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51-1656
[目的]采用MRI增强扫描及滑膜测量的方法,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heumatoid Arthritis,RA)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前后滑膜量的变化,评估手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3年6月,共有20例20膝符合入选标准,左膝11例,右膝9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8±16.24)岁(222013年6月,共有20例20膝符合入选标准,左膝11例,右膝9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8±16.24)岁(2266岁),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MRI平扫及静脉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成像,在增强后的横断面T1加权像中,选取通过股骨内外上髁连线的层面,使用Image J 1.45 S医学图像软件勾画、测量关节腔面积、滑膜面积、滑液面积,临床观测指标包括VAS评分、血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上述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MRI测量提示膝关节滑膜面积由术前的(1 235.00±251.19)mm2减少至(526.40±445.91)mm2(t=10.72,P<0.01),关节腔总面积由术前的(2 132.60±178.20)mm2减少至(1 294.4±664.16)mm2(t=7.41,P<0.01),滑液面积尽管较术前减少,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6,P=0.08);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5.60±2.21)分减少至(2.20±1.36)(t=9.12,P<0.01),血沉由(54±15.59)mm/h降低至(23±6.32)mm/h(t=10.53.12,P<0.01),Lysholm评分由(56±8.05)分增加至(88±8.61)分(t=-11.43,P<0.01)。[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能够直接减少关节腔内滑膜量、缓解RA患者的关节和全身症状,基于MRI的滑膜测量为该手术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在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在关节镜下对32例4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后给予正规内科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得到了6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关节功能的评定和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结果]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90.7%上(43/39个). 术后3个月,ESR、CRP和RF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 [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正规内科用药治疗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对膝关节局部及全身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48个膝关节(男10个,女38个,平均年龄35岁)在关节镜下行滑膜切除术,并使用双极射频汽化仪对残留的滑膜进行处理。术后给予羟基氯喹、氨甲喋呤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抗类风湿药治疗,疗程6~12个月。48个关节均得到了6个月的随访,34个关节得到2年的随访。随访包括近侧指间关节的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的改善率;Ishikawa关节功能的评分;术前术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结果: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滑膜充血水肿为主要特点,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在镜下的表现是血管翳和肉芽肿的形成,术后6个月近侧指间关节的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的总改善率为83.3%,术后2年为55.9%。Ishikawa关节功能的评分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为93.8%,术后2年为73.5%。ESR、CRP和R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同时术后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关节镜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0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对23例肘关节RA患者行肘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肘关节镜手术采用俯卧位,使用直径4mm的关节镜。本组患者男4例,女19例;平均年龄(49±7.8)岁(38~59岁),发病时间平均(12.2±5.8)年(5~20年);全部患者术前X线检查均有关节间隙狭窄和侵蚀,为Larsen3~4期的晚期病变。术后随访门诊复查时间平均4.3(0.5~6)年,术者对关节屈伸活动度进行了测量,患者对关节肿痛和不适进行了主观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出现并发症。关节伸直角度术前平均差(40±25)°(10~75°),术后平均差(25±18)°(10~50°);关节屈曲角度术前平均(90±14)°(70~110°),术后平均(104±16)°(80~120°)。关节活动度得以保持。患者自诉肿痛及关节不适明显改善,全部患者在主观上感到非常满意。结论采用俯卧位技术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肘关节RA安全有效,即使晚期患者仍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活动度,并可明显改善肿痛症状,患者主观评价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和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的疗效. 方法对34例早中期的类风关42个膝关节(早期类风关组22例,24个关节;中期类风关组12例,18个关节),在关节镜下施行以滑膜切除术为主处理,其中32个膝关节辅助使用双极射频进行滑膜的清除和止血.术后给予正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对早、中期两组进行随访(平均25月),包括关节功能的评定,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和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 结果早期类风关组24个膝关节术后优良率为91.7%(22/24),中期类风关组18个膝关节优良率为66.7%(12/18),二者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705,P=0.100). 结论早期和中期类风关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均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二者疗效无差别.双极射频有助于彻底清除病变滑膜、减少关节血肿、利于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附119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分析了自1982~1994年间在本院行滑膜切除术后2年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66例132个关节。其中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119个关节,开放滑膜切除术13个关节。平均随访7.3年,优良率为74.2%。关节软骨无破坏组与有破坏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2.8%及14.3%。作者认为保守治疗半年而效果不佳者应尽早行滑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治疗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发病率约为0.26%~0.50%。2002年8月-2004年8月,我院采用关节镜手术切除病变滑膜治疗早、中期肘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十分区法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解剖22个新鲜冷冻膝关节,了解膝关节纵隔的解剖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膝关节滑膜分布的十分区法。对接受关节镜下滑膜全切除术的37例RA(40个膝关节)进行随访观察,术后随访10~72个月。其中25个膝关节按常规方法进行滑膜全切除术,15个膝关节按十分区法进行滑膜全切除术。随访内容包括Lysholm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以及Larsen分期。结果膝关节存在一个从前至后的纵隔结构,其前方与脂肪垫、翼状皱襞或黏膜韧带相连,中间位于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后方形成膝关节的后纵隔。借助对膝关节纵隔的解剖结果可以将膝关节的滑膜分布区分成10个区。按十分区法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全切除术的RA患者的优良率为100%(15/15),而且无一例复发。按常规关节镜下滑膜全切除法进行手术的25个膝关节中,17个为优良,8个膝关节复发,优良率为68%(17/25)(Fisher精确检验,P=0.016)。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全切除术治疗早期RA效果良好;以膝关节纵隔结构为基础的膝关节十分区法对提高滑膜全切除术的手术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39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后给予患肢护理、预防下五深静脉血栓形成、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随防时间0.5~3.0年。结果39例疗效优良率为85.7%。提示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并配合科学的护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价。方法在关节镜下对33例(39个关节)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滑膜切除术,其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8个关节;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26例,31个关节。术后给予正规严格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术后随访分别按照Lysholm评分、ESR、CRP以及Ishikawa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77年。采用Lysholm评分、ESR、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ikawa评分:39个关节优良率为76.9%(30/39),早期8个关节的优良率为87.5%(7/8),中期31个关节的优良率为74.2%(23/31),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正规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均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超声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实验室检查与放射学检查对早期诊断的作用有限。高频灰阶超声软组织分辨力较高,能够区分渗出性和增殖性滑膜病变;能量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区分活动性和非活动性关节病变;CEUS可提高检出滑膜增厚、滑膜血管增生等病变的敏感性。超声检出骨侵蚀的能力优于放射学检查,还可随访和监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起病时和起病2年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发现KOA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300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起病时及起病2年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分析其中37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资料。术前均行膝关节1.5 T MRI常规扫描及3.0 T MRI UTE成像检查,按分级标准分别对KOA进行分级,以关节镜下诊断为标准,对比分析2种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300例KOA中,245例首发症状为膝关节冷痛,阳性率81.7%;231例关节弹响,阳性率77.0%;82例晨僵,阳性率27.3%。在膝关节体格检查中,挺髌试验阳性者143例,阳性率47.7%;髌股研磨试验阳性者125例,阳性率41.7%;膝内翻者74例,阳性率24.7%。行膝关节手术的37例关节镜分级:0级5例,Ⅰ级20例,Ⅱ级12例。以关节镜下诊断为标准,3.0 T MRI UTE成像检查与关节镜的Ⅰ级(χ2=4.497,P=0.034)、Ⅱ级(χ2=5.196,P=0.014)诊断符合率均高于1.5 T MRI常规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KOA多数以膝关节冷痛为首发症状,关节弹响及晨僵也是确诊KOA的重要线索;体格检查中主要以挺髌试验及髌股研磨试验为主,同时应检查膝内翻情况;辅助检查主要依靠膝关节MRI,且运用3.0 T MRI UTE序列关节软骨成像可提高对KOA的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MRI已成为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首选方法。目前有多种脉冲序列及技术应用于膝关节损伤检查。本文就膝关节半月板损伤MR多种脉冲序列及检查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滕陈迪  邱乾德 《中国骨伤》2010,23(10):755-758
目的:探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经MRI检查的7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男47例,女27例;年龄12~76岁,平均37.3岁;病程2h~10d。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不稳、伸屈活动障碍,外翻试验、抽屉试验阳性,膝内侧明显压痛。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韧带损伤,其中前交叉韧带19例,后交叉韧带18例,外侧副韧带13例,内侧副韧带24例。韧带完全断裂12例,其中8例交叉韧带MR表现为韧带的连续性中断、断端回缩,局部或弥漫性肿胀,PDWI上呈中等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4例侧副韧带MR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或韧带肿胀增粗,PDWI上呈中等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部分纵形撕裂62例,MR表现为韧带连续性完整,韧带增粗,PDWI上呈中等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经手术、关节镜检查确诊44例,与MRI诊断相符41例。结论:MRI能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是一种理想的诊断膝关节外伤的检查方法,宜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联合射频汽化治疗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36例有膝关节滑膜炎表现的类风湿关节炎,在内科正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关节镜下膝下前内、前外常规入路及膝外上、内上入路,对膝关节增生滑膜、血管翳行刨削切除及射频汽化,其中21例附加膝后内、后外侧入路,处理膝后间室病变滑膜。术后3 d开始进行系统关节功能锻炼。结果36例随访4~26个月,平均16个月,优21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4.4%(34/36)。类风湿膝关节炎关节功能术前评分为(58.6±5.3)分,术后升至(91.6±5.8)分(t=2.723,P=0.003);Lysholm膝关节功能术前评分为(42.3±3.8)分,术后升至(90.2±4.4)分(t=2.437,P=0.001)。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联合射频汽化,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点,有效地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发展,可最大程度恢复病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的命名、诊断及关节镜辅助治疗方法,提高对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9例滑膜脂肪瘤病病例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32~71岁,平均51.1岁.9例均行病灶清理术,其中8例关节镜下手术,1例开放性手术.4例关节镜下表现为膝关节髌上囊滑膜大量、多发球形和绒毛状突起.绒毛饱满,呈浅黄色,严重时累及膝关节内侧室和外侧室;5例关节镜下表现为滑膜簇状增生,呈手指样.MRI显示关节腔积液,滑膜呈树枝状增生、肥厚.组织学检查显示绒毛最外层为两或三层滑膜细胞,绒毛间质由大量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全部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病情主诉、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 随访期间均未再发膝关节肿胀、积液.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111.67°±11.18°,Lysholm评分(72.44°13.93)分,二者与术前比较[101.11°±16.54°,(40.56±19.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7和6.728,P值分别为0.009和0.001).结论 临床上存在对滑膜脂肪瘤病的认识不足,常与膝关节滑膜脂肪瘤混淆.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MRI表现、关节镜下特征及病理改变.对膝关节滑膜脂肪瘤病行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多征象分析诊断半月板桶柄状撕裂(B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个经关节镜证实为半月板损伤的膝关节的MR图像,其中42个膝关节为半月板BHT,另42个膝关节为非BHT。观察以下8种征象:双后交叉韧带(PCL)征、半月板翻转征、空领结征、领结残破征、后角残破征、厚饼征、碎块内移征及外周残半月板征,分别计算每种征象诊断半月板BH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双PCL征、半月板翻转征、厚饼征、碎块内移征及外周残半月板征具有相对高的特异度,但除碎块内移征及外周残半月板征的敏感度相对高外,其余6种MRI征象的敏感度均较小。结论半月板BHT可有多种MRI表现,碎块内移征与外周残半月板征最具诊断价值,而双PCL征、半月板翻转征及厚饼征特异度较高,这些征象的出现强烈提示半月板BHT。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文起  单崴  孙化 《中国骨伤》2005,18(5):294-295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膝关节损伤的MRI资料,男182例,女84例,年龄16~56岁,平均38岁。其中车祸损伤144例,运动损伤68例,其他54例。损伤类型,骨折31例,骨挫伤106例,软骨骨折11例,半月板损伤224例,韧带损伤198例,关节积液212例。结果:31例骨折表现为线状长T1长T2信号影;106例骨挫伤表现为斑片状等或长T1WI、等或长,T2WI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边界不清;11例软骨骨折表现为软骨信号连续中断或凹陷,出现异常信号;224例半月板损伤表现为半月板低信号影内出现不同形状高信号灶;198例韧带损伤表现为韧带增厚、扭曲,韧带移行区有长T2信号和(或)短T1信号;212例关节积液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血肿可见短T1高信号。结论:MRI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屈曲位强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正确截骨及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7个屈膝位强直的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男7例,女8例;年龄22~75岁,平均58.7岁;单膝13例,双膝2例。15例17膝均表现为屈膝位纤维性强直或僵直畸形,膝关节屈伸活动度(3.2±1.7)°。术前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23.3±12.5,功能评分35.2±9.8。术中在准确截骨的基础上,对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曲强直畸形采取不同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方法。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KSS临床评分81.7±6.5,较术前提高;功能评分82.8±9.3,较术前提高。2例3膝遗留5°~7°屈膝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正确的截骨及有效的后关节囊软组织松解是矫正屈膝位强直畸形和假体置换的关键,其中有针对性的膝关节后房室结构松解的方法和步骤可避免过量截骨并获得满意的换膝间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