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著书《伤寒论》有“名为伤寒”者本当为疫也,从“取类比象”之说而道“伤寒”“中风”“温病”皆症象法比天地之类而名之,此为鉴也而未有云“伤寒”即非瘟疫也,又参《汉书》《后汉书》等据之而考,仲景所谓“伤寒”当法同瘟疫病因及特性,再参时下奥密克戎感染病患证治亦可佐之,故云仲景所谓“伤寒”当本是“瘟疫”之属,而仲景治“伤寒”之法亦可指导奥密克戎感染病患的证治。  相似文献   

2.
一、“伤寒论”流行本的原委读伤寒论张仲景的自序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伤寒论本来叫做“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简你。所以王焘氏说:“仲景之书,一而已矣,判为要略者,盖自王叔和始”。明徐镕又说:  相似文献   

3.
《伤寒意珠篇》是韩来鹤撰写的一部《伤寒论》注释发挥类著作,汇集了韩氏数年研究伤寒的心得体会。经考证,韩来鹤是明末清初人,此书成书于1683年,晚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1643年。《伤寒意珠篇》的学术特点及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手经主出、足经主入的观点解释“伤寒传足不传手”论,首提“伤暑传手不传足”,并以汗、吐、和、下、温、凉、补七法重新分类编排伤寒113方,以法统方,以症为纲,实现症、法、方的有机统一。韩氏独特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伤寒学的内容,促进了伤寒的学术争鸣,为中医八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治疗伤寒诸证的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承气之法,首见于仲景《伤寒论》。《说文解字》说:“承,奉也,受也。谨节其事承奉之义也”;《灵枢本输》说:“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承气之气,即指胃肠之气而言。伤寒之邪内传化热入于胃腑,与燥屎相搏结而致腑气不通,症见痞满燥实者,以此法攻之,使热邪随燥屎荡然而解,腑气自通。此乃承接腑气使之通为用,故名之为承气法。温病之学源于《伤寒》,又异于《伤寒》,承气之法也是如此。伤寒之邪始于皮毛,首犯太阳,内传化热,可致阳明,经证不解,可入于腑,宿食热邪合而成燥屎。正如仲景所说,“阳明居中而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当是之时,法用承气,多可速效。  相似文献   

5.
<正>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治疗大法。以经络而言,当有手足之分。“伤寒论”里并未详言,故致使后世学者对此各持己说。如:河间《宣明论》日;“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陶节庵《伤寒琐言》日;“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者,俗医之谬论也,人身之气,自平旦会于膻中,朝行手太阴肺经,以次分布诸经,所以一脉愆和,则百脉皆病。”按:所谓六经,是指手足同名六经而言,并非单指足六经。根据经络学原理,人体是一  相似文献   

6.
经方救误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救误治验济南医院(250013)刘鸣关键词伤寒论;经方;误治在《伤寒论》的398条经文中,谈及救误的约有120余条。故清·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序中说:“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伤寒论》不仅列举了多种误治、央治所引起的变证、坏病...  相似文献   

7.
“方”与“法”是辨证统一的。不易之谓“方”,可准之谓“法”。方以法立,法以方传。下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提出了下法的理论根据。《伤寒论》发挥了这一理论,并把它和临床实践融为一体。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设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后世医家所捧喝。临床各科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伤寒论》论误下条文计有47条,约佔全部条文的百分之十二以上。可见关于误下论述,在《伤寒论》中佔有重要位置。《伤寒论》以六经病辨证为主,设方遣  相似文献   

8.
古典医籍四、试就伤寒病传变学说比较《内经》与《伤寒论》二书中的异同。 [解]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包括中风、伤寒、湿温、温病、热病等。本题“伤寒病”系指广义伤寒。伤寒病传变学说始于《内经》,成于《伤寒论》。所谓“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发生性质的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笔者通过学习,验之临床,认为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应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太阳病传阳明,而阳明病绝不传少阳。也就是“伤寒”传经先少阳后阳明,与历来的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厥阴病篇》头绪纷繁,历代学者看法不一,笔者爰就温课所得体会,摘要录出,敬希指正。一、历代学者对厥阴病的看法 (一)亡失无传:如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曰:“厥阴篇亡而不传矣。”认为许多条文“皆《金匮》之所载,非伤寒之文也,岂非后人拾取散落者,附以杂病之文乎?” (二)否认厥阴篇之存在:如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论中厥阴篇最难审。……其为杂凑,显然可见。……余以为阴证除太阴、少阴而外,更无所谓厥阴。”  相似文献   

11.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13.
<正> 历代以来,中外《伤寒论》注家及学者,对六经涵义的问题讨论已久,见解甚多.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根据各家对伤寒六经认识的主要精神以及从控制论中模糊控制的理论提出如下管见,希求指正. 关于六经涵义的各种提法自晋·王叔和著《脉经》和撰《伤寒例》起,开拓了研究《伤寒论》的先河,但直至隋唐之际,《伤寒论》的流传并不广泛,“江南诺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以至孙思邈直到晚年著《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一书.宋金以后,研究伤寒论之风大盛,《伤寒论》渐成一派之学.在各抒已见的诸流派中,对六经涵义的见解也甚多.  相似文献   

14.
“经云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有清以前,此议勿失。”但到叶吴之后,该派中人,为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说:“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温病条辨》)该派中人,慨于《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反于六淫”,而自叔和以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缔,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同上)故“怀救世之心,”“抗志以希古人”,而撰《温瘸条辨》等著作。迄秦之桢作《伤寒大自》,说仲景书“惟有冬月正伤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时之证,”又谓南方无真伤寒,全是温热。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类方治疗杂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及其方药,不只是用于广义的伤寒病症,同时也可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此已为古今中外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所公认。柯韵伯就说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证立法也。”  相似文献   

16.
(续上期)4.2张锡纯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2.1主张以仲景六经统治外感热病张氏对外感热病,主张皆用伤寒六经分治。张氏认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皆可浑统于六经”,“以纳简于繁”;对温病家“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不以为然。并认为,就是《伤寒论》条文中标明“伤寒”二字的方证,也“恒统中风、温病而言”,非专指伤于寒邪。因此说,《伤寒论》诸方也决非只为寒邪而设,即如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4.2.2临床运用经方的经…  相似文献   

17.
“伤寒补亡”是宋代伤寒学家研究伤寒学的重要特点。他们从医疗实践出发,深感“仲景之书,残缺已久”,对《伤寒论》中涉及或未涉及到的外感疾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大量的增补、扩充、区分和辨别。诸家之中,尤以庞安时所补为多,所辨为力。浅析如下,以求教正。一、增补伤寒证治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载方244首,载证53类,其中: 1.增补《伤寒论》中方证俱无者。庞安时对其增补论治二十类。其中,妊娠伤寒证13方,伤寒杂证6方,小儿伤寒证7方,败坏别行证5方,伤寒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19.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被尊为方书之祖 ,其方被誉为“经方”,流传千古而不衰。论中绝大部分随证加减方法也堪称典范 ,如桂枝汤证兼项背强几几之加葛根 ,兼脉促胸满之去芍药 ;白虎汤证兼津气两伤之加人参等等 ,不一而足。笔者学习《伤寒论》2 0余年 ,1 984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 ,跟随我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梅国强教授攻读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的博士导师时振声教授既是著名的肾病学家 ,也是著名的伤寒学家 ,我又从事伤寒的研究和教学 1 0余年 ,《伤寒论》于我而言 ,将受益终生 ,因此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说 ,学不好《伤寒论》是成不了名医的。不过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