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是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方法 62名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造影结果 分为对照组13例和冠状动脉硬化组49例,并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二个亚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比色法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9;P<0.01).结论 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内脏脂肪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100例和对照组5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测定血浆内脏脂肪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3.4(11.1,15.9)ng/mL比10.2(8.7,12.8)ng/mL,P0.05],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因素后,差异依然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脏脂肪素与MCP-1、白细胞介素-6、空腹血糖呈正相关,回归系数β分别为0.003、0.080和0.358。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与MCP-1、白细胞介素-6和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40例及汉族患者45例,年龄在40~75周岁,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将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二个亚组,以40名汉族、35名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并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哈萨克族与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两民族中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均高于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哈萨克族r0.925, P<0.01;汉族r0.967, P<0.01)。结论 哈萨克族及汉族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均高于各自对照组;两民族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内脏脂肪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观测7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8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和其他临床生化指标,分析血清内脏脂肪素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内脏脂肪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没有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与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显著正相关,与甘油三酯显著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体重指数是血清内脏脂肪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体重指数是其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T2DM患者47例,健康对照(NGT)35名,测定受试者一般临床及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并分析各指标的关系。结果与NGT组相比,T2DM组内脏脂肪素水平明显升高(70.43±20.710g/Lw98.48±22.37μg/L,P〈0.01);相关性研究显示,内脏脂肪素水平与腰围、臀围、腰臀比、空腹血糖、HbA1c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腰围和空腹血糖是影响内脏脂肪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T2DM患者空腹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升高,血清内脏脂肪素可能在T2DM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8例,另取正常人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三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43.06±2.41)、(39.66±4.11)、(21.09±5.23)ng/ml。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有助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血清内脂素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MHD患者(MHD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浆内脏脂肪素,并检测其血浆白蛋白、钙、磷、尿素氮、肌酐、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CRP);分析内脏脂肪素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HD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内脏脂肪素水平与CRP、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M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明显升高,可能参与其营养不良、微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瘦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动态检测40例AMI病人不同病程中的外周血清瘦素水平,并检测20例同期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清瘦素.对AMI组病人溶栓24小时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进行检测.依据结果分为ST回落≥50%和ST回落<50%两组.比较溶栓前后的血清瘦素和溶栓后血清瘦素下降百分比.结果 (1)AMI组的血清瘦素(15.83±3.51)g/L和UA组的血清瘦素(9.83±3.55)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清瘦素(3.68±1.32)g/L,P值均<0.01;AMI组血清瘦素明显高于UA组(P<0.05).(2)AMI组病人经溶栓治疗后血清瘦素下降.(3)AMI组病人溶栓前血清瘦素水平高低与溶栓后24小时ST段回落相关,ST回落≥50%组的溶栓前血清瘦素显著低于回落<50%组,P<0.01.(4)溶栓24小时后血清瘦素下降程度与24小时ST段回落相关:ST回落≥50%组的瘦素下降率(48.3%±6.2%) 明显大于ST回落<50%组的瘦素下降率(10.5%±2.3%),P<0.01;(5)AMI病人血清瘦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瘦素可能参与了AMI心肌损伤过程,动态检测血清瘦素水平有助于判断AMI疾病的进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24、72 h、1周及4周后血清护骨素水平。血清护骨素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护骨素水平即明显升高(3.87±0.34)ng/L,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3.17±0.29)ng/L(P<0.01)与正常对照组(2.26±0.32)ng/L(P<0.01),72 h达高峰,4周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且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和一年后血清网膜素-1水平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 方法:试验组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AMI发作12小时内于我院就诊患者共90人。对照组选取与试验组年龄和性别匹配,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受试者30人。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对象入院时血清网膜素-1水平。 结果:试验组中STEMI占67.8%,NSTEMI占32.2%。急诊或择期血运重建共91.1%,住院期间死亡4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失访6例。试验组较对照组对象入院时基线血清网膜素-1水平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对象随访1年时血清网膜素-1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中与血清网膜素-1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BMI (r=-0.36,P=0.026),cTnI(r=-0.28,P=0.043),HOMA-IR(r=-0.32,P=0.041)和hsCRP(r=-0.65,P=0.038)。多因素分析中,仅入院时和1年时hsCRP水平(β=-0.34,P=0.036;β=-0.56,P=0.001)与血清网膜素-1水平独立负相关。结论:AMI患者较健康人血清网膜素-1基线水平明显降低,而AMI患者随访一年时血清网膜素-1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血清网膜素-1和炎症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为AMI的患者共31例,并收集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通过分析Gal-3水平及其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间的相关性,探讨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血清Gal-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al-3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Gensin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Gal-3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6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比不伴有ST段压低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为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较无ST改变者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可能较大,或合并存在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的病变,且并发症较多;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多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早期再灌注治疗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术后MPO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发病在12 h内、初次因胸痛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根据是否行PCI治疗分为支架组(46例)和保守组(22例)。并选取冠状动脉血管正常的15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前(T0)及术后30 min、4 h、12 h、24 h(T1~T4)抽取外周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记录支架组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支架组和保守组术前的MPO和hs-CRP水平无差异(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支架组与保守组MPO和hs-CRP的表达均有所增加。支架组MPO、hs-CRP水平分别在T2、T4时达高峰,均高于术前(P<0.01)。保守组MPO和hs-CRP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均于T4时升至最高。支架组MPO、hs-CRP峰值均显著高于保守组(P<0.01)。正常对照组MPO和hs-CRP水平均无动态变化(P>0.05)。住院期间支架组有9例发生MACE,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2时的MPO水平可预测院内MACE的发生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23,界值为792.850 μg/L,灵敏度88.9%,特异度70.3%,P=0.003)。结论 MPO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在PCI术后早期就已明显升高并达高峰;PCI术后4 h的MPO水平对院内MA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优于术前。 相似文献
14.
常学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8,16(2)
目的 探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肌梗死面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发病12h内的STEMI患者163例,根据入院时血清EPO中位数19.6 IU/L进行分组,高EPO组83例,低EPO组80例,测定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CK峰值、CK总累积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EPO组患者CK峰值为(3.63±1.87)×103 U/L、CK总累积量为(107.5±82.3)×103 U?h/L、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为22.9%(19/83),高EPO组患者CK峰值为(2.15±1.23)×103 U/L、CK总累积量为(68.1±50.4)×103 U?h/L、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为40.0%(32/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PO与CK总累积量(r=-0.503,P<0.001)和CK峰值(r=-0.441,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EPO(OR=0.750,95% CI:0.606-0.928,P=0.008)是侧枝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PO(β=-0.504,P=0.001)和梗死前心绞痛(β=0.269,P=0.030)是CK总累积量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EPO水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内源性EPO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45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成为年轻组;同时,连续选取同时间段50例50~7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病史、风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年轻组男性占91.7%,而对照组为72.0%;年轻组吸烟史占83.3%,家族史占47.2%,高胆固醇血症占44.4%,而对照组高血压占54.0%,糖尿病占42.0%,吸烟史占40.0%,高胆固醇血症占38.0%;年轻组罪犯血管在前降支占58.3%,右冠状动脉38.9%,回旋支为0,对照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2.0%,22.0%;年轻组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分别为63.9%、27.8%、8.3%,对照组为42.0%、40.0%、18.0%。年轻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平均风险因素为1.64±0.40个,而多支血管病变者为2.78±0.56个。结论吸烟、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是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年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没有发现以回旋支为罪犯血管,没有发现住院死亡;多支血管病变者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有更多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动态演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的尿肽动态演变的临床意义,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氯沙坦组、依那普利组及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脑钠脲肽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和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1),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5、14天脑钠尿肽较入院即刻进一步升高(P<0.05),而依那普利及氯沙坦组5、14天血浆脑钠尿肽下降。前壁急性忙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高于下壁,再灌注者脑钠尿肽低于非再灌注者。5天及14天时血浆脑钠尿肽与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及血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呈正相关。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天内血浆脑钠尿肽持续升高;脑钠尿肽升高水平可反映梗死面积及梗死膨展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心肌呈色分级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调脂稳定斑块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法舒地尔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输注,每日2次。治疗7~10天后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加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应用心肌呈色分级方法评估心肌组织灌注程度。结果 治疗组行冠状动脉支架后心肌完全灌注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应用法舒地尔注射剂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四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水平再灌注。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采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及随访1个月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改善四种方法评价心肌灌注,并于术后7±2天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比较,TIMI心肌灌注分级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6.7,准确性为76.0;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8.0;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4.0;超声心动图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0.0。心电图(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良好;TIMI心肌灌注分级未显示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较好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