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鞍侧腔形态结构及其内容物的胚胎发育。方法:对45例不同胚(胎)龄时期的鞍旁结构行组织学连续切片,观察鞍侧腔壁结构及其内容物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结果:鞍侧腔的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1)胚龄6~10周时,形成此区的最初边界;(2)胎龄11~16周时,显示鞍侧腔的构建过程,其腔壁约在胚胎14~16周形成。此期鞍侧腔外侧壁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Ⅲ、Ⅳ、Ⅵ和V1神经复合体组成;而其内侧壁主要由垂体囊和基质纤维构成;(3)胎龄17周至出生后鞍侧腔诸壁及其内容物充分发育。结论:(1)鞍侧腔位于蝶鞍外侧区骨膜-硬膜间隙内,由脑神经、颈内动脉、丛状静脉管(海绵窦)及胶原纤维组成。(2)这些静脉管仅有内皮、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颅底区手术提供与动眼神经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和补充国人体质学资料。材料和方法 :选用正常成人头颅标本 2 1例 (4 2侧 ) ,测量动眼神经的颅段、海绵窦段和眶上裂段的长度和外径 ,观测该神经在海绵窦内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动眼神经在后床突前外方 6.0± 1 .6mm处入海绵窦 ;在窦的中部 ,位于滑车神经内侧4.5± 2 .1mm。动眼神经在眶上裂内已分成上、下二支的占 86% ,在眶内分支的为 1 4%。结论 :在枕骨斜坡区、海绵窦上缘和蝶骨小翼外下方手术时 ,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颅底和眶内手术提供滑车神经的解剖依据和补充国人滑车神经的体质学资料。材料与方法 :在 2 1例 (4 2侧 )正常成年人头颅标本上 ,观测滑车神经的走行及各段长度和外径。结果 :滑车神经连脑处位于下丘的外下方 ,离中线 4 5± 0 .6mm ;穿小脑幕处在后床突后外方 1 3 .7± 3 .8mm ;在海绵窦外侧壁 ,与动眼神经相距 4.5±2 .1mm ,与眼神经相距 4 2± 1 .4mm。测得滑车神经颅段、幕潜行段、海绵窦段、眶上裂段和眶段的长度及各段中部的宽度和厚度。结论 :在颅底和眶内手术时 ,应重视该神经的解剖位置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上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海绵窦(CS)上壁的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CS上壁的解剖三角、脑膜及相关结构。结果①CS上壁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可分出3个解剖三角:颈动脉三角、动眼神经三角及前内侧三角;②动眼神经门的长径为(5.67±0.87)mm,短径为(1.09±0.35)mm;动眼神经鞘膜袋前深(4.69±1.31)mm,后深(6.50±1.58)mm;③上壁的脑膜结构有镰状韧带、前岩床皱襞、后岩床皱襞、床突间韧带,颈动脉床突韧带、颈动脉穴及颈动脉领、动眼神经鞘膜袋、远环及近环等,膜结构在前床突(ACP)尖形成复杂的膜复合体。结论CS上壁的解剖三角可作为CS的手术入路,其脑膜结构对于手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侧颅底手术中乙状窦相关解剖标志的位置,为进一步提高侧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头颅标本40个,采用耳后切口行标准乳突根治术。充分暴露颅中窝及颅后窝硬脑膜、外半规管、面神经膝部、乙状窦、颈静脉球、乳突、茎乳孔、二腹肌嵴、外耳道后壁等重要解剖结构。使用双脚规测径器或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相关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 结果 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41±0.32)cm,乙状窦外侧壁至乳突外侧壁的距离是(1.02±0.38)cm,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是(1.28±0.13)cm,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即面神经膝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56±0.20)cm,面神经乳突段终点(即茎乳孔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62±0.22)cm,二腹肌嵴至乙状窦的距离是(0.52±0.18) cm,茎乳孔至乙状窦的距离是(1.02±0.24)cm。 结论 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和终点至乙状窦的距离及乙状窦至二腹肌嵴和茎乳孔之间的距离均呈正相关;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化程度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7.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8.
鼻外筛—蝶窦进路鞍内肿瘤摘除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50例成人尸头的正中矢状切面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发现蝶窦全鞍型和枕鞍型占63%.其横隔出现率为12%。双横隔出现率为4%。由内眦至鞍底的距离较前鼻棘至鞍底的距离短17.7mm.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寰枢椎腹侧手术相关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寰枢椎腹侧手术内固定物置入时的相对危险性,为相关器械的设计和改进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37对寰枢椎干骨标本20条线性参数和8个角度参数进行测量,观察寰枢椎腹侧的形态结构。结果:寰椎上下关节面的轴截面是前内至后外方向并逐渐外向扭转的倒工字型曲面,其下1/3分位线恰位于骨质中央,纵长为(18.66±1.92)m m。枢椎侧块外2/3因椎动脉压痕形成空洞,使枢椎上外侧关节面下方骨质由前内向后外逐渐变薄,最薄处仅(1.67±0.65)m m。结论:寰枢椎腹侧手术时,在寰椎上下关节轴截面下1/3分位线置钉和沿枢椎体前唇至齿突基底后缘连线置钉能够获得最大界面把持力,而且安全性最高;寰枢椎外侧关节间融合时枢椎上关节面摩除的骨质厚度不能超过1.5m m,否则有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力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①枕大神经在枕外隆凸的下方2.8cm±0.2cm,旁开2.6cm±0.1cm处穿斜方肌健膜和深筋膜至皮下;③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凸到乳突尖连线中、上1/3交界点;③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是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 用针刀在枕神经穿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作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其卡压. 相似文献
12.
13.
侧颅底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学——颞下窝径路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区神经血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观察,为术中保全脑神经和重要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1侧成人尸头按FischA、B型颞下窝手术进路进行解剖,观察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观察颈内动脉及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可分为隆起型(占66.7%)和低平型(占33.3%)。岩下窦开口部位有三种类型。Ⅸ脑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Ⅹ、Ⅺ脑神经多位于其内侧。Ⅺ脑神经与岩下窦末端关系密切,可分三种类型。颈内动脉水平段距鼓膜张肌平均为2.2mm,距脑膜中动脉和下颌神经分别平均为6.8mm和6.9mm。结论:避免手术损伤后脑神经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辨认清楚后明视下操作。鼓膜张肌、脑膜中动脉、下颌神经是预测和辨认颈内动脉水平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4.
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的术中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探讨相关的手术策略。方法:在连续进行的30例经颅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观察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3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和1例胆质瘤,均进行术中照片并记录,并作相互比较,观察细微解剖在手术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垂体腺瘤多数经间隙1扩展,常经间隙1、2操作,多需要偏前方的翼点入路或额下入路手术。鞍区的颅咽管瘤多经视交叉后扩展,与垂体柄关系密切,一般需经偏侧方的翼点入路手术,充分利用鞍区的多个间隙仔细分离。而鞍结节脑膜瘤起源偏前.向外侧和后方推压视神经和视交叉,间隙1为主要操作间隙.垂体柄也不容易损伤:胆质瘤呈推挤性生长,而胶质瘤则浸润和破坏周围结构,结构辨认难度大。Rathke囊肿起源于垂体腺内,情况因大小而异。结论:不同类型的鞍区肿瘤由于起源部位及扩展方向不同,对邻近结构的推压移位即不同,手术间隙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各间隙的利用价值不同,应根据肿瘤显露和切除需要规划出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与操作间隙。无论采用哪种手术入路,都要按照显露好的原则.细心识别和保护鞍区的所有小动脉,努力保持垂体柄的完整性是所有鞍区手术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进行椎间孔镜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40侧成人尸体标本,沿胸锁乳突肌后缘对应C3~7椎体作纵切口,由浅入深经臂丛前、后方按临床手术显露椎间孔途径逐层解剖观测至椎体及附件结构,并模拟手术,牵拉相应组织,测量其牵拉角度、范围。 结果 ①臂丛C5~8根长度、根角度及根间距测量结果表明臂丛前、后入路均可直视神经根对椎间孔周围病变进行操作;② C4~6横突与膈神经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与臂丛前入路相比,臂丛后入路不易伤及膈神经;③C3~7横突与颈交感干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与臂丛前入路相比,臂丛后入路不易伤及颈交感干;④胸导管70%在C7~T1水平汇入静脉角,C7水平臂丛前入路要注意保护胸导管,臂丛后入路不易损伤胸导管;⑤在C7横突水平处将椎动脉向外牵拉的距离为(2.5±0.4)cm,臂丛前、后入路均应注意保护椎动脉;⑥C7横突末端下方至胸膜顶的距离为(1.9±0.4)cm,C7水平臂丛前、后入路均可能伤及胸膜顶。 结论 下颈椎侧方臂丛后解剖间隙可为颈椎间孔镜手术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扩大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3侧成尸下肢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及吻合弓的位置,外径,长度。 结果 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有3个较恒定的吻合。跗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粗隆后缘发出1条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命名为足外缘第1动脉弓,起点外径(0.7±0.1) mm,占54.5%(18侧);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与足底外侧动脉在外踝前缘下方和外踝后缘下方有2个吻合支,命名为足外缘第2动脉弓和足外缘第3动脉弓,起点外径分别为(0.9±0.1)mm和 (1.0±0.2)mm,分别占 88.0%(29侧)和78.8%(26侧)。 结论 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的足背外侧岛状皮瓣可修复足底外侧,跟外侧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 结果 髋臼纵径为55 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最宽处位于上缘,为51 mm,最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最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 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 结论 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 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