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4)
目的探讨经皮明胶海绵栓塞冠状动脉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观察猪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动态变化。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16只,麻醉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后经微导管注入明胶海绵堵闭猪钝缘支(OM)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0 min、30 min、1、2、3、4、6、8、12、24、48 h抽取猪耳缘静脉血观察IMA的动态演变,并于1、3、5、7、10 d后处死取出心脏,取目标心肌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15头猪心肌梗死造模成功,心电图、心脏标本、病理切片均显示典型心肌梗死改变。IMA在猪心肌梗死后10 min后即开始升高,6 h达峰值,48 h降至正常范围。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法建立猪AMI模型科学可靠,简单易行,可重复性强。血清IMA的水平的动态检测对于AMI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25),ST抬高心肌梗死组(n=20),非ST抬高心肌梗死组(n=11),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及24 h抽血检测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分析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于胸痛发作2小时已明显增高并达高峰,4小时仍持续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小时降至正常。而CK-MB、cTnI水平在胸痛发作4小时开始增高,6小时明显增高,以后逐步递增并在24小时达高峰。不稳定型心绞痛、ST抬高的心肌梗死、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三组中,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升高以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明显。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敏感指标,是目前唯一的诊断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死亡风险在10%左右。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缺血时间过长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目前,生化标志物检测组合仍是ACS风险预测的首选[1]。通常选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为诊断ACS的标志物[2],然而,这些标志物仅仅在心肌细胞坏死之后释放入血液中才能被检测为阳性,不可作为判断心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诊老年患者共153例作为病例组,年龄>65岁,入选患者均有胸痛、呼吸困难、或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典型(或不典型)症状的疑似ACS,所有患者在就诊即刻、12 h抽血检测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入院后常规查18导联心电图(ECG)、心脏彩色B超、胸部X线、腹部彩色B超和冠状动脉造影。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抽血检测IMA水平。分别评价IMA、cTnI、ECG指标对老年ACS患者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三者联合应用对ACS患者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IMA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的应用价值。结果 153例病例中,12 h cTnT阳性86例,最终诊断ACS 95例,95例包括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36例、急性非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1例、非ACS 58例;来诊即刻IMA对12 h cTnT阳性及最终诊断ACS的敏感度[95.3%(82/86)、96.8%(92/95)]、阴性预测值[92.7%(51/55)、94.5%(52/55)]最高,cTnT即刻的敏感度[26.7%(23/86)、25.3%(24/95)]、阴性预测值[50.8%(65/128)、44.5%(57/128)]很低,ECG对12 h cTnT阳性及最终诊断ACS的敏感度[40.7%(35/86)、41.1%(56/67)]、阴性预测值[52.3%(56/107)、47.7%(51/107)],3个指标联合应用对12 h cTnT阳性及最终诊断ACS的敏感度[98.8%(85/86)、97.9%(93/95)]、阴性预测值[98.1%(50/51)、96.1%(49/51)],在4组中ACS组IMA明显高于非ACS组且有统计学意义,AMI组高于UA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A在急症患者中对ACS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价值很高,对危险分层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缺血修饰白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修饰白蛋白是心肌缺血发生后到发生细胞坏死之前的一个非常早期的指标,主要根据人血清白蛋白N末端与钴离子的结合力的改变而测定。心肌缺血一旦发生,缺血修饰白蛋白就迅速升高,缺血停止后仍能持续数小时。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短期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等。本文就近年缺血修饰白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痛6 h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确诊为AMI患者85例。所有患者于胸痛6 h内测定IMA和心脏肌钙蛋I(cTnI),按照指南进行标准化治疗。随访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进行分组,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结果 85例患者中,80例随访有效,其中心血管事件组19例(23.75%),无心血管事件组61例(76.25%),心血管事件组的血清IMA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107.34±14.04)U/mL对(86.9±12.27)U/mL,P<0.01]。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IMA仍然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4,95%CI:1.2~2.14,P=0.01)。结论胸痛6 h内的IM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心血管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作为心肌缺血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救治的发病6h内可疑缺血性胸痛,且不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断标准者。全数患者在入院即刻分别检测IMA、cTnT、CK-MB,并在发病12h后再次检测cT-nT。由2名心脏科专家在对IMA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做出12h和临床最终诊断。根据12hcTnT结果和临床最终诊断,分别计算IMA诊断精确度。结果:313例可疑胸痛者中12hcTnT阳性、最终诊断ACS者分别为116和163例。对预测12hcTnT阳性,以急诊即刻cTnT特异性(99.49%)、阳性预测值(96.55%)、阳性似然比(47.31)最高,IMA测值最低;IMA敏感性(94.83%)、阴性预测值(95.59%)最高,阴性似然比(0.08)最低,IMA阴性组有6例患者12hcTnT阳性。对最终诊断ACS,IMA的特异性(90.79%)和敏感性(74%)均较低。163例最终诊断为ACS的患者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66例,STE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7例。3组IMA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较非ACS组IMA水平显著升高。结论:IMA存在少数假阴性,使临床安全性受限。由于IMA极低的检验特异性,且无法区别UA和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ACS危险分层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检测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试验)间接测定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5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MA水平,比较ACS组患者胸痛发作后3h内血清ACB值,并与SAP组、对照组患者血清ACB值的差异;比较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CB值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得识别急性心肌缺血的最佳ACB值截断值。结果:ACS患者胸痛发作后3h内血清ACB值为(79.62±9.20)U/ml,明显低于SAP组(90.88±7.05)U/ml和对照组(99.52±3.62)U/ml,P<0.01;UA患者胸痛发作后3h内ACB值为(88.90±8.63)U/ml,与AMI患者(79.48±11.06)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得出早期识别急性心肌缺血的ACB值截断值为83U/ml,以此值诊断急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为86%。结论:IMA是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生物标记物,但不是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52例ACS患者(ACS组)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n=66),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EMI,n=51)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n=35),依据发病至采血标本的时段不同将ACS组分为<2h组(n=63)、2~4h组(n=48)及>4h组(n=41)。检测静脉血IMA、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b)、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水平,并记录18导联体表心电图,并与同期因胸痛或上腹痛就诊的40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CS组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0.378,P<0.01),STEMI者均显著高于UA者(t=4.103,P<0.01)和NSTEMI者(t=3.342,P<0.01)。>4h组患者血清IMA水平均显著低于<2h组(t=5.387,P<0.01)和2~4h组(t=5.214,P<0.01)。IMA+心电图测定,<2h、2~4h、>4h亚组的阳性率均为100%,与心电图和IMA测定差异均无统计意义(χ2=0.204,P>0.05;χ2=0.000,P>0.05)。IMA对ACS诊断的阳性率94.1%,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IMA联合心电图对ACS诊断的阳性率96.1%,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ACS早期血清IMA显著升高,STEMI者均显著高于UA和NSTEMI者,与心电图、传统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具有更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堵闭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探讨运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选用苏中幼猪11只,麻醉后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置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堵闭血流120min。观察心电图、心肌酶、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结果发现,存活7只猪均完成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的封堵,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图形变化,血浆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并呈动态演变:术后1h超声检查出现间隔上部及前壁局部运动异常;术后2至4周造影复查显示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心室壁异常运动;存活7只猪均成功地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另4只猪分别在堵闭60~100min因心室纤颤死亡。结果提示,运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保持封堵冠状动脉通畅;与开胸法相比更接近人体状态,具有创伤小、动物生存时间长并易于术后馒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性修饰蛋白(IM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因急性胸痛6 h内入院、并最终明确诊断的患者92例,其中AMI患者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7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20例作为对照。于入院第一时间采集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T(cTnT)、H-FABP及IMA。测定结果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区分AMI与非AMI的最适界值点(Cut-off)值。结果 AMI组血清H-FABP和IMA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UAP组、SAP组血清H-FABP和IMA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和IM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和0.904,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2.6%和96.3%,显著高于cTnT的83.3 %和CK-MB的79.6%。H-FABP和IMA血清水平在Gensini积分≥40积分组明显高于20~40积分组和0~20积分组(P<0.05),H-FABP和IMA血清水平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H-FABP和IMA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H-FABP和IMA在AMI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置入铜丝缠绕型支架制作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猪冠状动脉内置入铜丝缠绕型支架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1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股动脉穿刺,在前降支置入自制的铜丝缠绕型支架。1周内观察心肌肌钙蛋白I、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处死取出心脏,取目标冠状动脉和心肌,做病理学检查。结果16头小型猪均发生了心肌梗死。梗死发生后死亡2头,其中1头在术后8 h猝死,1头在术后1周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死于麻醉中;其余14头均存活在1周以上,完成复查,总的成功率为87.5%。结论该模型制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本低、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等诸多优点,可作为较好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评价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远期结果.方法 共8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除住院期间死亡的11例患者,共随访862例.根据行PCI时间的不同,分为急诊PCI组、补救性PC1组及择期PCI组.随访记录患者出院后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心绞痛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各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 随访4.26 ~ 5.25年(平均随访4.93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择期PCI组死亡及心衰发生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及补救性PCI组(P<0.05);年龄、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CI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年龄、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多因素参与PCI预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及补救性PCI治疗较择期PCI治疗的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45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成为年轻组;同时,连续选取同时间段50例50~7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病史、风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年轻组男性占91.7%,而对照组为72.0%;年轻组吸烟史占83.3%,家族史占47.2%,高胆固醇血症占44.4%,而对照组高血压占54.0%,糖尿病占42.0%,吸烟史占40.0%,高胆固醇血症占38.0%;年轻组罪犯血管在前降支占58.3%,右冠状动脉38.9%,回旋支为0,对照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2.0%,22.0%;年轻组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分别为63.9%、27.8%、8.3%,对照组为42.0%、40.0%、18.0%。年轻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平均风险因素为1.64±0.40个,而多支血管病变者为2.78±0.56个。结论吸烟、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是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年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没有发现以回旋支为罪犯血管,没有发现住院死亡;多支血管病变者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有更多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介入治疗特点。方法 收集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病距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1~3周。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特点为:梗死相关动脉100%闭塞;导丝通过后仍为TIMI 0~1级血流;球囊扩张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支架置入后血流全部为TIMI 3级;吸栓和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差。结论 该类病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病变,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3周,右冠状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四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水平再灌注。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采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及随访1个月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改善四种方法评价心肌灌注,并于术后7±2天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比较,TIMI心肌灌注分级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6.7,准确性为76.0;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8.0;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4.0;超声心动图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0.0。心电图(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良好;TIMI心肌灌注分级未显示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较好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简称内脂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脏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观察组(AMI组,n=30),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54.77±10.09岁,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进行评估;另选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30),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4.07±11.07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术前及AMI组术后24 h血清内脂素水平;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AMI组各时间点血清内脂素水平(术前:80.82±7.63μg/L,术后24 h:91.96±7.37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32±4.37μg/L),且AMI组术后24 h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单支:72.85±2.56μg/L,双支:82.24±5.77μg/L,多支:88.22±6.07μ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轻度:74.58±4.40μg/L,中度:80.13±4.71μg/L,重度:87.57±6.39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组LVEF明显降低(P0.01),LVEDD无显著差异。AMI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54,r=0.672,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59,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可以作为推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6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比不伴有ST段压低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为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较无ST改变者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可能较大,或合并存在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的病变,且并发症较多;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多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早期再灌注治疗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