屈光度近视眼眼前节各部位进行测量,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564例(1128眼)按等效球镜分为A、B、C和D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组和超高度近视眼组),分别测量眼前节各部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为43.31±1.35、43.71±1.34、43.77±1.50、43.85±1.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测量指标与屈光度变化无关。结论Pentacam测量可以全面、便捷、准确的分析眼前节,对于屈光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系统化治疗方法对近视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我院眼科治疗的近视性弱视患儿资料共计80例(共150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结果观察组患儿经系统化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小遮盖法、闪烁红灯法、海丁格刷法和视觉功能训练联合疗法对近视性弱视患儿的治疗有着更优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在青少年近视矫正与控制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门诊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近视眼患者120例24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框架眼镜组和RGPCL组,各60例120眼;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框架眼镜佩戴;RGPCL组患者采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佩戴,佩戴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和RGPCL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患者治疗后屈光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RGPCL组患者治疗前眼轴长度及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患者治疗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眼部感染、角膜及结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相较于框架眼镜,RGPCL用于青少年近视矫正与控制可有效矫正散光,控制近视进展,防止弱视,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戴普通凹透镜、戴渐进多焦镜和不戴矫正镜对屈光变化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2008年12月门诊就诊的近视儿童152例(304只眼),近视度数0.5~2.0DS,排除屈光不正以外的其他眼病,用0.5%托吡卡胺眼液扩瞳验光查出屈光度数,次日复验。随机分为三组:戴普通凹镜组53例(106只眼),戴矫正视力=1.0的普通凹透镜;戴渐进多焦镜组51例(102只眼),戴下加+1.5D的渐近多焦镜片;不戴矫正镜组48例(96只眼)。6个月和12个月以后复诊,扩瞳验光复查屈光度。结果:3次屈光检查结果表明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戴凹透镜或渐进多焦镜不能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Howell方法(方差不齐)或LSD法(方差齐性)比较六组间波前像差成份的差异。结果总像差:(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同(P=0.000);(2)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彗差:(1)术前与术后1d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及术后1d分别与术后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球差:(1)术前与术后1天、1周、6个月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两间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LASIK可明显减少总像差,但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仅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眼患者共204例(408只眼),应用FemtoLDV(LDV组)和IntraLaseFS(IntraLase组)制瓣各102例(204只眼),再使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仪行基质切削。记录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的评估指标结果相近,包括CDVA不变或有提高的术眼百分比、UDVA不差于术前CDVA的术眼百分比、等效球镜(SE)在±0.50D范同内的术眼百分比、术后3个月与1个月的SE差值在±0.50D范围内的术眼百分比(P〉0.05)。结论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具有同样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李岩 《吉林医学》2012,(10):2032-2033
目的:探讨应用眼睫状肌麻痹验光配镜,遮盖,综合治疗单纯高度远视、单纯高度近视、中度以上散光等屈光不正性中重度弱视疗效差别。方法:分析95例170眼弱视儿童,按弱视屈光不正的类型分组,经过综合治疗后,明确视力提高情况。结果:治愈率单纯高度远视>中度以上散光>单纯高度近视。结论:儿童弱视矫治的疗效与患儿的屈光不正的类型有关,综合治疗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