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行气管成形手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经验。为此类患儿围术期麻醉和手术提供经验依据。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心外科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患儿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儿中1例为早产儿,9例足月儿,平均出生胎龄38.1周;同期行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正术和气管成形术的有3例。6例一期行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正术,二期行气管狭窄修复术,1例只做了气管成形术。7例采用体外循环(CPB),3例先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安装后行气管成形术。术后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期间4例患者出现生命危险经过抢救治疗;其中3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6例家属放弃治疗。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气管成形术的死亡率高,多学科团队协作密切配合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术中应用浅低温、进口膜肺进行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术中应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45~68 min,平均(50.24±12.4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60 min,平均(23.56±10.68)min。心脏自动复跳76例(97%)。转流结束后改良超滤时间为8~15 min,平均(10.45±3.24)min。术后死亡3例(3.8%)。结论: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常危及患儿生命,早期手术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体外循环采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技术、合适的膜式氧合器、精确的预充及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呼吸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呼吸管理的方法与经验。方法:总结20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管理的经验。患儿年龄4~36个月,平均(15.82±8.33)个月;体质量4~16 kg,平均(12.64±3.12)kg。所有患儿均行根治手术,术后均送至心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均选择容量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VC)。结果:全组死亡8例(3.88%),其中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呼吸功能衰竭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5~336)h,平均(19.22±21.35)h;ICU停留时间(2~17)d,平均(4.28±2.76)d;术后住院(10~27)d,平均(13.15±6.16)d。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者18例(8.73%),痰培养阳性16例(7.77%),血培养阳性2例(0.97%),肺不张10例(4.85%),再次插管4例(1.94%),198例患儿随访1~60个月恢复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采用合理的呼吸管理方法是降低术后因呼吸功能衰竭引起患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毛晓茹 《山东医药》2009,49(33):39-39
1998年2月-2007年3月,我们对10k以下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进行了系统管理。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体质量在10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32例,其中男210例、女122例,年龄2—12个月、平均6.8个月,体质量3—9.7kg、平均7.1kg,其中室间隔缺损25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1例;房间隔缺损25例;法乐四联征1例;动脉导管未闭3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2例。  相似文献   

5.
5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 5 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 5 3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男 336例 ,女 2 0 1例 ,年龄 1~ 36 (平均 13 2± 9 4 )个月。结果 :5 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 36例 ,死亡率 6 7% ;其中 1999年 1月至12月的 185例患儿中死亡 8例 ,死亡率 4 3%。婴幼儿的死亡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 <1岁的患儿较高 ,其中 1~ 6个月的患儿最高 (16 3% ) ;7~ 12个月的患儿死亡率 (8 1% ) ,13~ 2 4个月的患儿死亡率(6 3% ) ,2 5~ 36个月的患儿术后死亡率 (3 7% )。在死亡原因方面 ,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 ,占 36例死亡婴幼儿的 5 0 % (18 36 ) ,其次是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占 36例死亡婴幼儿的33 3% (12 36 ) ,死于肾功能衰竭的占 11 1% (4 36 ) ,死于多脏器衰竭变竭的占 5 5 % (2 36 )。结论 :婴幼儿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年龄越小死亡越高 ,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比例较高 ;因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应加强术中的心脏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 32 6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行心内直视术转流中的肺保护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9月~ 2 0 0 2年 5月 32 6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体外循环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转流中重点加强肺保护 ,避免增加肺血管阻力的外在因素 ,适当给予扩张肺血管药物。结果 :32 6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 8例 (2 .4 % ) ,其中 5例死于严重低心排 ,2例死于呼吸衰竭 ,1例死于心律失常。在ICU机械辅助呼吸平均 18h ,再次气管插管 5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中加强肺保护有利于降低肺血管阻力 ,减轻右心负荷 ,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减少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06例10kg以内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广州军区医院住院的106例10kg以内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和ECC资料。分析全组患儿ECC预充液的组成,不同温度时对灌注流量的要求;重视血液和各脏器的保护,行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以维持液体出入量的平衡。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5~35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228min,转流中尿量10~300mL。术后死亡4例,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合理的预充,充分的引流与有效的灌注流量,联合应用常规超滤、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重视血液和各脏器的保护是管理低体质量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EC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低龄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龄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由于重要器官发育不成熟,导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增高.从而限制了该类手术的开展.近年来,随着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及围术期护理水平的提高,低龄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心脏直视手术也得到很大发展.我院1996年3月-2003年9月对年龄<3岁同时体重<10kg的先心病婴幼儿进行心内直视手术292例,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4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姑息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体外循环下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4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l例,女性27例,年龄(20.35±27.40)个月,体重(8.44±5.91)kg。手术方法包括右室流出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疏通、左右肺动脉共汇重建、肺动脉重建、glenn、改良B—T分流术。病种包括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28例、永存动脉干1例、法洛四联症14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闭锁3例、右室双出口1例、左肺动脉缺如1例。采用常温并行循环30例、浅低温10例、中低温8例。采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溶液、红细胞、血浆、20%人血白蛋白、万汶等预充,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25%-33%。CPB中监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乳酸、尿量、血浆胶体渗透压、鼻咽温和肛温。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7-106(64.39±27.68)min。主动脉阻断16-62(35.95±14.2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7(3.60±1.38)h,监护时间24-56(34.01±11.00)h;超滤量400-900(716.27±404.88)ml,尿量50-250(145.53±117.89)ml;住院15-27(34.01±11.00)d;术后胸引量10-100(37.35±21.72)ml。自动复跳率100%。所有患儿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不张1例、气胸1例、肾功能不全1例、纵隔感染1例、低氧血症3例、消化道出血1例。延迟关胸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2.08%,死亡原因为心肺功能衰竭。结论CPB下行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采用个体化管理和综合措施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矫治婴幼儿先心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矫治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4月~ 3岁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35例 ,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在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修补手术。结果 :全组无 1例早期死亡 , °房室传导阻滞 2例 ,无低心排、肺动脉高压危象、呼吸衰竭需气管切开病例 ,痊愈出院 35例。结论 :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修补手术中采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是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近9年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循环骤停的发生原因、死亡率及心肺复苏相关经验。方法:发生循环骤停25例,比例为1.47/1000。其中室颤21例,室速2例,心脏停搏2例。用单、多因素分析可能导致循环骤停的原因。结果:导致25例循环骤停的原因:心肌缺血11例(44%),内环境紊乱4例(16%),缺氧3例(12%),急性心衰2例(8%),麻醉诱导不当致循环抑制2例(8%),其他3例(12%)。22例经心肺复苏(CPR)恢复有效自主循环,3例顽固性室颤于CPR同时紧急建立、运行体外循环。循环骤停患者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2.9/10000;与麻醉相关者2例,死亡率为1.17/10000。结论: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循环骤停的病因主要归结于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心律失常及内环境紊乱三方面失衡。于早期CPR同时紧急建立、运行体外循环可提高复苏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获得性声门下狭窄(acquired subglottic stenosis,ASGS)的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声门下狭窄,年龄<1岁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42例患儿纳入研究,男27例,女15例,年龄2.0(0~11)个月,体质量4(3.0~7.0)kg.Ⅰ度ASGS 7例、Ⅱ度15例、Ⅲ度20例,无Ⅳ度患儿.所有患儿的气道问题都在本院完成从临床观察、保守疗法和(或)气管扩张术的治疗,40例完成随访,均治愈,2例失访,随访时间21(2~84)个月.所有患儿均有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气管插管的病史.其中0~1个月、2~6个月及7~11个月婴儿在本院小儿心外手术麻醉后的ASGS发生率分别为3.12% (20/642)、1.25%(18/1445)及0.25%(4/1573).气管内置管时间为(6.44±0.71)d,在<1岁心脏手术后患儿中,置管时间≥4d的ASGS的发生率为4.07% (31/761),较置管时间24~96 h及<24 h的1.42%(8/564)及0.13%(3/2335)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31例,置管<4 d(11例)和≥4d(31例)患儿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7.27%(3/11)及90.32%(2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P<0.05);气管插管内径为(4.14±0.35)mm;有反复气管插管史患儿占50.0%(21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心外手术时麻醉气管插管损伤是本组ASGS的最重要的原因,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年龄、气管内置管时间、管径大小、感染及插管次数可能是ASGS的危险因素.本组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间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60例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15例.从各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同时使用对数曲线拟合学习曲线,得出学习曲线相关模型.结果 各组病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24 h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随手术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学习曲线相关模型为:手术时间(min)=143.5-16.7×ln(手术例数),转机时间(min)=77.5-13.0×ln(手术例数).结论 右胸微创切口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学习曲线约为30例左右.  相似文献   

14.
袁辉  黄维勤  祁明 《心脏杂志》2013,25(2):224-226
目的:通过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快通道麻醉对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及对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和ICU逗留时间的影响。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3月择期行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132(男70,女62)例,年龄8个月~5岁,术前NYHA心功能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n=66)和瑞芬太尼组(n=66)。两组均用咪唑安定和维库溴铵诱导麻醉, 舒芬太尼组诱导用舒芬太尼1 μg/kg,术中维持持续泵入舒芬太尼2~2.5 μg/(kg·h);瑞芬太尼组诱导用瑞芬太尼2 μg/kg,术中维持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1~1 μg/(kg·min)维持麻醉,两组均吸入七氟烷,持续泵入维库溴铵80~120 μg/(kg·h)。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记录患儿闭眼入睡(基础,T0)、气管插管后(T1)、切皮(T2)、劈胸骨(T3)、开始转机(T4)、转机10 min(T5)、复温5 min(T6)、停机即刻(T7)、停机10 min(T8)、穿钢丝(T9)、手术结束(T10)和拔除气管插管时(T11)的心率(HR)、血压、脑电双频指数(BIS)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和ICU逗留时间的影响。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插管间时间为拔管时间。结果: 与T0 比较,两组患者T8、T9、 T10、T11 HR明显增快(P<0.05),T1、T5、T6、T8平均血压(MAP)下降(P<0.05));苏醒情况:舒芬太尼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较瑞芬太尼组长(P<0.01),瑞芬太尼组躁动发生率较舒芬太尼组高(P<0.05)。结论: 舒芬太尼或瑞芬尼复合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婴幼儿单纯ASD或VSD等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后能早期拔管等特点,均能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提供安全、快捷的快通道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胸壁两孔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19例单纯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经过彩色超声诊断需做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线2、3或3、4肋间3~5 cm孔式切口,腋前线或腋中线5肋间1 cm做腔镜辅助孔并做术中术后引流孔.特制钳阻断升主动脉,直视分支灌注停跳液,间断缝合置换主动脉瓣.结果 全组19例围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4例行Nick's法扩大瓣环.主动脉阻断时间35~87 min,平均52 min.ICU时间6~62 h,平均19 h.引流量50~320 ml,平均241 ml.住院时间4~15 d,平均7.5 d.术后5 d超声检查表明无明显瓣周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刀口感染及裂开.结论 改良腔镜辅助胸壁两孔法主动脉瓣置换术能较好地完成微创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外观比传统切口更易于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快通道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简单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简单心脏病患者22例行快通道胸腔镜心脏手术,术中行快通道麻醉拔管,术后行综合管理.结果 快通道胸腔镜心脏手术时间3.5~6.5 h,平均4.5 h;主动脉阻断时间25~72 min,平均34 min;出血量30~260 ml,平均63 ml;意识清醒时间10~360 min,平均25 min;30 min后肌力恢复3级以上占90%;呼吸机辅助时间12~40 min,平均29 min;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术后30~120 min,平均75 min;住院4~12 d,平均6.5 d;住院费用总计2.5~4.5万元,平均2.8万元.结论 胸腔镜心脏手术、快通道麻醉、体外循环、术后管理各环节之间应达到无缝连接,保证快通道技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47 cardiac defects in Jehova's witnesses were operated on without using any blood during the operation. In 9 cases the patients were under 15 years of age. 7 cases were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which the operation c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heart still beating or by a closed heart technique: 4 of these were adults and 3 were children. In 40 cases,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was required: 19 valve defects, 8 coronary areterial cases, 10 congenital cardiac lesions, 2 valve defect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1 aneurysm of the thoracic aorta. Of these 40 patients, 4 died. The details and limits of this total haemodilution are analysed, as are the causes of failure and complications. This technique does not worsen the postoperative prognosis appreciably, but limits the scope of the surgery, and cannot be applied to a child of less than 10 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在心脏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Ⅱ~Ⅳ,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以咪达唑仑0.05~0.10 mg/kg、依托咪酯0.15~0.20mg/kg、维库溴胺0.15mg/kg、舒芬太尼0.4~0.5μg/kg进行麻醉诱导,依托咪酯0.3~0.5 mg·kg-1·h-1持续输注维持全身麻醉,间断静注舒芬太尼(总量:2~3 μg/kg)、持续输注阿曲库胺0.5~0.8 mg·kg-1·h-1维持镇痛及肌松,缝皮结束后停止药物输入.记录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5 min(T3)、停体外循环时(T4)、关胸时(T5)患者的有创血压(IBP)、心率(HR);记录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 本组患者麻醉诱导后IBP、HR轻度下降,气管插管后IBP回复插管前水平.插管后5 min患者IBP维持平稳,体外循环前无1例患者需要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本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无术中知晓的发生.患者术后2~4h清醒,拔管时间为(21±3.5)h.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依托咪酯乳剂全凭静脉全麻不仅能满足心脏手术的麻醉需求,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安全应用于心脏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8年11月,采用浅低温、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跳动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56例。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75.2±16.3)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573±13.5)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0.1±5.5)h,术后并发血红蛋白尿11例、低心排综合征9例、灌注肺3例。住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室颤1例。随访2~82个月,术后抗凝不当脑栓塞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中行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减轻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害,既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简单安全易行,又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围术期处理对策.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115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男性73例,女性42例,年龄3个月至3岁,体重3.5~20.0 kg;其中室间隔缺损(VSD)54例,法洛四联症(TOF)1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10例,房间隔缺损(ASD)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肺动脉瓣狭窄(PS)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5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4例,右室双出口(DORV)3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CoA+VSD)1例.结果全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4.3%.死亡原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道梗阻2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婴幼儿期外科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根据婴幼儿生理、病理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对策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