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移植瘤周生长过程中瘤淋巴管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酶组化染色光镜观察与半自动体视学形态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正常小鼠舌体及U14移植瘤瘤周组织内淋巴管形态和密度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1)、接种U14肿瘤细胞后的不同时期小鼠舌体,其瘤周组织内总体毛细淋巴管(包括闭锁及有腔淋巴管)密度与正常舌体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着肿瘤组织的生长,开放的毛细淋巴管数目也随之相应增加,15天后达到一定峰值后则趋于稳定,同期开始较多地发现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腔并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结论: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癌周组织内毛细淋巴管数目没有增多;肿瘤间质压升高和瘤周组织水肿所至的开放毛细淋巴管增多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周围组织淋巴管形态计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舌鳞癌患者病理蜡块60例,舌横纹肌肉瘤病理蜡块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瘤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舌横纹肌肉瘤瘤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管腔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均较正常舌组织内的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舌癌癌周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相比,其管腔面积及管径大而面数密度略低,但两者的测定参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舌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舌癌与舌横纹肌肉瘤),其肿瘤周围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形态及数量的改变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急性炎症牙髓中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牙髓毛细淋巴管在炎症状态下的超微结构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复杂,可见端-端、重叠、插入及更复杂的连接方式,未见开放连接;内皮细胞胞质富含囊泡。急性炎症牙髓毛细淋巴淋巴管扩张明显,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简单的端-端和重叠连接并出现大量的开放连接,内皮细胞胞质中的囊泡几乎消失。结论在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舌黏膜鳞癌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管腔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各期舌黏膜鳞癌患者的病理蜡块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对癌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癌周毛细淋巴管、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随着舌癌的进程及浸润深度增加而变化,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有、无转移组中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形态、数量变化,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壁  胡敏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4):227-229
舌癌发病率高且易向淋巴结转移,研究舌部淋巴管分布有助于了解舌癌的转移和预后,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学研究比较困难,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在形态学上与毛细血管相似,常规染色在光镜水平难以区分,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核苷酸酶(5′-Nase)活性明显高于血管,在血管内皮细胞则具有高度活性的碱性磷酸酶(Alpase),应用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可有效地显示舌部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分布和走向。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交界区域的丝状乳头内含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并与黏膜固有层内的毛细淋巴管汇合,结缔组织乳头内毛细淋巴管和黏膜固有层的毛细淋巴管,核苷酸酶活性有减低倾向。在肿瘤的中央部,结缔组织乳头及乳头内毛细淋巴管的分布,随上皮基底层形态的不规则变化而变化,且核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毛细淋巴管口径增大,舌部肿瘤组织周围的口径增大的新生淋巴管网,可能与舌癌易发生早期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口腔颊、舌鳞癌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颈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颊、舌鳞癌病例75例,以正常人颊、舌组织为对照,应用ABC酶标染色法及透射电镜观察,定量研究了颊、舌癌癌周淋巴管的分布、数量、形态和结构。说明了癌周淋巴管增生,增生的淋巴管由于其形态、结构变异,大大增加了癌细胞侵入淋巴道造成转移的机会和可能,这无疑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随口腔癌浸润深度增加而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病理观察;Tca8113和BcaCD885对口腔癌靶向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粒的敏感性研究;放疗对舌鳞癌Tca8113细胞多药耐药蛋白及耐药性的影响;VEGFR3在不同临床分期舌癌癌周淋巴管中的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α及其受体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与舌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舌鳞癌中iNOS的表达及用D2-40标志癌周微淋巴管密度(micro lymph vessel density,MLVD),运用半定量记分判断iNOS的表达,Weiden法进行淋巴管计数,评估iNOS与MLVD及舌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iNOS在正常舌组织中呈阴性表达。iNOS在无淋巴结转移舌癌、有淋巴结转移舌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35〈0.05)。无淋巴结转移组中MLVD为(16.43±3.68)个/200倍视野,淋巴结转移组中MLVD为(25.87±3.80)个/2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P〈0.05)。结论iNOS表达与舌癌大小、临床分期等病理特征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iNOS有促进舌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与舌癌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鼠舌体移植瘤颈淋巴结转移模型,探讨癌周淋巴管的病理改变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将U14的腹水瘤细胞移植于昆明小鼠舌体内,分期分批切取舌体组织,改良5’=核苷酸酶组化染色法显示癌周淋巴管。结果:小鼠舌体接种U14肿瘤细胞后颈淋巴结转移率可达70%;U14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腔的方式主要有2种,即通过正常管壁开放间隙和造成管壁缺损进入淋巴管腔。  相似文献   

11.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荆豆凝集素及IV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内层细胞和基底膜,对舌、颊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毛细淋巴管由于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而呈单层着色,而毛细血管则由于内皮细胞外还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而呈双层着色。结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聚乙烯己二醇包被脂质体 -阿霉素药物系统 (pegylatedliposmaldoxorubicin ,PLD)在舌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药物分布和治疗效果 ,评估PLD治疗口腔肿瘤的价值。方法 建立金黄地鼠舌癌淋巴转移模型 ,并在癌周注射PLD及单纯阿霉素 ,分别观察肿瘤体积 ,外周血药浓度 ,淋巴结内药物浓度和分布等多项指标 ,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在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LD组的抑癌能力及有效药物浓度均明显优于单纯阿霉素组。结论 PLD是进行口腔癌淋巴化疗的良好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聚乙烯己二醇包被脂质体—阿霉素药物系统(pegylated liposmal doxorubicin,PLD)在舌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药物分布和治疗效果,评估PLD治疗口腔肿瘤的价值。方法 建立金黄地鼠舌癌淋巴转移模型,并在癌周注射PLD及单纯阿霉素,分别观察肿瘤体积,外周血药浓度,淋巴结内药物浓度和分布等多项指标,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在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PLD组的抑癌能力及有效药物浓度均明显优于单纯阿霉素组。结论 PLD是进行口腔癌淋巴化疗的良好药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十二例新鲜成人尸体的舌-口底-下颌骨-颈部标本,采用淋巴含间接注射法,对舌侧缘淋巴引流及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淋巴管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初步发现:舌侧缘淋巴引流与下颌骨舌侧骨膜淋巴管没有关系,下颌骨舌则骨膜淋巴管不是舌侧缘向颌下和颈部淋巴结引流的通道因而,舌癌不会通过下颌骨舌侧骨膜淋巴管途径而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在临床上,对没有直接侵犯至下颌骨舌侧粘骨膜的舌癌病例,保留下颌骨或保持其连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重建基底膜细胞侵袭实验,研究直接分离自舌癌组织旁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舌癌细胞株侵袭特性的影响,探讨CAFs在口腔鳞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以Matrigel模拟重建基底膜,采用Transwell小室建立口腔CAFs与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交互作用模型,观测CAFs对Tca8113侵袭特性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成纤维细胞(NFs)相比,CAFs能促使更多的Tca8113细胞穿透Matrigel(P<0.05)。结论 口腔CAFs能促进舌癌细胞株Tca8113
的侵袭,在口腔鳞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昆明小鼠舌体内毛细淋巴管的分布及组织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鼠舌体内淋巴管的细微解剖分布,获取淋巴管分布的组织计量学参数。方法 通过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组化染色法分别显示和区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利用半自动体视学形态定理方法对淋巴管的面数密度,平均开放面积及平均管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鼠舌体组织内仅有约10%左右的淋巴管处于开放状态;舌体粘膜层毛细淋巴管密度大于肌层,而肌层内有腔淋巴管的平均面积及管径均比粘膜层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正常生理状况下,小鼠舌体组织内多数淋巴管均处于塌陷闭锁的功能储备状态  相似文献   

17.
血管密度对颊粘膜鳞癌转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65例颊癌手术标本及临床资料,正常人颊部组织作对照,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定量研究了颊癌内血管密度与其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发现:颊癌内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颊部,且随着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的出现,其血管密度也明显增加;血管密度达到30条/mm2时,是颊癌转移发生的警界值,以此值预测颊癌转移的发生,敏感性达89.19%、特异性达82.14%、准确率为86.84%,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价值,为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本文对颊癌内血管生成与血道及淋巴道转移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