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2.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探讨解放军第四医院王掌乾,苏爱萍巨刺是针灸临床一种取穴方法。《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我们用巨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78例,另用常规...  相似文献   

3.
火针疗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针具,将其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治疗方法 [1].火针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记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针灸甲乙针》曰:"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说明火针疗法对痹证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内经》“扬刺”临床应用举隅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徐立群【关键词】刺灸法《内经》临床应用《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法是正入一针,旁入四针且浅刺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大而浅的病症。张景岳...  相似文献   

5.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用锋利的针具刺破人体腧穴或部位的浅表血络.使之出血,以达到祛邪安正之目的。其适应证大多为实证、热证;适宜刺血的针具有镵针、锋针、铍针和毫针;方法可有点刺、挑刺、散刺、割治和刺血拔罐等。刺血法遵循《内经》“宛陈则除之”、“血实则决之”的治疗原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急救开窍、镇静安神等作用。有着主治范围较广、奏效较快、操作简便等优点。此疗法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6.
合谷刺法的临床应用冷际琴1张玲2(1日照市人民医院2768002附属医院)合谷刺法出自《素问·五刺应五脏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刺法:将针进到分肉间,向周围刺3~4针。针刺时不可过浅或过深,“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  相似文献   

7.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8.
<正> 《灵枢·逆顺篇》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针灸甲乙经》“卷之五针灸禁忌”又重复了此条“无刺”经文。后世有名注家如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均依此作了说明。现代医书有的又重申了经典著作中的“无刺”原则,均未提出质疑。 熇熇之热可否针剌呢?答复是肯定的,临床业已证明针刺能抗灸、发汗、退高热,有的针治猩红热高热不退60例,85%以上于去针后半小时体温  相似文献   

9.
论巨刺与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调经论》曰:“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王氏将病理解为痛,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众所周知,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为什么要采用左右交叉的方法辨病施治?一般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11.
太阳穴刺法心得李学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太阳穴,直刺,斜刺,深刺,沿皮透刺,放血法太阳穴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别名“前关”,见于宋代的医著中,如《圣惠方》中记载:“前关两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银海精...  相似文献   

12.
1丛刺的产生 <灵枢·官针>篇详述了治疗痹证的齐刺、扬刺两种针法.其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刺的操作方法是在病痛正中先刺1针,并在两边各刺1针,3刺齐用.齐刺用于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证."扬刺者,正纳一,旁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的操作方法是在病痛正中刺1针,在病变周围上下左右各刺1针.扬刺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余曾师从成都针灸推拿专科医院黄芸老师,他在临证治疗中灵活运用齐刺和扬刺两种针法,并针对痹证日久、病变范围大、病位较深的痹症,特别是痹证急性期,在<内经>齐刺和扬刺基础上,创立了丛刺针法,其操作方法是:在痹证局部正中先刺1针,并于上下左右各深刺1针,再于外围直刺4~5针,针尖微指向痹痛中心.因针数较多,聚如草木丛立状,故取名丛刺.  相似文献   

13.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14.
<正>痹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关节、肌肉、韧带、血管、脏器等多种组织器官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并对其症候、分类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论述。《灵枢·官针》篇详细论述了九针的不同适应症,其中"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表明治疗痹证应以毫针为主。同时论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多种针刺法。在针对痹证的针刺法方面,有"九刺"中的毛刺、分刺和焠刺;"十二刺"中的偶刺、报刺、恢刺、齐刺、短刺、傍针  相似文献   

15.
针刺的深浅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官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之说。近代针灸专...  相似文献   

16.
耳背刺血疗法临床应用进展李英,屈留新,周运峰(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耳针疗法,放血疗法,综述刺血疗法古称“刺络”,是以三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肋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特殊外治疗法。耳背刺...  相似文献   

17.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历代医家对本段经文的理解,见仁见智,笔者不揣浅陋,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就其中“各至其理”的含义进行全面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病的疗效。方法:运用《灵枢&#183;刺节真邪》之解结法(即关刺法和恢次法)。结果:本组痊愈,有效率100%。结论:运用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病有效。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皮肤针叩刺疗法的历史意义较长,《灵枢》中称之为“絮刺”、“絮则调也”。在古代九针中皮肤针介于圆针与锋针之间,轻叩可起到圆针的揩摩分间的作用,重叩则起到锋针的泻热出血的效应。临床运用时配以火罐相助,具有活血化瘀、调和阴阳、舒筋理络等作用。笔者应用此法于临床,治疗以下几种常见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