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治疗。方法 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对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此方法治疗明显提高疗效,减少脑积水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结论 脑脊液置换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大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下腔出血。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经尸检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叶血肿4例,临床表现均突然起病,头痛伴呕吐,1例肢体瘫痪,2例有玻璃体下出血。2例发病后很快昏迷至死亡,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死亡。病理上脑叶血肿特征为位置浅表,形状不规则,血肿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相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23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控制颅内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程度分别于伤后12~24h行腰蛛网膜下腔和(或)侧脑室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其中治愈19例,轻残3例,中残1例。结论 腰蛛网膜下腔和(或)侧脑室置管持续外引流术,可早期清除蛛网膜下腔、脑室积血,解除和预防脑血管痉挛因素,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我科1999—2001年对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了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外科的常见病,在中重度颅脑损伤中.发病率达25%~45%。我院自1999年开展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治疗后良好15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是多因素作用所致,脑室-腹腔分流是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不甚常见。本研究调查了本院,1996年6月至2002年1月期间,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住院病例76例,其中CT/MRI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共有8例,占同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10.53%。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4~62岁。3例有高血压史。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腰穿脑脊液化验,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合并有脑室内积血。1.2影像学资料:本组病例的第一次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方法将8例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再出血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联,护士要严密观察再出血征象,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结论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除要保持病人血压稳定,防止颅内压升高,同时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积水(AHC)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3大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6.8%~30%,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本院收治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从头颅CT问世以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己基本上摆脱了对腰椎穿刺的依赖,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CT检查,安全,敏感,出血当日敏感性高,检出率90%以上[1]但仍有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CT不能确定,特别是少量出血,仍需要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12.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复发率及死亡率较高,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未发生肾衰及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护理要点是心理护理、病情观察、预防颅内感染、肾衰、脑血管痉挛、再出血。  相似文献   

13.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33%~60%。是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tSAH并发脑缺血和脑积水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在的时间密切相关.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治疗tSAH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治愈66例,好转19例,恶化5例,死亡23例,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配合医生进行积极地抢救病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影响颅脑损伤患者Marshall CT分级的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间共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Marshall CT分级分为弥漫性损伤组和局灶性损伤组,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及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6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高达77.27%,并且预后较差。根据Marshall CT分级,弥漫性损伤组中,伤后6个月GOS评分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平均为3.00,不合并者为4.25;局灶性损伤组中,伤后6个月GOS评分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平均为1.91,不合并者为3.00,鼹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极为常见,并且影响Marshall CT分级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5-20) /10万[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Mg2+及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络合指示剂法和免疫抑制法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24h内、第3、7天血清Mg2+及NSE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中Mg2+及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2+及NSE参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其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d、7~9d、13~15d血清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在术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术后7~9d变化最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但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误诊误治.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31例痊愈,1例因再次出血导致死亡,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经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均未出现颅内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并发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