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源、走行及分支。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经尸体摹拟手术表明,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可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带血供胫骨下段外侧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表明,胫前动脉踝上支是胫骨下段外侧骨膜血供的主要血管,于踝间连线上方(3.1±0.8)cm始于胫前动脉,紧贴骨面前行至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升支沿胫骨前缘上行,达踝间连线上(6.3±1.3)cm处与胫前动脉肌骨膜支吻合;降支下行与内踝前动脉吻合。踝上支长(2.2±0.7)cm,外径(1.1±0.2)mm,伴行静脉两条。以踝上支或踝上支与肌骨膜支的吻合关系,可在胫骨下段外侧设计8cm~10cm×4cm~5cm骨膜瓣,为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距骨骨折、踝关节融合等提供了一种新的骨膜(骨)瓣供区。  相似文献   

3.
颈横血管肩胛冈支骨瓣移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下颌骨缺损提供带血管蒂骨瓣移位修复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具(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颈横血管及其肩胛冈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颈横动脉全程分为:颈段,长(4.7±0.1)cm,起始外径(4.0±0.1)mm;背段,长(5.88±0.63)cm,起始外径(3.30±0.35)mm。颈横动脉肩胛冈支86.7%起于颈横动脉浅支,13.3%起自颈横动脉,干长(4.97±1.68)cm,起始外径(2.08±0.27)mm。肩胛冈支恒定地向肩胛冈发出4~8支骨膜支营养肩胛冈。结论颈横血管肩胛冈支是肩胛冈区的主要血供来源之一,以其为蒂的肩胛冈骨瓣可以颈横血管背段起始处为旋转点向下颌区移位,血管蒂平均长约10.85cm,可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跟腱缺损修复新术式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外踝上段和足外侧段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外侧动脉恒定发3.7(2~5)支外径为0.5±0.2mm骨肌腱支,腓动脉穿支降支发2.7(2~4)支外径为0.5±0.2mm肌腱支,分别自腱前、后缘进入腱周组织,营养腱足外侧段;外踝上段肌腱血供自外踝尖上8.2±1.8cm,由腓动脉发出的肌间隔支营养,外径0.9±0.2mm、长度2.7±0.9cm。结论: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术式,临床成功应用1例,证实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过的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膝降血管的起始、走行位置、分支和分布。膝降动脉于股骨内侧髁下缘上方11.5±1.6cm处起于股动脉,外经2.3±0.4mm。膝降动脉关节支或直接发自股动脉的关节支是股骨内侧髁前内侧面3cm×6cm区域的主要供血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带膝降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用以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或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间后动脉桡侧支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3具46侧成人上肢标本的骨间后动脉桡侧支。结果骨间后动脉桡侧支在桡骨小头上缘平面以下69.4±7.3mm(x±sx,下同)发自骨间后动脉,其出现率为80.4%(37/46侧)。该动脉恒定地在指伸肌与桡侧腕长伸肌的肌间隙穿出深筋膜,穿出点在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的中点。血管蒂长度为45.1±6.8mm;动脉起始点外径为0.8±0.2mm,穿出筋膜点时外径为0.4±0.1mm。19.6%的标本骨间后动脉桡侧支缺如,由发自桡侧返动脉降支的肌皮支代偿,支配相应区域的软组织。结论骨间后动脉桡侧支为肌间隙血管,临床上可在前臂以此血管设计成相应的组织瓣(皮瓣、骨瓣或骨膜瓣),修复上肢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胸大肌锁骨部蒂半片锁骨瓣修复锁骨肩峰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灰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胸大肌锁骨瓣的形态,血供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 锁骨部长度为12.8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其外径1.9mm,长度为4.7cm,进入三角肌前,发生1 ̄3支,外径0.5 ̄0.8mm的肌支进入锁骨部,肌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和分支,并向上参与锁骨骨膜血管的形成。结论 可设计以胸大肌锁骨部为蒂半片锁骨瓣转位修复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髂腰血管蒂髂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选用27具54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对髂腰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变异及有关毗邻进行观测,对血管外径、长度及末端分布进行测量。手术设计沿髂嵴内缘入路,于髂肌浅层显露达腰大肌外缘,切取血管蒂骨瓣移植。临床应用2例。结果:髂腰血管走行恒定,蒂长7.0±3.9cm,腰大肌外缘处外径2.0±0.4mm,分布在髂嵴中段范围7.0±2.2cm。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结论:本文为带血供髂骨(膜)瓣移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对股骨头不同病变的治疗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3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测量了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和分支,观测了供应股骨大转子前外侧血供的来源,可切取大转子骨瓣3.5cm×2.0cm×4.0cm。并设计了带该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不同病变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从1991年1月以来,临床应用27例经1年5个月至3年6个月的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法的作用是增加股骨头的血运,还能重建股骨头和修复软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股中间肌蒂骨膜瓣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章征源我院自1985年以来,应用股中间肌蒂骨膜瓣治疗16例股骨中、下段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手术方法1.1硬膜外麻醉。从骨断端下6cm处向上作大腿前外侧长20~22cm切口,分离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间隙。...  相似文献   

11.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活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十分常见,但对股骨头的血供状态研究较少。为此,对159例多种原因导致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X线照片、组织学、电镜、四环素荧光标记和ECT等项目观察股骨头活性。结果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在无应力状态下有其自然的修复规律,股骨头塌陷与在活跃的修复过程中受应力作用有关,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应当重视患肢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渡过修复重建过程。对股骨头外观尚好,而头内结构紊乱者,采用有血供的骨瓣移植,有利于股骨头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更换髓内钉和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28例,采用更换髓内钉治疗11例(A组),采用扩髓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17例(B组)。两组性别、年龄、吸烟与否、骨折部位、国际内固定协会(AO/ASIF)分型、损伤类型、合并伤、骨不连类型、骨不连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定期随访行临床检查及摄X线片,观察膝关节活动和骨痂生长情况;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悬浮红细胞量均显著多于B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其中B组临床骨愈合时间和影像学骨愈合时间均优于A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复位丢失,成角或旋转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疗效:A组获优6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81.8%;B组获优12例,良5例,优良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3,P=0.021)。结论与更换髓内钉相比,应用保留原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其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轻,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76年~1991年,收治股骨颈良性肿瘤34例,29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游离骨块移植18例,带血供的骨移植11例。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特点及力学重要性,为加速植骨愈合,预防病理性骨折,早期恢复下肢的负重功能,应根据病变范围,骨皮质的厚薄以及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等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R)在治疗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和早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技术,分析相关疗效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7月-2007年5月,采用PFNA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5~87岁。致伤原因均为摔伤。左侧10例,右侧9例。按AO分型:A2型14例,A3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随访时间超过9个月的患者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19例手术时间为23~78min,平均47min术中出血量50~120mL,平均85mL;下地时间2~14d,平均7.4d;完全负重时间10~14周,平均12.4周。术中无再骨折发生,无局部及深部感染。1例术后2d猝死,考虑为脂肪栓塞。17例获平均9.4个月随访。术后15~18周(平均16.5周)达骨性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髋内外翻畸形、螺钉切割或退钉等并发症发生。15例随访时间9个月以上,进行了Harris评分,优13例,良1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PFNA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骨折、骨质疏松者,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出血少、固定牢固及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重建钉微创治疗青壮年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囊外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8月采用PFNA和重建钉微创治疗的69例青壮年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囊外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重建钉组44例,PFNA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均明显少于重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9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PFNA组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0个月;重建钉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均无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内固定断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肢体严重旋转与短缩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中PFNA组植钉困难1例,重建钉组近端锁钉技术困难7例;术中PFNA组医源性股骨干骨折3例,重建钉组6例;术后PFNA组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1例,重建钉组2例;PFNA组和重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5/25)和34%(1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8,P=0.215)。两组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Evanic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重建钉固定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囊外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均满意,但PFNA具有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AO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在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04年2月,对23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修复重建,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7~55岁。左侧13例,右侧10例。交通伤16例,高处坠落伤7例。闭合性骨折14例,开放性骨折9例。新鲜骨折21例,陈旧性骨折2例。骨折AO分类:A型关节外骨折6例,C型关节内骨折17例。术前X线片示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先用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整复股骨内外髁,对齐关节面,外侧置股骨髁支撑钢板固定;对骨缺损较大者行一期植骨,术后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及随访观察。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平均13.7个月。术后14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对位、对线佳。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6个月。按Kolmert和Wulff的评价标准,A型6例,优5例,良1例;C型17例,优1l例,良3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股骨髁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和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2004年6月-2007年7月,对203例ONFH患者行THA。其中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83例83髋(A组):男56例56髋,女27例27髋;年龄45~75岁,平均58.3岁。Ficat分期:Ⅲ期61例,Ⅳ期22例。改良Harris评分为(37.6±2.0)分。病程1~6年,平均2.6年。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120例167髋(B组):男67例94髋,女53例73髋;年龄41~67岁,平均52.6岁。其中激素性79例,酒精性41例。Ficat分期:Ⅲ期56例83髋,Ⅳ期64例84髋。改良Harris评分为(38.2±1.0)分。病程1.5~5.0年,平均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2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4年。A组单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4髋(4.8%)、B组2髋(1.2%)发生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髋(3.6%)、B组1髋(0.6%)出现创伤性脱位;A组2髋(2.4%)、B组1髋(0.6%)出现持续股痛;A组无深部感染发生,B组1髋(0.6%)术后2年出现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臼旋转中心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分别为(79.4±2.1)分及(84.2±3.5)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与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相比,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术中骨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