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原生质体再生与诱变在林可霉素产生菌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林可霉素产生菌林可链霉菌188^#为原始菌株,经溶菌酶酶解获得原生质体,结合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分离得到216^#,摇瓶相对效价提高60%。经传代实验,菌株高产性状稳定。该菌种经上罐发酵生产,其林可霉素产生能力比原始菌种提高40%。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线诱变方法对林可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菌株抗自身代谢物的特征,在添加高浓度林可霉素的分离培养基上选育获得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SL07,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4倍。而且突变株的菌落形态与亲本菌株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那西肽产生菌S.actuosus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那西肽产量。方法 介绍那西肽产生菌活跃链霉菌S .actuosus(Z10 ) 的诱变育种 ,诱变的方法有紫外线、亚硝基胍及两者的联合诱变 ,并对高发酵单位菌种优化发酵条件和测定其生化曲线。结果 通过紫外线及亚硝基胍联合诱变获得高产菌株Z12 ,该菌种进行 4次传代试验显示稳定 ,经发酵条件优化后在培养基中添加 2 %黄豆粉 ,0 .0 1%硫酸锰可以提高那西肽产量。菌种Z12 相对于出发菌种Z10 提高那西肽产量达 5 8.9%。结论 通过紫外线及亚硝基胍联合诱变可以筛选到高活力菌种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DL-乙硫氨酸和紫外线(UV)对林肯链霉菌进行诱变的效果。其中1.5%诱变剂对林肯链霉菌无明显的致死效应,但在含有林可霉素3000μg/ml的培养基上筛选。结果表明,对林可霉素产生菌产生了较强的诱变效果,菌株正突变率达55%。对林肯链霉菌进行紫外线诱变的结果表明,在营养贫瘠培养基上筛选的诱变效果较营养丰富培养基上的效果好,且遗传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5.
柱晶白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诱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柱晶白霉素产生菌SK-06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以及再生菌的产生抗生素能力进行了研究。方法:考察甘氨酸浓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摸索和确定溶菌酶酶解的最佳条件,考察再生培养基的组成。结果:溶菌酶酶解的最佳条件为:2mg/ml、30℃、90min。再生率达到15%。通过二次再生后,获得了一株高产菌株,效价提高238%。经过紫外线诱变的孢子和原生质体的效价提高了95%和160%。结论: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选育高产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菌种德育手段。  相似文献   

6.
妥布拉霉素高产菌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用紫外线、γ射线、亚硝基胍、吖吖啶橙对妥布拉霉素产生菌──暗黑链霉菌孢子的诱变效应及其原生质体紫外线处理结果。亚硝基胍诱变效果最好,紫外线次之。以亚硝基胍诱变后得到的高产突变株再经紫外线和吖吖啶橙复合处理,获得一高产菌株NUA-135,其发酵单位是出发菌株的1.6倍,氨甲酰妥布拉霉素单组分的含量由35%提高到65.8%,经多次传代证明其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头状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诱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头状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进而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以期筛选到丝裂霉素C的高产菌株。方法:采用酶法制备原生质体,用紫外及激光进行原生质体诱变,HPLC检测突变株的生产能力。结果:头状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菌丝体培养基中含有1.5%甘氨酸、25%蔗糖,酶解液中含有溶菌酶5mg/ml、蜗牛酶2mg/ml、纤维素酶2mg/m,溶菌温度33℃,酶解2h。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激光诱变正突变率高于紫外诱变,经激光诱变后得到两株高产突变株,分别比出发菌株产量高22.2%及23.0%。结论:该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此株头状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效果,用其进行激光诱变筛选到了丝裂霉素C的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8.
我国药用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彩凤  李艾莲 《医学教育探索》2007,(4):633-636,I0001
辐射诱变技术具有突变率高、突变谱宽、后代性状稳定快、育种周期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获得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述了60Co-γ射线、离子束和空间环境等不同辐射源的辐射特性及其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辐射诱变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将为提高体细胞突变率、加快植物遗传改良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采用紫外线和氯化锂诱导灭蚊真菌发生突变的方法,为培育理想菌株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对出发菌株贵阳腐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正突变率与紫外、化学诱变剂量的相互关系,确定最佳诱变条件,经过酪蛋白平板透明圈和菌粉得率粗筛突变株,连续8代传代培养及摇瓶实验检测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当用0.6%氯化锂处理90 min时,突变株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分别为86.9%和26.9%;用20 W紫外灯30 cm照射180 s,突变株致死率为81.3%、正突变率为78.5%;筛选了7株突变株,其中U22经传代实验证明其遗传性状稳定.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对贵阳腐霉原生质体诱变系统基本成功,为该菌的细胞工程育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亚硝基胍(NTG)、溴乙锭(EB)、紫外线(UV)和吖啶类染料等各类诱变剂对含硫多肽类抗生素那西肽产生菌的诱变,其中吖啶类染料的诱变作用最强,突变率可达0.4%以上。本文也比较了发芽孢子和原生质体的诱变,结果显示了两个材料的突变率比较接近。通过对1万余株诱变后菌株的观察,本研究共获得15株负变株。3株正变株和4株营养缺陷型。这些突变株将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林肯链霉菌生长在0.5%甘氨酸的S培养基中,能较好地被溶菌酶破壁形成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能在RB培养基上再生,但不能在R_2培养基上再生,这和已报道过的其他链霉菌不同。78-11菌株的再生频率约为25.7%,S-3菌株的再生频率约为20.5%。PEG(聚乙二醇)1000对诱导融合的效果较好,重组频率最高可达10~(-2)。重组子和亲本在培养特性、孢子形态方面无特殊差异,但经C_O~(60)诱变后重组子的正变率超过亲本。  相似文献   

12.
核糖苷链霉菌(Streptomyces ribosidificus)3719-A51-1在沉没培养条件下,于产生核糖霉素同时,也产生约10%的新霉胺。将核糖苷链霉菌3719-A51-1的孢子经诱变处理后,得到一突变株3-18,后者于产生核糖霉素同时,基本上于发酵后期未发现新霉胺。3-18突变株的发酵液与原始菌株发酵液相比,在提取过程中可省去以290(OH_-)型树脂分离新霉胺的步骤。如此制成的核糖霉素硫酸盐,其新霉胺含量在0.25%以下。摇瓶发酵法测定抗生素中是否含新霉胺表明,3-18突变株的核糖霉素产量比原始菌株为高;3-18突变株于发酵12O  相似文献   

13.
空间微生物制药是将代谢物可用于制药工艺的微生物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微生物产生变异,并在其返回地面后进行培育、筛选,最终获得生产性能优良的微生物菌种的育种新技术。目前在空间制药研究方面国外以美国居多,我国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在制药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刚刚起步。由于空间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细菌产生的有益变异多、变异幅度大、变异稳定性好,在未来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无法控制变异的方向,只能是任其发展,并且只有在样品返回地面后通过大规模筛选才能得到有益突变菌株,筛选效率不够高,如何利用太空资源进行定向甚至定点突变,以及如何高效率筛选有益突变株,仍需要不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激光对青霉素产生菌的修复作用以及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铜蒸汽、氦氖、YAG脉冲三种激光器照射产黄青霉菌,每种激光采用高、中、低三种剂量,结果显示单一激光处理无死亡作用,铜蒸汽和氦氖激光对青霉素菌种有修复作用。用紫外光和氦氖激光复合处理,其修复作用比单一激光处理大得多,随着氦氖激光照射时间延长,修复作用增大,用紫外与氦氖7min复合处理后,修复作用达到297%,诱变效果随之增大,出现菌落直径变小,放射线变短,孢子颜色变深,生长速度变慢等变化。获一高产菌株,效价提高666%,再经两次连续自然分离,所获高产菌株效价比生产菌株提高245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野油菜黄单胞菌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适条件及进一步进行诱变,筛选高产优质的优良菌株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先根据培养时间,绘制出野油菜黄单胞菌的生长曲线,分别选取不同菌龄的菌体,用不同的溶菌酶浓度,不同的酶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在3种不同的渗透压稳定剂中进行处理,记录其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结果:选用对数生长早中期的菌体,用10μg/ml的溶菌酶液在30℃时酶解30min,采用以蔗糖为主的渗透压稳定剂,野油菜黄单胞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最佳。结论:野油菜黄单胞菌可形成原生质体并进行再生。  相似文献   

16.
首次报道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茯苓作生物工程育种,取得融合菌种,在空徽霍山县境内进行野外栽培试验的结果.亲本P1、p578经茯苓菌丝体原生质体分离、融合、标记和融合子检出、培养和鉴定等步骤后,制成栽培种F1、与P1、P578同时进行了对比栽培。试验结果:P1均产为0.5kg/窖,P578为2.20kg/窖;F1为1.73kg/窖;F1产量介于2个亲本之间,产量不够理想,对其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M-90为四川省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产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小单孢菌。在其诱变研究中比较了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及紫外线氯化锂复合处理对小单孢菌M-90的诱变作用。结果表明,紫外线是最佳诱变剂,紫外线处理菌丝悬液比处理孢子悬液获得了更多的诺亚霉素高产菌株。对这些高产株进一步筛选分离后,找到了几株具有较高生产率和较少组分的突变株,其效价约为出发株的3倍,且组分由6个减至3个。几次传代培养后,大多数具有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改良螺旋霉素的生产菌株-生二素莲霉菌,提高其产量。方法 以超声破碎法破坏出发菌株的细胞壁,获得该菌的原生质体,在再生培养基上培养后获得的诱变菌,其产螺旋霉素的效价上实现了大面积的提高。结果 在参与初筛的菌落中,摇瓶发酵后有38.3%的菌株效价获得提高,范围为1.62%~11.92%(平均提高率为8.73%)。结论 本文采用的超声波破碎法制备的原生质体,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影响因素少等诸多优势,是一种适合国内工业菌种改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rimosus)是土霉素的产生菌。自60年代对T1001菌株进行诱变育种以来,先后获得了70-1-8变株和77-1-6变株,由此带来了土霉素发酵工艺上的两次飞跃:前者实现了通氨补料工艺,后者实现了消沫剂取代玉米油工艺,发酵单位由最初的5499u·ml-1,提高到了25000u·ml-1和30000u·ml-1[1]。80年代以后,生产上基本沿用了具有77-1-6特征的菌种,发酵单位维持在30000u·ml-1左右。本文在充分考虑出发菌株的特点和诱变系谱的基础上,应用多因于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了98-l-42龟裂链霉菌突变株,在发酵单位的提高和今…  相似文献   

20.
伊尼奥小单孢工程菌S96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伊尼奥小单孢工程菌S96的培养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从伊尼奥小单孢菌融合的杂合体中筛选到的工程菌S96,根据培养特征比较,其菌丝形态特征,斜面培养特征,碳源利用特征和深层培养特征不同于出发菌株。结果:工程菌S96几乎不产生色素,不利用可溶性淀粉,不产生孢子。但它在深层培养时,生长快,菌丝长,易成网,衰亡期大大推后,稳定期明显延长,可达9d之久。结论:工程菌S96的新特征是出发菌所没有的,是一株新的工程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