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硬化肝比正常肝更容易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方法 建立原位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缺血时间(I)=20min;B组:I=30min;C组:正常大鼠,I=30min,比较灌注前后各组血清AST、ALT的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结果 肝硬化大鼠肝I/R后,AST、ALT明显升高,以灌注后6h为高峰,灌注24、72h后逐渐下降。灌注6h后,B组的血清转氨酶为3组中最高(P<0.05),说明B组肝损伤最严重。肝细胞凋亡在I/R后明显增多,以灌注后6h为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变化与转氨酶一致。灌注后6h,B、A、C组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20.9%、13.5%和10.7%,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1)。再灌注72h内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结论 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凋亡与肝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肝硬化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容易发生凋亡是硬化肝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缺血再灌注(IR)、缺血后处理(IPo)3组,以缺血再灌注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注及停灌注作后处理,观察血清肝酶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变化,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凋亡状态.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IPo组血清肝酶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而SOD和GSH活性则显著升高;再灌注后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IPo组凋亡指数较IR组显著下降,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IPo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4.
细胞凋亡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是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病理特征之一,本文论述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常温肝缺血再灌注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Xiong C  Hu H  Wei W  Chen X  W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97-299,I017
目的 探讨肝脏常温 因再灌注稆肝血窦内皮细胞的结构变化及其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4只大鼠在常温下分别阻断人肝血流20、40、60和90min,然后再开放血流2h,制备成缺血再灌注模型,对肝血窦内皮细胞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5只。结果 肝血流阻断20、40min时内皮细胞受损;血流开放后2h内皮变化可恢复。肝血流肝断60、90min后内皮细胞出现损伤,使部分内皮缺损,上直接  相似文献   

6.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细胞凋亡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变化。一、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 2 4只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6只 :(1)假手术组 :只做大鼠肝脏的游离 ,目的是作为正常对照以排除手术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对照组 :阻断大鼠肝左叶和中叶的门静脉、肝动脉 6 0min后 ,立即切取左叶和右叶肝组织标本检测 ;(3)实验组 1:阻断血流操作同对照组 ,恢复血流再灌注 2h后 ,切取左叶和右叶肝组织标本检测 ;(4)实验组 2 :操作同实验组 1,在再灌注 2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h-1 60 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A组凋亡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明显增加,且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内皮细胞,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则较少。与A组相比,再灌注6 h B组TUNEL阳性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肝组织DNA片段形成也明显减少。同时,B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JD<0.01)。电镜显示B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也明显轻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特征。异丙酚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是肝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病理特征之一,本文论述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情况和病理改变,探讨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p21、Bax、Bcl-2的表达规律。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光镜下观察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及相关基因p53、p21、Bax、Bcl-2的表达。结果缺血5h的大鼠骨骼肌全部存活,而缺血9h者未获存活。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骨骼肌细胞水肿、坏死和细胞凋亡,并于再灌注过程观察到微循环障碍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现象。缺血7h细胞凋亡率最高,相关基因p53、p21、Bax表达与缺血时间成正比,而Bcl-2表达与缺血时间成反比。结论细胞凋亡是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学改变。微循环障碍和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8 min缺血加5 min再灌注预处理在体肾缺血-再灌注模型(I45 min I-R 6h),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A组)、假手术(S组)、单纯缺血(B组)、缺血再灌注(C组)、预处理(D组)五组,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周期,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及MDA含量。结果:与A、S组相比,C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与C组相比,D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增殖指数均降低(P<0.01),G0/G1时段增加(P<0.01),肾组织损伤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同时肾超微结构破坏较轻。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治疗性高碳酸血症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6周龄,体重220~280 g,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两两配对实施肝脏原位移植1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鼠随机分为2组(n=8):肝移植组(LT组)和治疗性高碳酸血症组(TH组).LT组再灌注即刻吸入50% O2-50%N2混合气体2 h;TH组再灌注即刻吸入O2-N2-CO2混合气体lh,调节气体浓度和呼吸频率,维持FiO2 50%、PaCO2 80~ 100 mm Hg,而后继续吸入50%O2-50%N2混合气体lh.再灌注期间记录MAP、PaO2和PaCO2.再灌注2h时,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清ALT、AST、TNF-α、IL-1和IL-6的水平;取肝组织,测定NF-κB活性,计算凋亡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LT组比较,TH组血清ALT、AST、TNF-α、IL-1和IL-6水平、肝组织NF-κB活性和凋亡指数降低,MAP、PaO2和PaCO2升高(P<0.05).TH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较LT组减轻.结论 治疗性高碳酸血症可减轻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抑制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亚甲蓝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0~2.3 kg,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亚甲蓝组(MB组).I/R组及MB组采用夹闭肝左外叶、中叶、右中叶及方形叶肝动脉分支40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游离相应血管.MB组于再灌注前20 min经耳缘静脉注射亚甲蓝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S组及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缺血前即刻(T1)、缺血20 min(T2)、加min(T3)、再灌注1 min(T4)、再灌注5 min(T5)、30 min(T6)、60 min(T7)时记录MAP和HR.于T1,5-7时取股动脉血样1 ml,测定血清TNF-α及IL-6的浓度.分别于T1,6,7时取股动脉血样1.5 ml,测定血浆ALT及AST的活性.于T7时测定肝左叶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T4-7,时MAP降低,T7时HR降低,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I/R组及MB组T3-5时血清TNF-α和IL-6浓度升高,T6,7时血浆ALT和AST活性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MB组T4-7时MAP升高,肝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T3-5时血清TNF-α和IL-6浓度降低,T6,7时血浆ALT和AST活性降低(P<0.05或0.01).MB组肝组织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 亚甲蓝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减轻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半离体体外肝手术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3种半离体体外肝手术方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离断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B组)、单纯离断肝上下腔静脉手术组(C组)和联合离断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手术组(D组),每组各10只,手术后4、24h分组收集血清和肝组织,分别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监测、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ALT随各组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病理切片见各手术组肝脏炎症反应随手术复杂程度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加重;B组术后4和24h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术后24h原癌基因B淋巴瘤-xL(bcl-xL)的表达最强;C、D组肝组织术后4hPPARα和bcl—xL的表达增加,术后24hPPARα的表达明显强于4h组.而bcl—xL的表达较4h明显下降。结论 PPARα和bcl—xL参与体外肝手术后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肝细胞受损的程度。B组手术方式简单、对肝脏的损伤较小;C、D两组手术复杂,对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较重。  相似文献   

15.
一氧化氮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增强剂和抑制剂条件下,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1、3、6、24h肝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同时进行肝细胞胞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在再灌注6h点AST、ALT、肝细胞凋亡水平上,L-精氨酸(L-arg)组值分别为(341.88±111.24)IU/L、(311.75±139.41)IU/L和2.80±1.79,显著低于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组(2080.88±241.98)IU/L、(1153.00±110.92)IU/L和5.50±0.71(P值均<0.05)。而L-arg组的肝细胞内iNOS表达灰度值152.07±3.46显著高于L-NAME组灰度值180.45±4.46(P<0.05)。结论一氧化氮可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酶的释放,抑制肝细胞的凋亡,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霉素预处理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阿霉素预处理与否及供肝获取前经历的供体心脏停搏时间30min或45min,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即非预处理的30min(N-30)组和45min(N-45)组,阿霉素预处理的30min(tN-30)组和45min(tN-45)组行原位肝移植,观察存活状况,取材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移植术后1、3、7d采集血样检测肝功能。结果N-30组和N-45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50.0%和16.7%,而tN-30组和tN-45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和66.7%,预处理组移植肝脏的病理及肝功能明显好于非预处理组。结论阿霉素预处理能够减轻供肝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功能,减轻病理损害,提高大鼠肝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6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肝硬化组(C组)、肝硬化+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C组、I/R组和R组采用四因素综合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I/R组和R组在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制备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R组于缺血前10 min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至再灌注结束.于再灌注4h时取静脉血样和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Bcl-2和Bax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升高,肝细胞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组比较,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降低,肝细胞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论 瑞芬太尼可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平衡肝细胞Bcl-2与Bax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落新妇苷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HIRI组(缺血再灌注组)、落新妇苷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4h、8h、16h后取血液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光镜下观察肝细胞显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肝组织中HMGB1、TLR4、NF-kB、TNF-α的表达.结果 Sham组4h、8h、16 h的血清ALT为(58.11 ±4.81) U/L、(57.12±5.33) U/L、(57.63±4.54) U/L,HIRI组4h、8h、16 h的血清ALT为与(540.38±21.41) U/L、(831.21±20.11) U/L、(191.95±15.35) U/L,HIRI组与Sham组相比,血清ALT在4h、8h、16h均显著升高(P<0.01).与HIRI组相比,不同剂量组的血清ALT水平在4h、8h、16h均显著降低,其中高剂量组4h、8h、16 h的ALT为(110.12±9.14) U/L、(168.56±11.52) U/L、(81.12±6.45) U/L,降低最明显(P<0.01);Sham组4h、8h、16 h的血清AST为(167.16±11.55) U/L、(161.55±10.85) U/L、(168.41±11.26) U/L,HIRI组4h、8h、16h的血清AST为(978.83±19.82) U/L、(1514.36±25.22) U/L、(411.25±31.63) U/L,HIRI组与Sham组相比,血清AST在4h、8h、16 h均显著升高(P<0.01),与HIRI组相比,不同剂量组的血清ALT水平在4h、8h、16 h均显著降低,其中高剂量组4h、8h、16 h的血清AST为(223.75±10.53) U/L、(412.14±23.59) U/L、(205.25±15.48) U/L,血清AST降低最明显(P<0.01).光镜结果示药物组肝细胞损伤明显减轻.Western blot结果示:高剂量组HMGB1、TLR4蛋白的表达在4h、8h、16 h均较HIRI组显著下降(P<0.05).高剂量组NF-kB、TNF-α蛋白的表达在术后8h、16 h较HIRI组显著下降(P<0.05),但在术后4h与H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落新妇苷预处理可减轻大鼠HIRI,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TLR4/NF-kB/TNF-d轴,进而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