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2.
《难经》曰“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方 ,补北方”。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 ,配以五方而提出的用泻心火、补肾水治疗肝实肺虚证的一种配穴治疗法。泻南补北实为“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证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说是阴血不足 ,心火旺盛 ,引起动肝火 ,肝木太过 ,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法。因火为木之子 ,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 ,心火降则火不刑金 ,肺金得实 ;虚则补其母 ,肺虚理当补其母 (脾土 ) ,但如木气太过 ,乘土过深 ,虽补土而仍不足以荫养其子 ,则可补肺金之子 (…  相似文献   

3.
<正> 补虚泻实,自古以来就是针灸施治始终不易的根本大法。《内经》早就确立:“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等施治原则,明确指出虚实在辨证施治上的重要性。经过古今医家两千多年来的反复实践检验,虚实既是机体病变反应的两种不同状态,又是鉴别疾病与机体邪正盛衰的两个基本要素和决定针灸补泄的前提。现就虚实在施治方面的应  相似文献   

4.
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某经的循行通路及其相连脏腑出现邪盛正衰的各种疾患时,都可运用该经的补泻穴施行补虚泻实,以调整其有余和不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饮食治疗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00083)聂有智【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饮食疗法中医食疗已有悠久历史,预防为主的思想和辨证施食的原则对人类健康至今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仅...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7.
试论推拿之补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10017)汪建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祖国医学认为:“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补法。“泻”乃泻邪...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内经》中总结得较为全面的一条针灸治疗原则,因其对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结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诊疗原则及食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特性,在疾病的康复期,给予辨证用膳,营养调理,增其津液气血之化源,激发精气,从而达到扶正补虚,固护生机,强身疗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也谈针刺补泻手法———读《针刺补泻手法之我见》有感210001南京市中医院陆瑾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确立的,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原理,结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诊疗原则及食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特性,在疾病的康复期,给予辩证用膳,营养调理,增其津液气血之化源,激发精气,从而达到扶正补虚,固护生机,强身疗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补虚泻实为中医临床治疗准则和显著特色,“陷下则灸之”,针灸治则之一,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灵枢·禁服》曰:“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血虚滞或气血双虚,  相似文献   

13.
本草学二、试述气病与血病的虚、实、寒、热用药原则与选用药物。 [解]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当热则热,当寒则寒。气病、血病亦然。气虚,当用补气药。其中,元气衰微,体虚无力,神疲倦怠,少气懒言等证,多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然人参补气力最强,且能生津安神,但性偏温燥,元气大伤者用之为宜;黄芪补气力亦强,且能升阳举陷,固表托疮,利水消肿,故气虚下陷或气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中风9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医针刺治疗方法,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配合电针治疗仪治疗中风90例,总有效率达94%,证实本疗法治疗该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6.
灸法补泻及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继芳 《广西中医药》1991,14(6):263-264
<正>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针灸治病的准则。“盛”是指邪气盛,治疗实证施以泻法,使病邪得以疏泄。“虚”是指正气虚,治疗虚证施以补法,以鼓舞人体的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针法能补能泻,起到上述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认。对于灸法,则因“灸”字从火,火性属热属阳,对虚证、寒证能起到治疗作用,也是大家所深信不疑的。至于实证、热证是否可以施灸,这就要看灸法能否具有“补”、“泻”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17.
泄泻虽属常见证候,有时辨证难免差错,兹整理三例误治病例的始末,以供参考。虚泻须究实象久泻者多虚,“虚则补之”,因而治宗补涩,此乃常法。但有常必有变。何况本证病位在肠府,一则大、小肠为“传道之官”、“受盛之官”、司“变化”、“化物”之职,肠府久病不已,少“变化”,难“化物”,易生积滞,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六腑以通为用”的指导思想;再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泻之虚体,每值长夏天暑地湿,隆冬天寒地冻之际,尤多湿热、寒  相似文献   

18.
6 厚土敛火火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则补之”和“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泻 ,虚火当补。厚土敛火法的适应症为虚火。此法实由李东垣氏的“甘温除热”法引申而来 ,但与“甘温除热”法却又同中有异。其异在于此法除用甘温药厚土敛火外 ,还可用甘凉药厚土敛火。例如《临证指南医案》载“某 ,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 ,遂衄血咳血 ,心腹极热 ,五味偏胜 ,腑阳脏阴为伤”,叶氏用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以养胃和脾 ,即含有厚土即是敛火之意。厚土敛火法首先由尤在泾氏在《静香楼医案》中明白地提出 :“中气虚寒 ,得冷则泻 ,而又火升齿衄…  相似文献   

19.
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 ,六经病流经次序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是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针灸治病的原则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用针者 ,虚者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者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指出针灸治病 ,凡邪气盛满时 ,当用泻法 ,以泻其实邪 ;正气不足 ,身体虚弱时 ,应用补法 ,以补其不足 ,使正气充实。因此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应用 ,要根据四诊合参确立针法 ,现将针灸在六经病中的应用分述如下。1 太阳病太阳病提…  相似文献   

20.
泻实法在虚证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利 《陕西中医》2006,27(1):125-126
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虚、实两端。其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然虚弱之体,正气内亏,抗邪无力,易受邪侵,而一味补益又有恋邪之弊。邪气稽留进而更损正气,加重虚损。因而治疗上常应用泻实法以达到祛除病邪,保存正气而治疗虚证之目的。1以泻代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