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亚红 《中医研究》2008,21(4):51-52
眼底病变属中医视衣、瞳神疾病。目前针灸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少。在少数报道中,也多半采用调养肝肾的方法及从足太阳经治疗。我们参考古代理论,取足少阳膀胱经治疗眼底病,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少阳经气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根据临床病例观察,应用足太阳经的风池穴治疗眼底病,探讨风池穴治疗眼底病的理论情况。  相似文献   

2.
3.
自古以来,对穴位的排列,有的以分部为主,有的以分经为主。分部为主,是不按十四经排穴,而是在分部的基础上分经,如《甲乙》、《千金》、《外台》等书,这已成为历史;分经为主:则按十四经排穴,是在分经的基础上分部,如已佚杨上善的《明堂类成》、宋代的《圣济总录》等书。分经为主的排穴法逐渐成为穴位排列的主流,自明代的《针灸问对》、《医学入门》、《针灸大成》至近代承谈安等人的著作都保持了这一传统,直  相似文献   

4.
文中从文献及临床角度, 探讨了足太阳膀胱经的整体功能, 分段证治, 与其它经脉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内经》时代,人们就用足太阳经穴解肌表、散风邪,清头目、安神志,通经络、强筋骨,调虚实、利小便,疏气机、平厥逆,和阴阳、治奇邪。其主治疾病包括肾病、膀胱病、热病、寒热病、疟疾、心病、癫狂、痫、痹证、厥逆、胁痛等,尤善治疗脏腑、脑病。治病多取其经,少用腧穴,较多地应用了刺络放血疗法。  相似文献   

6.
督脉足太阳任脉肾精实质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耿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07-1808
督脉是传导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受大脑识神活动的支配,所以,躯体运动随人的意志而转移;足太阳是传导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受脑心元神的支配,所以内脏运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7.
眼底病中医统称"内障",究其实质,或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对眼底病多以"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概之,实不如现代眼科之精细.中医对不断发展的西医眼科怎样认识,怎样去解释眼底解剖结构、病理变化,也就是怎样将中医的望诊和辨证论治引入眼底病领域,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贾耿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07-1808
督脉是传导躯体运动信息的经脉 ,受大脑识神活动的支配 ,所以 ,躯体运动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足太阳是传导内脏运动信息的经脉 ,受脑心元神的支配 ,所以内脏运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9.
眼底病常见病征中医治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论述眼底病常见病征中医治疗的规律 ,以提高中医治疗眼底病的疗效。方法 :综合中医理、法、方、药的基础理论知识 ,分别阐述血管扩张、出血、血管阻塞、微血管瘤、水肿、渗出物、组织增生、变性等眼底病常见病征中医治疗规律。结果 :眼底病常见病征的中医辨证治疗具有一定规律 ,理气法、理血法、化痰法、祛湿法是其主要治法。结论 :中医药是治疗眼底病病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医角度讨论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位、病因病机和治疗方剂。认为其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跷脉和肝经,与颅内静脉和脑脊液循环路径相符,由于气血亏虚,膀胱经气化失责,风、热、湿邪中于头面部经络,造成经气不利、津液代谢失常所致。在治疗上可采用治疗太阳病的经典方剂葛根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用热毒宁静滴及柴胡退热颗粒冲服,连续治疗3天;治疗组在使用相同药物的同时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治疗,入院当天走罐一次,隔天再走罐一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78.57%,治疗组96.55%,P=0.04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P=0.002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走罐能有效治疗外感高热,并能有效缓解周身不适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足太阳经络各个组成部分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探讨足太阳经络在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大脑、脊髓病变相关疾病;以及头面五官疾病、痔疮的经络理论基础和相关配穴.阐述经络不可不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拿手法疏理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郁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属中医“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范畴。该类患者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通常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等并予相关处理,但疗效欠佳。而中医一般根据症状按“郁证”予以治疗,以疏肝理脾、健脾和胃、化痰涤饮、理气解郁、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心安神等法,给予汤剂或中成药,但疗效却不能持久,或不效。  相似文献   

14.
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脊柱病的主要经脉,但其中关系有待辨析。文章从传统中医经络理论、气的流注、病机关系及经脉穴位主治病症联系入手分析,认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联系紧密。但有关现代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中医眼科同中医临床学科一样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学科.在古典文献中,由于时代的限制,各种辨证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外眼病论述得多且详细,而对眼底病缺乏细致深入的探讨,较为笼统,往往是根据主要症状分别归属为暴盲青盲、视瞻有色等范畴,因此在以往辨证方法的基础上,吸纳现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病证相结合的原则,充实辨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眼底病的辨证方法,使古老医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多汗症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汗证的发病与阴阳营卫失衡、腠理开合失调密切相关。针灸是临床上治疗汗证的常用手段之一,但针灸治疗多汗症的机制仍有混淆。本文基于调和阴阳、腠理治疗原则,立足于经典文献,从以足太阳膀胱经发挥调和营卫表里、司膀胱津液气化、燮理五脏六腑等生理功能,结合针刺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现代研究来探讨多汗症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螺旋线是基于肌筋膜运动整合理念形成的一条功能性整体解剖结构线。通过对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间在分布、组织结构、功能联系、病候、治疗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认为基于肌筋膜螺旋线的生物力学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对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和腧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姚斐  赵毅  蒋诗超  房敏 《中国针灸》2015,(3):295-298
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属阳中之阳,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膀胱经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关系密切。膀胱经属脑连督脉,与患者脏腑功能、睡眠质量及身心疲劳关系密切,且膀胱经循行部位与相应的肌肉、神经、交感干等重要解剖结构的表面投影高度吻合。因此,调节膀胱经经气可调和五脏、顺气安神,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9.
审视瑶函有“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之说,总括了眼病多因火热而发,治疗以寒凉清下为主。但临床上,因寒邪所致眼病,每每可见,笔者采用温法治疗眼底疾病,举例报告如下:1 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例1男,34岁,干部,1994—11—19日诊。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十二经脉调节理论从殷商走来 ,至两汉时期方逐步完善 ,其经脉名称及在臂胫周径上的排列 ,虽有许多是建立在当时的经脉解剖基础上的 ,但从总体讲 ,为满足三阴三阳经之排列顺序而人为排列是显而易见的[1] 。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排列于脊柱两侧 ,当我们从解剖、生理及临床诸方面考查膀胱经的时候 ,它在十二经脉理论中的历史地位便显露出来了。1 足太阳膀胱经与脊膂的渊源关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公认为较《灵枢·经脉》早若干年 ,其中足太阳在两灸经中排列于十一经之首 ,与膀胱无联系。其循行简略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