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江苏省农村人群钩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钩虫感染在我省农村地区十分普通 ,据调查1 95 8年钩虫平均感染率为 1 5 .2 % ,1 978~ 1 981年钩虫平均感染率为 2 5 .3 % [1] ,1 989年调查为 2 1 .8%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八五”以来经大规模防治后人群钩虫病流行现状 ,更有效地指导面上钩虫病等其他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我们于 1 999年对江苏省 3 3个县 (市、区 )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点 根据全省地理方位、经济水平、文化、卫生等指标 ,以第 1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签的 3 3个县为调查点。1 .2 对象 每调查点整群抽取 2… 相似文献
2.
3.
4.
1980~1988年对四川省18个市、地的124个县(市)282个农村调查点进行了钩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平均感染率和克粪虫卵数分别为63.82%和563个,感染度Ⅰ、Ⅱ、Ⅲ和Ⅳ度依次占87.61%、9.21%、2.94%和0.24%;单纯十二指肠钩虫(A.d.)感染、单纯美洲钩虫(N.a.)感染和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分别占13.05%、12.55%和70.40%,推算成虫比A.d.:N.a.为1:1.60;钩虫感染者中,平均患病率为10.84%;钩蚴皮炎发生率平均为51.31%,感染时间4~9月占98.96%,高峰期为5~7月占83.99%,主要感染场所为红薯、玉米和蔬菜地。据此认为,目前四川省钩虫病的流行仍然严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钩虫病流行与疫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虫感染的年龄、高峰趋向中年甚至老年。慢性钩虫感染者免疫应答低下或无免疫应答反应,易发生药物驱虫后的再感染,从而导致钩虫病控制的失败。动物实验表明研制疫苗防治钩虫病是可行的。多种钩蚴分泌抗原已被克隆和表达,并被认为是有应用前景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钩虫病低度流行区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Kato-Katz法对高邮市3个村(目标化疗村、集体化疗村和空白对照村)居民抽样粪检。目标化疗和集体化疗均采用甲苯咪唑600mg,1.5d,3次分服,空白对照以NaHCO3片剂作安慰剂。服药后2个月及16个月以同法复查,考核近、远期疗效。结果 目标化疗村钩虫感染率从6.90%下降至1.41%和1.92%;集体化疗村钩虫感染率从10.10%下降至2.22%和0.65%;空白对照村3次结果分别为5.14%、3.54%、1.94%。结论 在钩虫低度流行区,目标化疗可以替代集体化疗。 相似文献
9.
钩虫病不同防治方案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简便而有效的群众性防治钩虫病的方法,于1971—199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陆斡镇和太平乡采用单纯查治、查治结合粪管和全民服用甲苯达唑药盐3种防治方案观察其防治钩虫病的效果。结果:单纯查治法经过10年的实施,居民钩虫感染率从42.6%降至3.9%,地方感染程度克粪虫卵数(EPG)从 425.6个降至1.6个,再经查治未继续下降;查治结合粪管法经过7年的实施,居民感染率从58.7%降至10.9%,地方感染程度 EPG从111.5个下降至8.5个,中断查治3年后感染率回升至 14.5%;全民服用甲苯达唑药盐法分别采用服药 100mg/d·30d 和 50dmg/d·30 d 两种方案,服完后 1年居民感染率分别从 36%、36%下降至 2%、1.3%、地方感染程度 EPG 从110.3个、246 个下降至 1.3个和 0.24个,经过3年的远期观察,感染率仍控制在 2%以下,感染程度 EPG在1个虫卵以下。上述结果表明全民服甲苯达唑药盐,其方法简便易行,能巩固防治效果、适用于群众性防治。 相似文献
10.
11.
海南省人群钩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省按东、西、南、北、中方位,随机抽取5个县、市15个乡镇,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粪检7958人,查见钩虫感染者4846例,其感染率为60.9%。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人群的钩虫感染率依次为47.8%、75.5%、87.3%和54.3%。钩虫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但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职业以农民的感染率79.8%为最高。农村钩虫感染率高于城镇、墟镇、海滩地带。4239例钩虫幼虫鉴定结果,单纯美洲钩虫感染者占75.1%,单纯十二指肠钩虫感染者占1.7%,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者占23.2%,N.a.∶A.d.=4.37∶1。表明海南系以美洲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流行区。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人群钩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对全省23个县、市100个点进行了调查,在受检的52042人中,钩虫感染者有9176例,其感染率为17.6%。人群的钩虫感染率以赣南片为最高(29.3%),其中信丰县为39.8%。根据虫卵计数,大部分钩虫感染属轻度。经χ2检验,男、女间、各年龄组间差别均存有极显著意义。6296例钩虫幼虫培养结果表明,赣南、宜春片系以美洲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其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之比,依次为1∶2.1和1∶2.8;而南昌、吉安和抚州片区则是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两种钩虫之比依次为1∶0.3、1∶0.3和1∶0.2。 相似文献
13.
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对漳州市郊区蕉园社员进行粪检,共检查2069人,其中钩虫感染者1402例,其感染率为67.8%。人群的钩虫感染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而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参加劳动多少有关。926例钩虫幼虫培养结果,单纯十二指肠钩虫占67%,美洲钩虫占13%,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占20%。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之比为2.6:1。表明漳州郊区系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 相似文献
14.
苏北农村人群钩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种群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钩虫种群传播动力学特征及化疗对其种群传播的影响。方法 :运用数学模型模拟两组人群钩虫感染的种群传播动力学。结果 :显示两组人群钩虫感染的年龄 -感染率和年龄 -感染度总趋势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钩虫种群在人群中呈负二项分布 ( Ka=0 .2 89,Kb=0 .2 0 6) ;虫荷与产卵量呈非线性关系 ,存在密度依赖限制作用 ( Za=0 .919,Zb=0 .899) ,基本繁殖率分别为 Ra=2 .153和 Rb=1.872 ;一次化疗 A组和 B组人群阴转率分别为 75.3%和 97.7% ,EPG分别下降92 .7%和 98.6% ,两组人群分别存在再感染。结论 :R值超过传播阈值 ( R0 =1) ,表明当地钩虫感染呈地方性稳定流行 ,在 R值高的流行区化疗遇到的难度较 R值低的流行区大 ,由于再感染 ,一次化疗的效果在长期内得不到巩固 ,在疗效考核中 ,感染度较感染率为更准确合理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在五华县榕树村进行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线虫病防治试点研究。1990年防治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29.4%,经用吡喹酮对感染者进行治疗,每年复查复治1次,1991年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下降至13.9%,1992年下降至8.7%,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0.4%。钩虫或鞭虫感染者经用阿苯达唑治疗,单纯蛔虫感染者用噻嘧啶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1992年比1990年分别下降70.0%、37.1%和12.2%。说明在目前情况下,对华支睾吸虫病及钩虫病,采取反复查治仍不失为一项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杨洪模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1,(Z1)
1964年西藏首次报道我国人体感染旋毛虫病例,同年本省勐海县白文翰从2例患者活检中检出旋毛虫幼虫包囊而证实,由于本省多数民族(包括部分汉族)有喜吃生肉的陋习,致使本病流行严重程度居全国之首。现已查出12种动物为旋毛虫的自然宿主。采用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Dot-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循环抗原。开展了猪肉内旋毛虫的加热及冷冻无害化处理等研究,现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塑料袋培养法与试管滤纸培养法和Kato-Katz法检查钩虫感染的效果,我们于1997年9月在南陵县奚滩乡中洲村进行了现场对比观察。结果在受检的158人中塑料袋培养法检出钩虫63例,阳性率为39.99%;试管滤纸培养法58例,阳性率36.71%;Kato-Katz氏法79例,阳性率50.0%。经两两配对比较,塑料袋培养法与试管法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意义(x~2=0.757 P>0.05)。塑料袋法检出率低于Kato-Katz法,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x~2=11.31 P<0.01)。3种方法总符合率为63.92%。提示无论那种方法检查钩虫感染,均有一定的漏检率。 相似文献
18.
调查福建省将乐县等10 处并殖吸虫疫区感染率变化并探讨其原因,为本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资料。收集前后20 年间疫区的螺、蟹、人群等并殖吸虫感染率和影响这些结果的因素资料。10 个疫区中福建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下降明显,前者下降至0 ,而卫氏并殖吸虫疫区的蟹类感染率由79 .72% (405/508) 降至47.44%(411/868)( P< 0 .01) ,螺类感染率由0.28% (23/8212)降至0.03% (2/5907)( P< 0.01)。蟹体内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变化不大,前后分别为46 .03 %(220/478)和46.60% (48/103) 。其原因:福建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闽亚种,因防治血吸虫病而被消灭。卫生并殖吸虫疫区感染率下降主要与溪河毒鱼时殃及螺蟹,房屋与田野毒鼠(并殖吸虫终末宿主或转续宿主) 及致猫犬科动物误食毒鼠药饵或中毒的鱼、鼠致死所致。而斯氏并殖吸虫孳生地多为远离乡村的小山沟,不受或少受毒鱼、毒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疟疾发病率从1988 年的0.59降至1997 年 0.04,闽西北地区病例数占全省比例从 61.08%降至 11.38% ,闽南沿海地区则从20.38% 升到54.47% ,随着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区疟疾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输入病例已占病例数的34.15% 。当前疟疾流行特征提示,疟疾监测措施不可放松,重点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主要传疟媒介调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