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中医》1984年2期发表的《脾阴探讨》一文(以下简称《脾文》),以“脾阴为营”,把“脾阴”与“营”视为一物,混为一谈,似乎欠妥。管见如下: 一、脾阴是营化生二者并非一物“脾阴”究系何物?比较公认的提法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指脾本脏的阴精”,《中医大辞典》:“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关于“营”《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指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众所周知,人体生命物质如气血津液的化生,皆以“营”为主要物质来源。“营”可化生脾本脏所藏之阴液即脾阴,而脾阴不能化  相似文献   

2.
脾虚以脾阳虚和脾气虚为多,而脾阴虚临床每每可见。脾阴是指藏于脾中的阴液,即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的精微物质。《灵枢·本神篇》有谓“脾藏营”、“营出中焦”。所以,脾阴既是水谷化生的产物,又是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  相似文献   

3.
脾病虚证阴虚有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五脏,皆有阴阳,脾病虚证,阴虚有之。然综观近代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对之论及甚少,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材,亦未见记述,这是很不全面的,有必要为之辨析。1 脾阴虚证医著有载《灵枢·本神》曰:“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说明脾脏之阴精,乃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营系血之前身,其与气相对而言属阴,为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故称脾阴。随着祖国医学脏象、阴阳学说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脾病阴虚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实,脾病有阴虚的内容,先贤早有记载,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脾约证,指…  相似文献   

4.
王心好 《新中医》1991,23(7):10-12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阴即脾阴,故脾阴之含义:一是指脾所化生、所统摄之阴血;一是指由脾升清转输之津液。故脾阴虚证包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现代医家对脾阴理论的讨论较多,各有见地,仍未有结论,本文根据历代医家阐述脾阴的理论,对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提出看法,并与胃阴虚特点进行比较,分若干小题讨论如下: 一、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是指脾脏中的营血、津液、水谷精微和产生脾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可概之为脾的营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相似文献   

6.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7.
自李东恒脾胃内伤学说之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及“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的理论,脾胃学说得以大倡。明代琦石进而指出“阳虚之证统于脾”,他们对虚劳之活脾以补气升阳为宗。稽之脾阴一说肇自《内经》,《灵枢,本神篇》云:“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脾藏营。”揣之脾阴,当属中焦水谷之“营”及人体所籍以消化水谷精微之津液。后世谈脾与厥漏脾阴之重大作用。东恒“脾为死阴”之说独重脾阳用事,适  相似文献   

8.
浅论脾阴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运化的枢纽。脾阴乃脾之阴液,是水谷精微化生之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其灌溉五脏六腑,营养四肢百骸,是脾土职司之物质基础。脾阴虚是脾脏的病症之一,但历代医家对之却论之较少。然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相似文献   

9.
小儿“脾常不足”和“阴常不足”之根蒂是脾阴不足,脾阴虚在儿科临床上占重要地位,远较成人多见,兹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脾阴的源流《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载“营出中焦”,即脾阴源于中焦脾胃。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腐熟,再由脾化生精微,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本脏之阴,即脾阴。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述:“脾虚不能食,津少呕呃逆”,属小儿脾阴不足证。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说:“胃气上升,津液自升,泄泻止矣”,即认为津液不足而久泻不止,用钱氏白术散滋养脾阴。缪仲淳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是小儿纳呆食少的关键。近代医家唐容川指出:“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  相似文献   

10.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 ,常忽视脾阴。五脏皆有阴阳 ,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篇》曰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肾藏精 ,精舍志……。”脾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脾主运化 ,非独脾阳之能 ,还需赖脾阴的资助。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 :“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 ,脾阴不足 ,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 ,釜中无水 ,也不熟也。”脾之阴 ,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 ,在脾阳的作用下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脾阴虚体现在以营血不足为主。1 .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阴充盈 ,灌溉一…  相似文献   

11.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12.
脾阴虚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包涵两义:一系指脾所化生、统摄之营阴,即《灵枢·本神》指出的“脾藏营”;一系指脾升清转输之津液。脾之功能活动由脾阳与脾阴协调配合方能得以实现,但“重脾胃者,但知益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血证论》)从临床实际看,脾阴虚证亦每见。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口干舌燥,舌红少苔,大便秘结,干呕恶逆、形体消瘦,手足心烦热,倦怠乏力等症。笔者以滋阴升津法为主,辨证化裁用于多种疾病病程中的脾阴虚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脾阴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滋养濡润脏腑的精微物质.脾阴虚是指脾的营血、津液不足而致的运化失常,营血不足或阴亏内热的病证.  相似文献   

14.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15.
<正>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肾有肾阴肾阳,脾有脾阴脾阳等等.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前贤张景岳、周慎斋及张锡纯、俞根初等脾阴理论多有阐发,并在医疗实践中创立了理阴煎、补阴益气煎、慎柔养真汤等方剂,均有调治脾阴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虽赖脾阳的推动,但阳气的作用,必须以阴液为基础.若平素津血亏虚,或因热病、久病阴液耗损,以致脾阴不足,影响脾之运化,则可出现纳减食少腹胀、口干、便结、舌干少津、脉细而数等证.然脾阴亏虚,或单独出  相似文献   

16.
《内经》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阴”即阴液。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津、血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如经常见到血...  相似文献   

17.
脾胃阴虚论     
脾阴与脾阳相对 ,指营血和本脏阴精。以脾能化生营血这一功能而言 ,化生的营血属脾阴 ,化生的过程属脾阳。脾阴是脾阳的活动产物 ,而脾阳又不能离开脾阴单独存在 ,所以古人说 :“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可见统血 ,主肌肉 ,化生营血等都是脾阴和脾阳总的功能。脏腑阴阳失调 ,可出现脾阳虚或者脾阴虚的临床表现。胃阴指胃中津液而言 ,由水谷所化生 ,与胃阳相对。脾胃结合 ,共同主持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在生理情况下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若脏腑阴阳发生偏盛偏衰 ,可出现脾阴虚和胃阴虚的不同证候。脾主湿而恶湿。脾阳不健…  相似文献   

18.
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19.
脾阴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均有论及,而仲景开创了其临床证治的先河,有关治法,垂范后世,指导临床,迄今不衰。 在生理上,五脏皆分阴阳,脾脏亦可分之。“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作为功能表现的“阳”须基于有形的物质“阴”才能发挥作用。脾阳主运化,使五脏六腑生机旺盛,脾阴主营血,有濡润之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受其滋养,脾阳赖脾阴以生,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生理功能。脾气是这一生理功能的体现,脾气包含脾阴、脾阳两方面功能。脾阴介于阴阳之间,似气的血,与其它脏腑之阴有别,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表现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一般多由于饮食劳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临床以阴气两虚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姚兰 《中医研究》2011,24(2):55-56
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所化生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脾阴主温运、融化,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脾阴理论在中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由于隐而未彰,不够系统和完整,因此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致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