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及其穿支的分支分布情况。以股深血管及穿血管为蒂设计顺行、逆行骨(膜)瓣,从199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修复股骨各段骨不连、骨缺损和股骨颈骨折32例。结果:骨折病例均于术后10.5~16周骨愈合,效果良好。结论:该供区血管解剖位置恒定,手术操作简单,转位灵活,对供区影响很小,适用于股骨各段骨不连、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胸肩峰动脉锁骨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修复肱骨近端提供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修复股骨中,下段提供一新的骨膜供区。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骨外侧髁和股骨下段前面的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膝外上动脉起自Gou动脉,经外侧髁上方穿股二头肌腱与股外侧肌间隔至骨面发骨膜支分布于外侧髁的外侧面并参与股骨前面骨膜血管网。  相似文献   

4.
1997年1月至2000年6月,作者应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骨瓣转位加多枚螺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2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带血供胫骨节段性骨膜瓣转位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32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胫骨骨膜节段血管的起始,走行及分布,其骨膜节段血供恒定,骨膜血管蒂长1.3±0.5cm,相邻骨膜血管距离为4.0±1.2cm,且相邻骨膜血管间恒定存在网状吻合。  相似文献   

6.
非主干血管蒂骨瓣及骨膜瓣移位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四肢骨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骨移植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应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瓣或骨膜瓣游离移植。而游离组织瓣移植则存在着手术创伤大、费时长、难度高和不易推广的不足之处,而且对某些供区的应用将使肢体牺牲一条主干血管,此更非良策。随着显微外科进展,时至今日已涌现出大量骨移植供区,在四肢骨骼的大多数部位都有可能取得,对同一组织瓣还可选用不同的血管蒂。因此,带血管蒂的骨瓣及骨膜瓣移位植骨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的临床应用陈振光*显微外科骨移植始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已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涌现出大批新的骨瓣供区和新的术式。90年代以来,显微骨移植更趋于成熟,除新添了更多的供区外,尤其重要的是对各种骨瓣、骨膜瓣的最佳手术指征逐步得到明确;...  相似文献   

8.
以膝降血管为蒂的肌骨内侧髁骨膜(骨)瓣移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股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应用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移位术予以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1例,效果满意。结论:本骨膜(骨)瓣移位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带血供胫骨下段外侧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表明,胫前动脉踝上支是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供的主要血管,于踝间连线上方(3.1±0.8)cm始于胫前动脉,紧贴骨面前行至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沿胫骨前缘上行,达踝间连线上(6.3±1.3)cm处与胫前动脉肌骨膜支吻合;降支下行与内踝前动脉吻合。踝上支长(2.2±0.7)cm,外径(1.1±0.2)mm,伴行静脉两条。以踝上支或踝上支与肌骨膜支的吻合关系,可在胫骨下段外侧设计8cm~10cm×4cm~5cm骨膜瓣,为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距骨骨折、踝关节融合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骨膜(骨)瓣供区。  相似文献   

10.
桡侧副血管蒂肱骨远段骨膜(骨)瓣转位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52侧上肢标本对桡侧副血管的解剖观察,设计了以该支血管为蒂的肱骨远段骨膜(骨)瓣转位术为修复肱骨远段骨不连提供一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腓动脉穿支为蒂小腿远端骨皮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小腿创伤后骨皮肤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法:通过解剖学观察,设计了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顺行转位术,该骨皮瓣以穿支的升支及降支分别供应皮瓣及骨瓣。结果:临床应用8例用于修复小腿中远段骨皮肤缺损,全部取得成功,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可以治疗小腿中、下段骨皮肤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以掌背动脉为蒂的尺骨远段背侧骨瓣移位修复第3、4、5掌骨头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腕背动脉网的构成及分支。结果 腕背动脉网由桡动脉及尺动脉腕背支及与骨间后动脉终末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吻合形成,由该网发生第2、3、4掌背支,第2、3、4掌背动脉由掌背支与掌深弓所发深支吻合而成。结论 以第3、4掌背动脉为蒂的尺骨远端背侧半片骨瓣,可修复第3、4、5掌骨头缺损。  相似文献   

14.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上肢骨不连、骨缺损以及肘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方法:选择40侧成人上肢要同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带血供的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接。结果:从1995年开始,经临床应用9例(肱骨中段骨不连3例,骨缺损2例;尺、桡骨中、上段骨不连3例;肘关节面软骨缺损1例),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以尺侧下副动脉为供养血管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治疗胫骨骨不连和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通过解剖学观察膝降动脉关节支及隐支的关系,并摹拟手术证实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的切取可能。结果 尸体摹拟手术4例,切取后关节支均有墨汁显示。临床应用2例,切取骨瓣分别为5.0cm×2.0cm×1.5cm及4.5cm×1.5cm×1.5cm均有活跃渗血。随访8~12周,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应用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骨皮瓣治疗胫骨骨不连和骨缺损具有手术方法简便,疗效可靠,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骨间返动脉为蒂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为治疗尺骨中上段和肱骨下段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在36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骨间返动脉的走行、分布和吻合。通过解剖学研究,我们设计、应用了以骨间返动脉为蒂的尺骨上段骨膜瓣移位术。结果:经采用该骨膜瓣移位治疗尺骨上段骨不连2例、中段骨不连1例和肱骨下段骨不连1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骨间返动脉尺骨上段骨膜瓣具有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适用于修复尺骨中、上段和肱骨下段骨不连和小范围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于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走行与分布;腘窝直接动脉穿支与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股后皮神经主干由臀大肌下缘中点穿出入股后部,主干沿股后正中线下行,终支伴小隐静脉下降,达小腿后面中部。其在穿臀大肌下缘和腘窝上角处横径分别为(3.0±0.6)mm和(2.0±0.7)mm。其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腘窝直接动脉穿支的位置相对恒定,于膝关节平面上7~11cm处,起于腘动脉上段后壁,起点外径(0.8±0.2)mm,伴行静脉1~2条。该动脉为股后皮神经下段主要血供来源,上行过程中发出5~8支皮支与股深动脉(第1~3穿动脉)皮穿支、闭孔动脉穿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皮穿支吻合,在股后形成顺沿中线和股后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摹拟手术结果显示可形成腘窝直接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结论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相对恒定、手术操作简便,移位后可用于修复腘窝及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股直肌直头肌骨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应用带肌直肌直头肌骨瓣移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按Ficat分期Ⅱ期5例,Ⅲ期3例,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进入关节囊。游离股直肌直头,其起点附着部位保持联系,截取包括髂骨两层骨皮质和骨膜的骨瓣,在X线控制下,用刮匙将坏有组织刮除后,将肌蒂骨瓣紧密嵌入骨洞内,同时进行标准的髓蕊减压术。结果 术后患髋疼痛均消失,5例Ⅱ期患者1年后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