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现实生活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45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22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行常规康复和基于现实生活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来比较治疗前后(120d)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120d后,对照组和实验组BBS、GMFM-E区、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对照组:t值分别为15.906、18.250、23.332,实验组:t值分别为25.592、29.693、37.932,均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6.552、1.927、2.227,均P<0.05)。结论基于现实生活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提高学龄期脑瘫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平衡和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两组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DMS-2量表中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精细动作发育商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功能及日常活动参与的疗效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做康复训练的4~1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PDMS-FM)、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进行功能及能力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DMS-FM评分、PE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t值分别为4.514、22.557;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1、16.013,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16、4.011,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学龄期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学龄前期儿童(t值分别为3.968、4.625,均P<0.05),手功能分级(MACS)为Ⅰ~Ⅱ级的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MACSⅢ~Ⅳ级儿童(t值分别为2.917、3.579,均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改善双手抓握及实物操作能力;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年龄及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性低龄脑瘫儿童下肢协调能力及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性脑瘫低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脑血流指标、智力评分、独立性评分、步态指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 50%,高于对照组的67. 50%(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脑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 05),其智力评分、独立性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5),其10 m最快步行速度、跨步步长均大于对照组(P<0. 05),其患-健侧步长差值小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痉挛性脑瘫低龄患儿康复训练中,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脑血流状况,有利于改善患儿步态、平衡性、肢体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5年1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脑循环、神经发育及中医传统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两组患儿的GMF进行评定。结果经3个月治疗,两组患儿的GM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GM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能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GMF,对其整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行生物反馈联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脑瘫)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以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1].若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则可导致肌肉痉挛、肌力减弱、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感觉障碍等,若累及上肢,则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约80%脑瘫患儿存在肌肉痉挛[2].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为一种有效降低肌肉痉挛药物,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3].A型BTX(BTX-A)是一种神经肌肉阻滞剂,可降低个体局部肌张力,为康复治疗提供较好平台,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国际认可.本研究采用BTX-A注射治疗,对改善脑瘫患儿痉挛上肢的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骨盆平片股骨头外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的测定来分析脑瘫患儿髋脱位的发生风险。【方法】对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本中心确诊的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规行双髋关节的X线正位摄片,由放射科专业医师作出诊断报告并测量股骨头外移距离;同时对他们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估。【结果】96%偏瘫患儿其MP值25%,属正常发育范围之内,且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双瘫患儿中存在髋关节半脱位和全脱位,主要为半脱位;四肢瘫患儿中髋关节半脱位(10%)和全脱位(12.9%)的比例明显较偏瘫和双瘫大,且全脱位的比例明显增多。相关性分析发现GMFCS与MP值具有相关性(r=0.25,P0.001)。【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发生髋关节脱位的内在因素,对其应重视髋关节发育情况的动态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循环治疗仪配合功能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脑循环治疗仪配合常规疗法(功能训练、中药熏蒸、穴位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对照组单纯用常规疗法.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2%.结论 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和对照组(仅应用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月、3月、6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组自2周后、对照组自1月后下肢痉挛度下降(P<O.05);下肢痉挛度组间比较2周~3月,治疗组明显下降(P<O.001).治疗组1月起、对照组6月后站立(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比治疗前提高(P<O.05);3、6月组问比较,D、E区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BTX-A注射与功能训练结合能快速有效的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A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 Pro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观察组B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C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4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D和E能区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后4组患儿的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MBI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其中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得分:观察组A >观察组B>观察组C>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83,13.051,P<0.001)。MBI得分:观察组A>观察组B(观察C)>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77,P=0.001),而观察组B、观察组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更为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为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经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术、物理因子、推拿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下肢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MAS)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内收肌角与腘窝角小于对照组患儿,足背屈角大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给予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桐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8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康复干预联合应用水针治疗,并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GMFM)、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定患儿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头颅血流多普勒超声法测定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 ①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5.12%(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χ2=5.15,P<0.05;②干预前,两组患儿CDCC(t=0.05~0.95,P>0.05)、GMFM(t=0.01~1.22,P>0.05)、PEDI(t=0.01~0.02,P>0.0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9周后,干预组CDCC(t=6.86~11.14,P<0.05)、PEDI显著高于对照组(t=3.36~7.27,P<0.05),GMF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1~6.49,P<0.05);③干预前,两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11,P>0.05),干预9周后观察组Vs、Vd、Vm高于对照组(t=13.41~37.78,P<0.05),RI低于对照组(t=14.31,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干预中,采用水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儿脑部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核心稳定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效果,为指导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对PubMed、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采用布尔逻辑链接关键词和自由词检索文献,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23日。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085名患儿,其中对照组542名,实验组543名。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步行能力(MD=4.58,95%CI:3.73~5.43)、精细运动能力(MD=1.96,95%CI:0.47~3.45)、平衡能力(MD=6.03,95%CI:3.87~8.20)、功能独立性(MD=6.35,95%CI:5.49~7.25)以及粗大运动功能(MD=3.37,95%CI:1.40~5.34)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各项运动能力,促进患儿的动作和姿势发展。但是由于同质性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纳入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评估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