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缪刺考     
目前,多数医家认为“缪刺”即是“左右交叉刺络法”,但这与《素问·缪刺论篇》原意并不相符。《缪刺论篇》所述缪刺实乃巨刺的延伸和完善,其以刺络为主,但所取部位不限于络脉,亦有刺腧穴者。至于“左右交叉”取穴,只是缪刺治疗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并非原则。  相似文献   

2.
刺络法又称刺血疗法,亦即刺血络出血的治疗方法,《张马合注素问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说明分布于人体浅表皮肤,视之有形的络脉,都是血络,它们遍布全身,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肤部,若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出现瘀血等现象。《内经》云:“宛陈则除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血实宜决之”。《难经·二十八难》亦指出:“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相似文献   

3.
略论火针刺络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洒玉萍刺络又称“刺络放血”,是临床上根据“血实者决之,宛陈者除之”的原则直接刺于络脉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篇》谓:“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由此可以窥见古...  相似文献   

4.
中医之血证是指以出血为主的病证。正常人血液系运行于络脉之中,凡血液不循经脉而溢于络外的表现称为血证。因此,络脉损伤是出血的原因,而络脉损伤又与中医的“气”、“火”有关,故《景岳全书·血证》说:“……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所藏”。  相似文献   

5.
刺血疗法是临床上根据“血实者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宛陈者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治疗原则而直接针刺于络脉,并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故又称刺络.由于刺血具有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尤其治疗软组组损伤的患者,采用刺血疗法以逐瘀消肿,能提高疗效,迅速减轻病人的痛苦。笔  相似文献   

6.
中医络脉理论源于《内经》 ,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可谓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灵枢·小针解》说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在人体上主要是将经脉之中的气血 ,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分 ,以司营养筋、骨、皮…  相似文献   

7.
刺络疗法,早在《灵枢·经脉篇》中就有所记载:“故诸刺络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写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注文中,亦详细地描述了当时流行于西北的这一疗法:“凡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结粗突倍常,是为结上,即当刺处也。若血聚已甚,虽无结络,亦必急取  相似文献   

8.
缪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刺其络脉也。王冰对“缪刺”注云:“言所刺之穴,应用如纰缪纲纪也。”“缪”读“谬(miu)”音,“纰缪”是错误之意。丹波元简云:“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名缪刺。”按丹波氏的注释应读“庙(miao)”音。。中华大字典》在“缪”字条下注有:“居尤切音尤韵,交错之形也。”从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来看,此处应该读庙(miao)音。 一、缪刺的理论基础 (一)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运行气血,通达上下内外的通路;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经脉篇》云:“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说明络脉是经脉的分  相似文献   

9.
24例血淤证刺络前后甲皱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淤是一个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病理过程,而活血化淤与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有联系。刺络是用一定的针具剌破表浅络脉(表浅静脉),放出血液,以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素问·调经论》云:“刺留血奈何?视其血络,刺出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可见这种刺络放血法可治疗“恶血”、“留血”,起到畅通血流、消散淤滞的活血化淤作用。目前临床上用刺络法治疗诸如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肝硬化腹水、脾肿大等血  相似文献   

10.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11.
“刺络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一个组成部份,古称“络刺”,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篇》:“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它是以三棱针、皮肤针等为主要器具,刺破病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2.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3.
从“百病生于气”探讨络病病机与治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元庆 《疑难病杂志》2006,5(6):434-435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成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理论基础。将络病理论置于“百病生于气”的观点之内加以研究,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临床实际。1络病的基础是气病1.1气为万物之本气得流畅,万物调和,生机勃发而无病。反之,气病则万物皆失和而为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温热经纬》曰:“气贵流通,而邪气扰之,则周行滞窒。”即气畅则和,气滞则病。人以气为本。人身所有惟气与血,二者相比,气为一身之主导,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相似文献   

14.
刺络疗法又称刺血或放血疗法,它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等刺破人身上的表浅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古代称为“刺血络”,在《灵枢·官针篇》中早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记载。刺络疗法有祛瘀通络、理气调血、清热解毒等作用。临床适应于支气管哮喘、结肠炎等内证及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或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红、肿、热、痛诸证,以及陈旧性固疾而见红、紫、青络脉者。拔罐疗法,最早见于晋代 “肘后方”,当时用于外科拔吸脓血。  相似文献   

15.
《内经》称针刺放血为“刺血络”、“取动脉”,其刺法有“赞刺”、“豹文刺”、“络刺”等。即运用一定手法,在患者身上选用相应的穴位或络脉刺出少量血液。其记载散见于许多篇章里。该法功用较多,适应证颇广,兹分述于下: 1.祛瘀止血 血液瘀蓄,乃出血病因之一。由瘀血阻滞所致鼻衄,久治不愈,可“通因通用”,针刺委中出血,以活血化瘀而止血。如《灵枢·杂病》:“衄而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六十余篇,经络学说不仅对针灸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皆实用。络脉理论是演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经脉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本文就《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相关性探讨概述如下。1络脉生理与心脏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通称。《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17.
夹脊穴临床应用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夹脊穴系经外奇穴 ,夹脊又作“挟脊”、“侠脊” ,原指挟于脊椎两旁的经穴 ,后作为奇穴名。夹脊最早出自《素问·刺疟篇》 :“十二疟者 ,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但此处提到侠脊不是作为穴名 ,也未指出确切部位。《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 ,令人拘挛背急 ,引胁而痛 ,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 ,疾按之应手如痛 ,刺之旁三宥 ,立已。”这些虽然不能看成夹脊穴 ,但实为夹脊穴产生的基础 ,最早明确提出位置概念的是《肘后备急方》 :“夹背脊大骨完中 ,去脊各一寸。”《千金》有“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 ,灸一百壮”。作为奇穴名者溯源于…  相似文献   

18.
“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   总被引:80,自引:12,他引:80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5,4(5):285-287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即络脉病变,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络病理论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少医家也对络脉及络病理论未受重视而大声疾呼,如清代名医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络脉论》)清代名医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首先…  相似文献   

19.
1夹脊穴的来源与定位〈br〉 夹脊穴(Ex-B2)又称华佗夹脊穴、华佗穴、脊旁、佗脊,是脊柱棘突下两旁的一组腧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组经外奇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足太阳经脉循行时“夹脊”,灸太阳经可以治疗“夹脊痛”。《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夹脊穴也见于《后汉书》[1]所载的《华佗别传》:“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1955年承淡安先生[2]在《中国针灸学》中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阳明脉解》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甲乙经》中有“阳受气于四肢。”王冰、张介宾、张志聪均认为: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医家们对原文中的“本”字都是肯定的。近些年,一些中医杂志刊登文章,对“本”字提出疑问,大有以“末”代“本”之势,笔者认为“本”即根本。兹讨论如下:《难经·九难》曰:“诸阳为热。”《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关于阳是热的论述在《内经》中屡见不鲜。《素问·痹论》曰:“寒者,阳气少;热者,阳气多。”《素问·刺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