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8-01~2009-12,笔者所在科对53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经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和输液管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并对两种湿化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压氧治疗已在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临床综合治疗的手段也在不断改善和更新。我院自2002年开展高压氧治疗以来,已治疗患者达3615例次,高压氧舱内护理是护理发展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护理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段将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病人6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使用氨溴索湿化气道,对照组30例使用生理盐水湿化气道,并观察记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痰痂形成方面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氨溴索作为气道湿化液可明显减少痰痂形成,比生理盐水作为气道湿化液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对100例气管切开病人采取微量输液器进行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从而利于痰液吸出,减少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11月至2004年11月,本科共收治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和颅内肿瘤病人需气管切开者200例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舱是治疗CO中毒患者的首选方案,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护理要点:1 高压氧治疗时护理要点 入舱前首先做好病人的准备工作,检查输液管、胃管、尿管是否通畅,并倒掉引流袋内的尿液。让病人平卧在检查床上,并检测生命体征做好记录,同时备齐血压计、听诊器、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术患者术后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气管切开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患者采用持续微泵推注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湿化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湿化良好共29例(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19例(6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微泵推注法进行气道湿化用于器官切除术患者术后气道湿化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因无法正常吞咽常造成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在此期间护理工作者须对患者进行负压吸痰的护理操作,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内潴留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该护理手段是促进患者通气、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1]。我院的临床吸痰方法采用的是常规吸痰法,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用于脑梗死患者气管切开的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气管切开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以输液泵持续滴注0.45%氯化钠溶液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以注射器间断滴入0.45%氯化钠注射液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输液泵持续滴注0.45%氯化钠溶液气道湿化法能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及痰痂形成,预防刺激性咳嗽与气道黏膜出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因痰液多且粘稠,容易形成痰痂,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使病人更加痛苦,也加大了护理难度。为减少病人痰痴形成和肺部感染的机会,在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中,我们巧妙地将麻醉科使用的一次性止痛控制泵用于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中,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后两种气道湿化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正常作用,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1]。气管切开后,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气管切开病人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2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排痰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60例该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未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观察组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二者排痰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加输液恒温器加0.45%氯化钠持续气道湿化法排痰效果优于常温贝朗精密输液器加生理盐水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为持续气道滴药,对照组为间断湿化,使用相同湿化药物,两组在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较对照组有显著减少。结论持续气道滴药对气管切开术后湿化对肺部感染的控制、出血的预防、减少痰痂的形成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气管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气管插管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大手术病人及危重病人,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插管留置时间已经超过72小时,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尽可能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及防止意外拔管[1]成为一个重要的护理内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3年4月 相似文献
17.
刘鑫鑫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25-126
在病人气管切开早期,病室的环境和气道的湿化情况能很好地预防和减轻病人无效排痰的情况,而在出现无效排痰情况后雾化吸入和机械吸痰等针对治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护理方法,比较观察传统人工和微泵持续湿化气道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已使用机械通气7d以上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观察组使用微泵持续滴注给药.并向套管内注入低渗盐水(0.45%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采取人工间断推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100mL加安溴索4mL,并在常温下定时、间断向套管内推注生理盐水,每次2~6mL湿化气道。对比观察10d后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微泵持续湿化气道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间断气管内湿化方法,而且无需采用生理盐水湿化.适用于建立人工气道后的ICU患者的气道湿化。 相似文献
20.
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是临床护士使用最多的操作.按传统方法抽吸药液时支点不稳,药液易撒漏,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操作者易于疲劳[1,2].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改进注射器握持方法,改变支点抽吸药液,效果良好.将两种方法抽吸药液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工作5年以上、技术熟练程度相当的护士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用传统方法抽吸药液的一组为传统组,用改进法即改变支点抽吸药液的一组为改进组.2组护士工作时间、技术熟练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