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例为成年男尸,年龄50~+岁,身高170厘米。左侧股外侧浅静脉来自股前外侧的上部,然而沿着大腿内侧至卵园窝的镰状缘外侧,穿过筛筋膜,从股动脉外侧缘绕往股动脉的后壁,后方,由外向内到达股静脉后外侧壁,直接汇入股静脉。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外周约3/5圈,静脉呈弧形经过,但无狭窄。(该静脉注入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动脉压扁外径为1.2厘米)。股外侧浅静脉环绕股动脉水平线下方约1厘米。股动脉发出了股深动脉。股静脉前壁还接受大隐静脉注入口。(大隐静脉注入口与股外侧浅静脉注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大隐静脉末端(压扁外径为0.5厘米)。股外侧浅静脉在外侧镰状缘,主要由三支小静脉汇合而成的。分别有上、中、下支。(1)上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0.5厘米)浅筋膜内与旋髂浅静脉伴行,(上支压扁外径1.0毫米)。(2)中支:为主干,位于股前外侧部浅筋膜,(中支压扁外径为1.3毫米)。(3)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总结股外侧浅静脉的变异情况。方法解剖1具经10%甲醛灌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对大隐静脉各属支的长度、起始处与大隐静脉形成的角度进行测量;应用1980年至2015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关于股外侧浅静脉变异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尸体右下肢股外侧浅静脉根部注入方向发生变异;根据文献报道归纳得出关于股外侧浅静脉的不同变异类型。结论大隐静脉及属支变异较为常见,术前应对手术区域进行仔细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20侧成人下肢标本时,发现左侧双大隐静脉变异1例,报道如下. 根据大隐静脉的起始部位,将其分为主支与副支。 主支与正常大隐静脉行程相同,起于足背静脉网,经内踩、小腿前内侧、股骨内侧裸后方及股内侧向上走行,接受来自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及旋骼浅静脉的汇入后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3.3cm处注入股静脉。血管外径:踩关节水平4 .1 mm,膝关节水平5 .3mm,注入股静脉处 5.lmm. 副支起于内躁前下方的浅静脉,经内躁后方向上走行,在小腿位于主支后方,在膝关节内侧从浅面越过主支,在其前外侧向上走行,接受来自股外侧浅静脉的汇入…  相似文献   

4.
国人大隐静脉上段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隐静脉上段的形态特点对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了52具(102例)不同性别成年下肢,得到下列主要结果: 1.大隐静脉全部经卵圆窝汇入股静脉,根据它汇入股静脉的部位不同,可把它分为三个类型,其中第Ⅲ型最多占61.76±4.81%。 2.隐股结合点的体表投影是在经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外侧2/3与内侧1/3交界点下方平均为3.89±0.07厘米、隐胶结合点的内外位置变化较小。 3.绝大多数个体(95.96±1.95%)的阴部外浅动脉与大隐静脉上端发生紧密的紧邻关系,其中约半数(65.63±4.85%)经静脉上端的后方。 4.双隐静脉是一种较少见的变异,我们仅观察到6例(5.88±2.33%)。 5.大隐静脉上段除接纳三个浅属支外并通常也接纳内、外侧副隐静脉(84.31±3.60%),其中外侧副隐静脉出现率是61.63±5.24%,内侧副隐静脉出现率为16.28±3.98%,内、外侧副隐静脉同时出现率为22.09±4.47%。 6.在观察的全部材料中有24.51±4.26%个体的阴部外深静脉任卵圆窝内汇入大隐静脉末端的内侧面,因此易为手术者所忽略。 7.大隐静脉上段属支根据参加联合的数目和联合的形式得出四个类型和11个分型,本材料中以第Ⅱ型最多,为总数的38.23±4.81%,其次是第Ⅰ型,占总数的29.41±4.51%。同时考虑实际应用根据注入属支数目来分型,其中以三支型和四支型最多,分别为总数的34.31±4.70%、33.33±4.67%,其次是二支型占24.51±4.26%,六支型最少占0.98±0.68%。 8.大隐静脉上段的绝大多数属支(91.18±2.80%)是在隐股结合点下方4厘米以内汇入大隐静脉。本文曾在湖南省医药卫生学会1962年年会解剖学分会上宣读,并加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5.
<正> 1.本文对778侧胎儿大隐静脉进行了观察,将其近端属支归纳为5种类型,以I型最为多见。2.膝以上的大隐静脉分叉变异有21例,占2.69%,两条大隐静脉有3侧,占0.38%。3.大隐静脉上段属支的重复出现率占总数的10.78%,以两条腹壁浅静脉的出现率为最高。4.股内侧浅静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50例腹股沟淋巴结与20侧下肢淋巴管进行了观察。腹股沟淋巴结分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腹股沟深淋巴结。前者常见为9—11个,沿浅静脉排列或位于其间;后者多见为2个,沿股血管周围排列。其中股环淋巴结出现率较高,占66%;其次为隐股角淋巴结,占56%;位于股血管外侧、内侧和前方者少见,各占26%、16%和6%。下肢浅淋巴管在足背形成淋巴管网,集合淋巴管沿主要浅静脉向上,其间吻合支逐渐减少,达大腿前内侧多呈干线。下肢深集合淋巴管沿深部血管上升,环绕股血管互连成淋巴管丛。在浅、深淋巴管之间,有吻合支互相交通。  相似文献   

7.
邓云青  吴熙  王勇 《解剖学杂志》2021,44(5):468-468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时,在1具成年男性标本上发现其双侧小隐静脉变异以及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2种静脉同时走行及注入变异的情况未见报道. 标本为中年男性,身高约160 cm,下肢长度约为 85 cm.其右下肢具有双大隐静脉.其中正常支大隐静脉,静脉全长72 cm,静脉压扁直径为0.2 cm.大隐静脉由足背静脉弓内侧缘发出后于内踝后上方,距内踝最高点5 cm处胫骨前方向内上方走行,经腘窝的内侧,在腘窝后方沿股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韧带下方接受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过程中,发现其左侧大隐静脉及属支数目、注入位置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修洁大隐静脉,近侧段发现6条属支。其中腹壁浅静脉有2条,位于外侧的1条腹壁浅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5 mm处与旋髂浅静脉汇合,向内下方斜行9mm后,与位于内侧的1条腹壁浅静脉汇合成,继续向内下方斜行6 mm后,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合成1短粗干,直接注入股静脉。阴部外静脉在隐静脉裂  相似文献   

9.
<正> 就我室教、学员解剖的五十侧成年尸体(男28侧,女22侧)的大隐静脉观察结果如下:一、大隐静脉近端属支大隐静脉接近汇入股静脉处,收纳五条属支:①腹壁浅静脉;②阴部外浅静脉;③旋髂浅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可分如下五型:  相似文献   

10.
在大隐—股静脉端侧吻合性畸桥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中,解剖健侧大隐静脉时,发现有2条等粗(3.5mm)大隐静脉同时汇入股静脉,内侧1条大隐静脉在近端有阴部外浅静脉和股内侧静脉汇入,外侧条大隐静脉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和股外侧静脉汇入。术后将两条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两侧大隐静脉各有两条,现报道如下: 左下肢浅筋膜内有一粗一细两条大隐静脉分别起自足背静脉弓.近内踝侧较粗,其外侧较细,两者在内踝前外方间距约1.6 cm在距内踝上9.9 cm第一次相交叉,交叉后两者分开上行至膝关节内后方相贴(从第一次交叉到膝关节内侧两条大隐静脉有多条交通支),粗支在前、细支在后,沿大腿内侧上行;距隐股点26 cm处两者再次交叉,交叉后细支沿缝匠肌内侧上行在股动脉前方、距隐股点外0.7 cm处与旋髂浅静脉呈弓形吻合,在隐股点下方0.3 cm处注入粗支,粗支沿大腿内侧上行,在距耻骨结节外3.5 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见图1).  相似文献   

12.
大隐静脉股段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了50侧大隐静脉股段。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对其主干形态及变异、属支类型、隐股点的定位、瓣膜分布等作了局部解剖学观察。大隐静脉上段长36.3±2.3 cm,宽0.45±0.11 cm。大部分(92%)为单干,少数为岛状(6%)或有副支(2%)。瓣膜较集中分布于上1/5段。属支以3-5支较多见,最上属支常为旋髂浅静脉或腹壁浅静脉,最下属支常为股内侧浅静脉。提出了三角形定位法对隐股点作定位。  相似文献   

13.
<正> 作者自1984~1986年应用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加属支和腹壁浅静脉吻合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症50例。术中测量精索内静脉分支外径平均为1. 4mm,腹壁浅静脉外径平均为1. 2mm。并分别测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尸体解剖操作时,发现一具男性老年尸体左侧前臂的桡动脉与前臂正中静脉相伴行,位置表浅.1 在肘窝内,肱动脉本干平桡骨颈延为尺动脉,从肱动脉前壁发出桡动脉.尺动脉粗,走行正常.桡动脉细,向前穿肘筋膜浅出至皮下,在浅筋膜内与前臂正中静脉伴行下降.桡动脉在前臂近侧2/3居旋前圆肌和肱桡肌浅面;远侧1/3居桡侧腕屈肌与肱桡肌之间,于桡骨下端斜穿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至手背.再穿经第一骨间背侧肌至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2 桡动脉于起始处发出桡返动脉,沿途发出肌支,未见掌浅支.起始部外径3.5mm,平桡骨茎突处外径3.1mm.3 前壁正中静脉于肘窝下角向上呈叉状分为2支,分别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相连,并借交通支与肱静脉外侧支相续.4 本例桡动脉在肘窝由肱动脉发出,伴前臂正中静脉全程浅行皮下,属于低位桡浅动脉,颇为少见.这种桡浅动脉伴前臂正中静脉浅行,容易致动、静脉混淆,易造成意外的动脉内注射,如误将药物或造影剂注入桡浅动脉,常致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相似文献   

17.
卢书文  石瑾 《解剖学研究》2002,24(3):203-205
目的 为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个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 在 5 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血管的起始、行径、分支、分布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 ;对另 3例进行了摹拟手术及静脉逆行灌注。结果 膝上外侧血管在股骨外侧髁上方 (2 5± 0 5 )cm处起自于血管 ,分出升支、横支、降支及浅支。横支、降支分布于股骨外侧髁。横支与膝降血管吻合 ,吻合率为 10 0 % (5 0侧 ) ;浅支与髌周血管环吻合 ,吻合率为 10 0 % (5 0侧 ) ;升支与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吻合 ,吻合率为 92 %(4 6侧 )。上述血管束及分支均包含一条动脉、二条静脉。结论 在股骨外侧髁可以切取以膝上外侧血管横支、浅支或升支静脉为蒂的骨膜瓣 ,转移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8.
小隐静脉终末变异有多种类型,但小隐静脉主干汇入大隐静脉根部的变异尚未见报道(中国人体质调查P 406)。笔者在一成人男性左下肢标本上遇见一例,报道如下。小隐静脉的起始及在小腿部的走行与正常者相似。其在外踝处外径为3.5mm,主干经腘窝中部稍外侧、股后中部上行,行至股上、中1/3平面逐渐斜向内上方,位大腿根部下方5.5cm处转到股内侧斜行走向卵圆窝汇入大隐静脉根部(见附图),注入处外径为4.2mm。小隐静脉全程有三个较粗大的交通支(见附图):在小腿中、上1/3平面与大隐静脉有-2.8mm交通支;在腘窝下缘平面有-1.3mm支注入腘静脉:于股中、下1/3附近有-1.5mm交通支穿深筋膜、半膜肌注入股深静脉。在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时应注意此种变异,该例注入大隐静脉根部的小隐静脉主干,  相似文献   

19.
股深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成人尸体标本 32具 (男 2 7,女 5)、6 4侧 ,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及分支 ,测量起端外径和距股深动脉的距离 ,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 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和起点距离腹股沟韧带的距离分别为 6 2± 0 2mm和 4 5 1± 1 32mm。旋股内、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分别为 33± 0 0 9mm和 4 8± 0 13mm。股动脉在股深动脉起点上、下发一降支者分别占 12 9%和 2 9%。旋股内、外侧动脉起于股深动脉者分别占 90 32 %和 85 1%。在股三角中部 ,由前向后依次排列为隐神经和股动脉 ,股静脉 ,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 5 6 4 5 %。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排列关系不恒定。结论 股深动脉通常发旋股内、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再分升支 ,横支和降支。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自股动脉者较多 (41 9% )。股深动脉位置最深、最靠外侧 ,与股部血管紧密相邻 ,股深动脉手术和股上部损伤时可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解剖了200个成人足标本,观察了足背静脉的分布。1.在足背诸静脉中,大隐静脉是足背皮肤和足趾(特别是(足母)趾和第二趾)静脉回流的主干。其口径粗大,位置固定,极少变异。小隐静脉在足背的变异多而口径小,在足背皮肤和足趾的静脉回流中,处于次要地位。足背浅静脉为分布于皮下组织浅层中的静脉支,其口径通常细小,与大、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及跖背静脉间常存在吻合,可成为大、小隐静脉间的侧支循环途径。2.足背深静脉有二条,与足背动脉伴行。主要接受足背深部的静脉属支,表面覆盖着足背深筋膜。静脉主干与浅静脉间的吻合少,对足背皮肤及足趾的血液引流所起的作用不大。位于第一跖骨间隙基底部的穿通支,为连接足背深静脉与足背静脉弓的主要途径。3.足背静脉弓以单弓形式出现最多,占93%,呈现双弓的6%,典型静脉弓缺乏的仅见1%。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恒延续于大隐静脉,而其外侧端则变化较多。其中主流续于小隐静脉外踝前支的较多,续于足背外侧缘静脉者次之。即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指向外踝前缘的较多见。4.各个跖背静脉均以注入足背静脉弓的最多,通常均位于相应的跖骨间隙内,其近端常稍偏向内侧,但显著向内侧偏移的较少。其中第一跖背静脉转向内侧,越过(足母)长伸肌腱与(足母)趾胫侧趾背静脉汇合的占10.50%。5.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瓣膜均向近侧开放。足背静脉弓的外侧部无瓣膜存在。但足背静脉弓的内侧部,在第一跖骨间隙基底部穿通支的外侧,常有瓣膜存在,显示第一跖背静脉的血液主要是回流入大隐静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