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方临床运用专题学习网站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义有多种,本文仅将经方概念限定为张仲景著作所载之方剂. 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创立的理法方药一体化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证各科的理论基础.其所收集或创制之方大多配伍精当,药简效宏,为后世医家所喜用.  相似文献   

2.
钱荣军 《中医研究》2011,24(9):10-1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撰著,是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其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其方剂的药物配伍精炼,主治明确。后来不少方剂由此发展变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六朝医家谢士泰编著的《删繁方》继承发展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理法方药合一的诊疗模式,对于病证与《伤寒杂病论》一致的就直接引用仲景方剂,主病一致、证有微殊则灵活化裁,在仲景原方的基础上或直接加味,或进行加减变化,或合方图治,或沿袭其中药物基本配伍,随证施药,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极具特色的医方著作。既可见六朝医家对仲景组方严谨、药专力宏的认同,又可以看到六朝医家辨证论治、不拘一格发展经方的精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奠基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体现了理法方药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宋·郭雍说:“仲景规矩准绳明备,足为百世之师。”近代医家也都公认,这部不朽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构成了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思想体系,是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相反相成用药的意义。方法: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进行分类整理,检索出有关相反相成配伍的方药,对比其中涉及的方法,并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相反相成的配伍主要体现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相因、敛散结合、刚柔相济等方面。结论:张仲景在用药选方上重视药物性味和相互作用的平衡及合理搭配,相反相成配伍要以精准的辨证、识证为前提。只有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相反相成用药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仲景方药的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6.
经方治验4则     
郑桂玲 《河北中医》2014,(2):222-223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古籍,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其所用之方来源于临床实践,证之于临床,被奉为经典。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遵经方之义,临证加减治疗各种外感病及内伤杂病多效如桴鼓,兹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著《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我国医学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药名著,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伤寒论》的辩证思想导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它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思想体系。诸如药物之配伍,用量之增损,加减之灵活之对证,均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笔者对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血淤证古典辨证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血瘀证的古典辨证诊断由来已久,在《内经》中已经有了相应的活血化瘀治法,但使血瘀确立为一个证、脉因证治、理法方药成为一体,是《伤寒杂病论》的成就。汉代以后各代  相似文献   

9.
仲景外治法初探邱桂龙主题词张仲景外治法探讨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杂病论》,后人随证选用,效无不应,今专撷其外治法阐述之。1刺法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将《伤寒杂病论》中能够用于治疗妇人痛经的方药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痛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诊治经验。结果《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以及古方新用,化裁变通等,均适合治疗各种肿瘤。结论张仲景丰富的理法方药对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汗法位居于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张仲景博釆众方,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将汗法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全书与汗法有关的方剂45首,有关汗法的条文多达140多条,在整本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伤寒论》中汗法的发汗程度、发汗时机、发汗变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功能为解表散寒、温化水饮,为主治“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该方解表化饮,温经散寒,散收并用,配伍精确。吾师罗陆一教授主任医师临证运用小青龙汤,以紧握病机为基础,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郑玉玲 《河南中医》2008,28(11):1-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书中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其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以及化裁变通用药等,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6.
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其理法方药不仅指导中医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中医急腹症临床应用。笔者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体会,试对经方在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1奠定了急腹症辨证论治基础《伤寒杂病论》虽无与现代急腹症...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偏重于临床治疗,核心理论是方证对应,以患者的脉证为据,遣方用药,即观其脉证,知犯所逆,随证治之。时方·临床辨证相对主观,常常揣摩病机,制定大法,按法选方。要掌握经方必须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学习“散文”的方式入手,必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8.
赵厚睿 《河南中医》2010,30(11):1137-1137
多数医家认为:《伤寒杂病论》体现了一大特色,即方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而作者认为方证辨证所包括的内涵绝非简单的症状与药物相对应的对症下药,而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审机定治的高度体现,是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既重视研究方药的功效主治,也重视研究能体现内在病机的症状组合,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不断继承与发扬之。  相似文献   

19.
崔连有 《光明中医》2006,21(10):8-10
汉代医家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巨著.该书所载方剂立法新颖,用药精要,组织严谨,化裁灵活,笔者读后获益良多.仅就其对麻黄的运用而言,可谓紧扣病机,配伍巧妙,治证众多,疗效卓著,有较高的理论探讨及推广应用价值.故本人将其归纳为如下10端,以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20.
仲景《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炉,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虽非方剂专书,然书中所载314方,组方缜密,配伍精当,味少效宏,后世称为“方书之祖”,实乃仲景将处方理论融于六经辨证之中,以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