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纵隔肿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纵隔肿瘤均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7 ̄84岁,平均49岁。其中胸腺瘤6例,恶性淋巴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纤维性血管瘤1例,心包囊肿1例,食管囊肿1例,结果: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显著优点,可清楚分辨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对中心型及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能 相似文献
2.
3.0T MRI在纵隔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3.0TMRI对纵隔肿瘤各征象的显示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纵隔肿瘤行3.0TMRI成像,分析纵隔肿瘤MRI征象,包括病灶部位、形态、边缘特征、肿瘤内部结构以及邻近组织器官关系的检出及显示能力。结果 32例纵隔肿瘤中,术前正确诊断30例,准确定位32例,准确判断内部组织成分30例。结论 3.0TMRI对于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结构关系、推测肿瘤内部成分以及术前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纵隔肿瘤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实用医技杂志》2020,(1)
目的分析X线、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用于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8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纵隔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X线及MRI检查。分析3种不同方法检查纵隔型肺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并比较3种不同诊断的灵敏度。结果 2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分析,周围型肺癌11例,中央型肺癌17例;CT检查灵敏度为100%,MRI检查灵敏度为100%,X线检查灵敏度为82%;CT检查、MRI检查灵敏度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与MRI检查诊断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及MRI检查纵隔型肺癌均具有较高诊断灵敏度,但MRI检查分析更加全面,占有一定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肝囊肿、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37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瘤患者行T1WI、.TR2W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扫描,分别进行病变实性区域及正常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肝囊肿、肝血管瘤与肝癌及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分别为(2.87±0.57)×10-3mm2/s、(1.99±0.31)×10-3mm2/s、(1.28±0.23)×10-3mm2/s、(1.17±0.13)×10-3mm2/s、肝癌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与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结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实性恶性肿瘤的鉴别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较快发展,其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和成像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临床和科研方面。MRI可以通过不同序列的扫描更好地诊断脑膜肿瘤,如T2加权像的信号与脑膜瘤组织内容物有一定的关系;增强T1加权像与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的联合应用可以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弥散加权像可以反映肿瘤及瘤周水分子微观运动情况;磁共振波谱可以得到来自正常组织及肿瘤不同部位的许多代谢物的曲线,从而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尿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urography ,MRU)是近几年MR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发展。我院 2 0 0 0年 3月— 2 0 0 2年 3月应用MRU检查 15例上尿路梗阻患者 ,结合临床资料 ,对MRU在上尿路梗阻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年龄 18~ 79岁 ,平均 4 3.5岁。 15例均行B超检查 ,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 ,输尿管扩张。其中 1例提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10例行IVU检查 ,显影不佳或差 ,3例碘剂变态反应 ,2例肾功能不全 ,2例拒绝逆行插管 ,3例逆行插管失败。 6例行CT… 相似文献
8.
报告57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临床资料。头部MRI异常率为61.4%,脊髓MRI异常率为43.9%,总异常率为82.5%,结果提示对发现MS病灶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软组织肿瘤160例的MRI资料,男98例,女62例;年龄3~75岁,平均32岁;临床均以软组织肿胀、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征象。采用Phlips Gyroscan Intera 15Tmaster MR机,表面线圈、E线圈、C1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引,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及增强扫描,160例软组织肿瘤中,良性120例,其中脂肪瘤30例,肌肉血管瘤25例。腱鞘巨细胞瘤30例,神经源性肿瘤20例。硬纤维瘤15例;软组织恶性肿瘤40例,其中脂肪肉瘤1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1例,平滑肌肉瘤6例,纤维肉瘤3例,淋巴瘤2例,黑色素瘤2例。结果良性肿瘤直径为1-16cm,边缘光滑、规则,信号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或不强化;恶性肿瘤直径5~12cm,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信号不均匀,累及周围结构,强化明显且不均匀。结论MRI对软组织肿瘤检查敏感性高,肿瘤的发病部位及某些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对脂肪瘤及黑色素瘤的诊断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纵隔肿瘤病变MR弥散成像表现,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纵隔肿瘤性病变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取800s·mm-2),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观察不同纵隔肿瘤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结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均匀;恶性胸腺瘤12例,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6例神经鞘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低信号,信号强度明显不均匀;4例神经纤维瘤在DWI图上表现为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选取b值800s·mm-2时,测得的良恶性胸腺瘤组、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弥散加权成像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纵隔MRI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对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的诊断及分级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的DWI检查结果,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的ADC值,分析胰腺不同组织之间ADC值结果。结果 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中,11例位于胰体尾部,8例位于胰头颈部,2例为多发病灶;17例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G1);4例伴肝或淋巴结转移,病理证实为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MR-DWI上均扩散受限呈高信号,其中3例中分化内分泌肿瘤(G2)呈明显高信号,测得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分别为(1.321±0.049)×10-3mm2/s、(1.135±0.059)×10-3mm2/s、(0.987±0.064)×10-3mm2/s,且正常胰腺、PET(G1)和PET(G2)的ADC值两两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在DWI上扩散受限呈高信号,且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皋爱萍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3):375-376
①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②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MRI表现。③结果56例共侵犯139个椎体,45例为多个椎体受侵犯,其中36例表现为“跳跃征”,33例同时累及椎体附件,20例伴软组织肿块。受侵犯椎体中均可见长T1信号改变,T2WI信号不一,但以长T2信号为多见,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均可见强化。④结论MRI已成为脊柱转移性肿瘤的首选与最佳影像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总结CT对纵隔肿瘤有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点.结果:33例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1例(其中4例为侵袭性),胸腺类癌与胸腺胚源性恶性肿瘤各1例,胸内甲状腺肿瘤10例(其中腺瘤6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囊肿2例),畸胎瘤2例,淋巴瘤4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源性肿瘤与纵隔蔓状巨大血管瘤各1例.CT可清晰显示纵隔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累及范围,反映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论: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了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表现。认为良性肿瘤形态多规则,境界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明确。而恶性肿瘤一般较大,轮廓很不规则,对周围结构有包绕及侵蚀。文中还对不同类型纵隔肿物影像学检查定性诊断的要点及特征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单纯性子宫纵隔畸形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子宫纵隔畸形的MRI表现,并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对纵隔畸形诊断的作用.结果 16例子宫纵隔畸形中,完全性纵隔畸形8例,在MRIT2WI像上表现为子宫内膜被低信号间隔分为两部分,间隔线达宫颈内口水平以下;非完全性纵隔8例,MRI T2WI像上子宫内膜腔部分被低信号间隔线分成两部分,宫腔下段黏膜融合相通或仅表现为宫底部宫壁向腔内局限内突,其中冠状位诊断16例,横轴位诊断16例,矢状位上不能做出确定性诊断.结论 MRI对纵隔畸形诊断准确率高,横轴或冠状T2WI像是最佳检查方法,矢状位在子宫纵隔畸形诊断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3例腮腺肿块进行了MRI扫描,部份病例同时作了B超、造影及CT,并追踪术后病检.结果表明:①MRI对腮腺具有较CT更强的组织分辨力,能显示腺内主要的神经、血管.②能准确判定腺内有无占位性病变.③能准确判定腺内、外肿瘤.④立体成像,能多方位观察肿瘤位置、范围及周围组织关系.恶性肿瘤可了解颈部转移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估计.⑤根据形态及边界特点,能判断大多数肿瘤的良恶性,但两者的T1,T2信号变化无特异性.⑥腮腺非肿瘤性病变的T1,T2信号变化无特异性,不如常规X线造影. 相似文献
20.
右上纵隔增宽是胸部X线平片的一种常见征象,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因此,有关右上纵隔增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目前,CT、MRI已广泛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并显示出较X线平片有诸多的优势,但未见有关CT、NRI对右上纵隔增宽诊断的专题论述。本文收集2000年2月至2006年5月我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40例和根据CT、MRI典型表现诊断血管性病变的22例胸部X线平片显示右上纵隔增宽的病例,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右上纵隔增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