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室重构,而心室重构的基础是炎症和纤维化。近年研究发现,半乳糖凝集素-3在心脏调节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它的表达水平反映了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分层,并可作为预测心力衰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但它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本文综述了半乳糖凝集素-3与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该文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心力衰竭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力衰竭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  相似文献   

3.
会议纪要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的“瑞金2005-心力衰竭基础和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2日举行,会议就心力衰竭的基础研究进展及内外科治疗的新动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会议纪要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的“瑞金2005-心力衰竭基础和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2日举行,会议就心力衰竭的基础研究进展及内外科治疗的新动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综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长期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心肌变性和纤维化,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虽然抗心力衰竭手术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药物治疗仍是抗心力衰竭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琛  唐彤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12):1102-1105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虽然最近十几年来还未研制出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化学药物,但这些年对心力衰竭的基础研究,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还是有了较深的了解,也明确了对这种疾病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该文首先简要地回顾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类和心脏功能的测量方法,然后讨论用于心力衰竭研究的动物模型,最后介绍近年来有关心力衰竭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的治疗理应根据其基础疾病而异,例如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通过介入治疗可获得明显的改善,但是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扩张性心肌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基本上不得不依赖药物治疗,尽管能做特殊的手术和心脏移植,但主要还是依赖药物治疗。然而心力衰竭越严重越是难以缓解,对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1)编者按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而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有关心力衰竭的基础及临床问题,本刊于1989年冬曾刊登过"心力衰竭专题笔谈",至今己有5年余,这期间无论在心力衰竭的基础理论、临床类型,还是药物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汗法作为中医八法之首临床应用广泛,通过研习经典著作和现代临床研究,从汗法宣通玄府理论基础、心力衰竭所致水肿的中医病机及中西医应用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等方面探讨汗法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是21世纪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目前正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1]。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展的基础,与心力衰竭的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是心力衰竭临床结局的重要决定因素。近年来,延缓或减慢心室重构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方向。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往往早于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2]。通过血清学标记物早期识别和诊断心力衰竭,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中N末端心房利钠肽前体(Nt-ProA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来鉴别舒张性心衰与收缩性心衰。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1 5例,其中收缩性心衰组76例,舒张性心衰组39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水平。结果收缩性心衰组和舒张性心衰组Nt-ProANP、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收缩性心衰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舒张性心衰组,Nt-ProANP水平明显低于舒张性心衰组(P<0.05)。结论 Nt ProANP和Nt-ProBNP水平可用来鉴别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相似文献   

12.
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指舒张功能异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十分常见,且预后也接近于收缩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钙超载为导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围绕其细胞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渐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3.
苏慧  刘曼玲 《心脏杂志》2019,31(6):731-733
老年心衰是指发生在老年人群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如何在成年HF的基础上讲解好老年HF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采用独立加比较的教学方法来讲解老年HF,对于老年HF的流行病学及发病的生理基础,主要采用独立法,呈现老年HF独立性的一面。对于老年HF的病因诱因及临床表现,主要采用比较法,在与成年HF的比较中突出老年HF的特点。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基本掌握老年HF的发病特点,形成对老年HF的独特的整体印象,反映课堂授课效果好,值得在老年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66例CKD患者按2002年K/DOQI慢性肾脏病的分期标准分为5期,再按是否发生心衰分为2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心电图T波改变、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脂、血压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发生心衰组的年龄升高,有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者、心电图T波改变均比未发生心衰组明显增多(P〈0.05);心衰组C反应蛋白(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L)、舒张压(DBP)均比未心衰组明显升高(P〈0.01),而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则比未心衰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患者年龄升高、既往有心血管病史、吸烟、CRP水平、Hb水平是CKD患者发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干预这些危险因素,有可能降低心衰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CK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0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合并心力衰竭组65例,合并心力衰竭组35例,分析心力衰竭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合并心力衰竭组患者年龄和冠心病、糖尿病、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瓣膜性心脏病占比均高于未合并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糖尿病、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瓣膜性心脏病均为导致老年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论冠心病、糖尿病、呼吸衰竭等为导致老年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在救治该疾病患者时应综合考虑其相关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6.
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无法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泵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心衰模型可模拟心衰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从而为心衰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提供良好平台。如何明确心衰发生指标及心衰诊断标准对心衰模型建立非常重要。心衰的指标包括行为学指标及心电图,超声,胸部放射学及心导管等检查等,但心衰诊断标准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已被证实。本文综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双心室起搏的最佳适应证及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所占比例 ;2双心室起搏疗效的预测因素 ;3双心室起搏的远期疗效及对死亡率的影响 ;4双心室起搏与左心室单独起搏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比较 ;5应用双心室起搏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既往研究通过左心室射血分数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分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近年研究发现介于上述两种心衰的灰色区域,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慢性心衰指南首次提出,并将这个灰色区域命名为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本文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近年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病因评分在急性心力衰竭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PACHEⅡ评分、心力衰竭基础病因及诱因综合评分,在此评分基础上对42 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计死亡率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计死亡率模型,分层计算群体预计死亡率.结果 根据急性心力衰竭病因评分分值进行分组,随着分值逐渐升高,实际病死率和预计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死亡组评分均值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急性心力衰竭病因评分系统简易实用,可用于院前急救及急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20.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art failure is common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pproximately 6 to 10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65 years or older have heart failure. Heart failure is the most common reason for hospitaliz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 is often multifactorial in the elderly. The common causes of heart failure includ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valvular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and cardiomyopathy. Exacerbation of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precipitating factors which include arrhythmia, renal failure, anemia, infection, adverse effect of drugs and non-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and/or diet.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 may be difficult in the elderly because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are often atypical or even absent.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systolic function is common in the elderly because aging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diastolic function.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very old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