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增生期雌激素受体变化及其对腺肌症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及部分肌层)40例和腺肌症患者在位内膜(及部分肌层)5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分析雌激素受体(ERa)的变化。结果:①子宫腺肌症组ERa阳性的腺上皮细胞数量在增生早期为86.7%,正常内膜组为5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腺上皮细胞胞质中也可见ERa阳性颗粒。子宫腺肌症组和正常内膜组在增生中期、增生晚期ERa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子宫腺肌症组EMI上ERa阳性信号显著增强。结论: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中ERa阳性细胞数量增加,EMI在近肌层处方向性生长位点ERa的信号强度较正常内膜组明显增强;相对于正常者的改变,雌激素效应增强,可能是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发生浸润性生长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AM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的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的表达,探讨HLA-E在A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0月因AM行子宫切除的标本62份作为病例组,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标本20份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中HLA-E的表达情况,比较检测的结果。结果:HLA-E在对照组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在病例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表达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位内膜组织与异位病灶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化分组,比较病例组增殖期组与分泌期组HLA-E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病例组浅层组与深层组HLA-E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高表达的HLA-E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②HLA-E分子表达的强度与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及病灶浸润肌层的深度无关;③改善患者免疫状态,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于宫腔之外或子宫肌层内。宫外生长的常见部位主要在盆腔内,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膀胱、输尿管、小肠等的浆膜层、腹膜、直肠阴道隔、子宫骶骨韧带等。当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并致局部肌层肥厚时则为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4.
一提子宫肌瘤,许多人并不陌生,但对子宫腺肌症,了解者却甚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月经周期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组织中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水平,探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DS)和非ADS子宫EMI区的增殖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ADS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标本30例为ADS组,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切除的子宫标本26例为对照组。取EMI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qRT-PCR(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子宫EMI区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CNA表达的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EMI区平滑肌细胞、异位内膜细胞中均可见PCNA的表达。②PCNA在ADS组中的表达:在ADS-EMI区组织中,PCNA mRNA持续性高表达,增殖期与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蛋白表达亦失去周期性变化,相对灰度值:(1.06±0.29)、(0.98±0.19);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PCNA蛋白增殖期与分泌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CNA在对照组中的表达:在EMI区中,PCNA mRNA表达随月经周期变化,增殖期是分泌期的2.06倍(P0.05);PCNA蛋白在增殖期的表达亦显著高于分泌期(P0.05),相对灰度值:(0.78±0.18)、(0.61±0.22)。在内膜组织中,增殖期PCNA的表达水平高于分泌期(P0.05)。④两组间PCNA表达对比:与对照组EMI区相比,ADS-PCNA mRNA呈持续性高表达,失去周期性变化,增殖期mRNA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2.965倍,分泌期是对照组的5.794倍;同样,ADS-PCNA蛋白亦呈持续性高表达,失去周期性变化。但两组中,EMI区PC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同组的内膜组织(P0.05)。结论ADS子宫EMI区PCNA持续性高表达,失去周期性变化,造成交界区局部增生紊乱,这可能与ADS子宫不规则增厚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参与AD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CD146的表达与其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微血管生成的变化。方法:手术切除子宫患者66例,其中子宫腺肌病40例(AM组),对照组2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CD146的表达及微血管数目和密度(MVD)值。结果:AM组在位内膜中MVD分泌期(33.7±4.9)明显高于增殖期(27.2±5.0)(P0.01),对照组子宫内膜中MVD分泌期(20.5±3.8)与增生期(17.9±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增殖期、分泌期及整个月经周期,在位内膜M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P0.01)。AM组患者在位内膜(4.1±1.4)与异位内膜(4.9±1.4)CD146表达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在位内膜增殖期CD146表达评分(3.6±1.7)相比差异显著,与分泌期(4.7±0.6)相比评分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内膜整个月经周期(2.4±0.8)及增殖期(2.4±0.7)、分泌期(2.3±0.9)相比CD146表达评分均明显增加,CD146在AM患者在位内膜85%(34/40)、异位内膜90%(36/40)及对照组内膜62%(16/26)的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与MVD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567,P0.01)。结论: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CD146表达显著增强,提示CD14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与子宫腺肌症发病的关系.方法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同时选用CD34进行微血管标记并计数.另3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相同的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子宫腺肌症患者中VEGF的表达与间质MVD呈正相关(γ=0.752).子宫腺肌症组VEGF的表达与MVD均高于子宫肌瘤组(P<0.05).结论;VEGF的表达及MVD增高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子宫腺肌症疗效判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和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的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EMT及AM在位、异位ESC与正常对照ESC形态的差异。方法:采用胶原酶酶解、分段消化,单次筛网分离,贴壁法分离子宫内膜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结果:原代培养正常对照ESC和EMT在位、异位ESC及AM在位、异位ESC各15例,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可达93.3%、93.3%、80.0%、93.3%、86.7%。得到的细胞数量较多,纯度较高,经鉴定ESC纯度可达95%以上。EMT、AM在位、异位ESC与正常在位ESC大小不一,与在位及正常ESC细胞相比异位ESC细胞核较大,细胞膜表面有很多胞浆突起,边界不清。结论:采用胶原酶酶解、分段消化,单次筛网分离,贴壁法分离可以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高的EMT和AM在位、异位ESC。EMT、AM异位ESC与正常妇女及EMT、AM在位ESC的形态差异可能与EMT、AM具有恶性肿瘤样的侵袭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症中异位子宫内膜癌变漏诊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某患者,女,48岁,孕2产1,主述:进行性痛经加剧半年,平时月经规则,月经周期(MC)为7/30,量中,末次月经(LMP)为2007年6月20日,有痛经(为经前2天至月经干净期间下腹坠痛),近半年痛经加重,经净后亦有下腹痛,需服止痛药,外院诊断子宫腺肌症,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无明显疗效,来我院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与子宫腺肌症发病的关系。方法: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同时选用CD34进行微血管标记并计数。另3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相同的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子宫腺肌症患者中VEGF的表达与间质MVD呈正相关(γ=0.752)。子宫腺肌症组VEGF的表达与MVD均高于子宫肌瘤组(P<0.05)。结论;VEGF的表达及MVD增高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子宫腺肌症疗效判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ho GTP酶激活蛋白26(ARHGAP26)及RhoA/Rock信号蛋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ARHGAP26及RhoA、ROCK1、ROCK2信号蛋白在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在位内膜(EU)、异位内膜(EC)组织以及20例增生期放置宫内节育器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检测显示:RhoA、ROCK1、ROCK2 mRNA在各组中均有表达,在EC、EU组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EC组高于EU组(P0.01);而ARHGAP26 mRNA在EC、EU组中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但EC组与E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检测显示:RhoA、ROCK1、ROCK2蛋白表达在EC组、EU组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ROCK1在EC组中的表达高于EU组(P0.05),但RhoA、ROCK2在EC组及EU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RHGAP26在EC、EU组中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但EC组与EU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月经量分别将EU组和EC组分为月经量正常组及月经量过多组,月经量过多组RhoA、ROCK1、ROCK2 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月经量正常组(P0.01);而ARHGAP26 mRNA表达则正好相反(P0.01);再按痛经程度分别将EU组和EC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痛经组,RhoA、ROCK1、ROCK2mRNA及蛋白表达在EU组和EC组的重度痛经组中较轻、中度痛经组明显升高(P0.01);ARHGAP26表达则正好相反。结论子宫腺肌病EC/EU组RhoA/ROCK mRNA及蛋白均呈高表达,ARHGAP26呈低表达,并与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特征相关,ARHGAP26及RhoA/ROCK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骨桥蛋白和整合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和整合素αv亚基、β3亚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OPN、整合紊αv亚基、β3亚基的表达,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OPN、整合素αv亚基、β3亚基的表达作为对照。结果异位内膜组织只能简单地分为增生期与分泌期,68.2%与在位内膜一致。OPN在正常子宫内膜分布于腺上皮及腔上皮细胞内,腺腔表面表达明显,分泌期强于增生期,间质几无表达。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OPN的表达规律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似。异位内膜OPN的表达失去周期性。异位内膜OPN的表达高于在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于腺上皮的细胞膜上,增生期均强表达。分泌期腺体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整合素αv亚基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β3亚基主要表达于分泌中期、晚期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及血管内皮,增生期无表达。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增生期整合素β3亚基也有弱表达,分泌期的表达下调。异位内膜整合素β3亚基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OPN、整合素β3亚基显著高表达,提示整合索αv、β3及配体OP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子宫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在位及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的方法。方法:将12例正常子宫内膜、9例在位子宫内膜及6例异位子宫内膜经分段酶解、筛网过滤、沉降及贴壁纯化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光镜观察,应用鼠抗人波形蛋白抗体及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间质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10例正常子宫内膜、6例在位子宫内膜及4例异位子宫内膜标本分离、培养成功,间质细胞纯度均可达93%以上,并均可传6~8代。结论:采用分段酶解、筛网过滤、沉降及贴壁纯化的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内异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抗雌激素药物耐药性基因1(BCAR1)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EMS患者为研究对象(EMS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筛查的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内膜组织中BCAR1的表达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癌抗原125(CA125)水平,比较EMS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中BCAR1的差异,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BCAR1表达与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EMS组患者组织中的BCAR1阳性表达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6.676,P<0.001);EMS组患者血清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分别为228.72±12.35ng/L、46.33±5.96pg/mL、165.82±13.02ng/L、332.46±12.13U/mL,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9.764、-41.339、-24.083、-97.792,均P<0.001);EMS患者异位内膜中BCAR1阳性表达率为95.0%,明显高于在位内膜中BCAR1阳性表达率(χ2=15.686,P<0.00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BCAR1阳性表达率与血清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7、0.612、0.542、0.598,均P<0.05).结论 EMS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中BCAR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患者血清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正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金华  冷维春  张爱臣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60-4464
目的: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的表达,以探讨环氧合酶COX-2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COX-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正常人子宫内膜及4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COX-2的表达。结果;正常人表面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COX-2的表达在月经周期中明显变化。在增生早期最低,然后逐步增高。在整个分泌期维持高水平直至月经期达高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尽管其随月经周期变化,但是和正常人同期相比表达增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卵巢巧克力囊肿异位内膜中腺细胞中观察到明显的COX-2高表达,比正常人分泌期和月经期高。正常人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3组的COX-2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OX-2在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中有表达且在月经周期中发生一定变化;COX-2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过度表达:COX-2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张展  张楠  张琳琳  贾莉婷  李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69-2172
目的:探讨HLA-G非翻译区多态性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无相关性。方法:对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正常足月妊娠妇女,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利用PCR方法检测HLA-G3’UTR 14bp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利用巢氏PCR方法扩增HLA-G 5’URR上游调控区,并进行基因测序,比较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频率分布。结果:①重度子痫前期组HLA-G 14bp缺失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HLA-G5’URR-716和-96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HLA-G 5’URR-1140位点基因型和3’UTR 14bp多态性结合,在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HLA-G 14bp缺失多态性的存在可减低母亲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②HLA-G 5’URR部分SNP可能与重度子痫前期的易感性相关;③HLA-G5’URR-1140位点基因型和HLA-G3’UTR 14bp多态性的结合可能与重度子痫前期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瘦素和瘦素受体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表达及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症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组32例与子宫内膜正常对照组30例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结果:瘦素在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的表达高于异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与对照组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受体在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在位内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内膜容受性的降低其瘦素及瘦素受体系统起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蛋白在正常妊娠和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绒毛滋养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LA-G蛋白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组(n=19)和正常妊娠组(对照组)(n=29)的表达情况。结果:HLA-G在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组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LA-G蛋白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