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窗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Philipsen(1956年)提出将具有角化上皮的牙源性囊肿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1971年WHO简化囊肿的分类,将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归为一类,但不是所有的始基囊肿都是角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占颌骨囊肿的3%~  相似文献   

2.
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X线诊断(附66例分析)南京市口腔医院放射科王铁梅,吴定,廖波在颌骨单囊性、多囊性病变中牙源性角化囊肿甚为常见,其X线表现影象复杂,常易与其它牙源性囊肿及肿瘤相混淆。且角化囊肿较易复发。因此,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准确地为临...  相似文献   

3.
392例颌骨角化囊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临床较多见,由于其发生发展早期较难发现,对颌骨及牙齿破坏较大。本文对我院1980年~2005年1月收治经病理确诊的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392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8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 ,通过临床 X线 ,术后组织病理观察 ,对其感染 ,感染与术后并发症 ,与复发间关系进行初探。结果显示 :角化囊肿感染率高达 6 5 .5 % ,临床颌骨囊肿伴感染时 ,应考虑到角化囊肿可能性大。术前囊肿伴感染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远高于术前无感染者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 .0 5 )。故角化囊肿应注意给予抗感染治疗。但术前伴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相比 ,复发率无明显差异。显示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炎性感染与复发间的内在联系 ,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角化牙源性囊肿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组正角化牙源性囊肿(orthokeratinized odontogenic cyst,OO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以OOC的名称报告20例,观察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并与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病变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约占同期所有OKC的9.9%(20/202),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就诊平均年龄39.1%;随访资料显示:15例患者行囊肿刮治后无复发;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比较发现:OOC和OKC之间差异有显著性,OOC上皮不表现OKC上皮的形态分化特点,细胞增殖活性较低。结论:OOC可能代表一组有别于牙源性角化囊肿的颌骨病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RANKL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的表达和分布,了解牙源性角化囊肿骨破坏的机制。方法:经病理诊断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组织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NKL的表达及分布,用TRAP的免疫组化和降钙素受体的原位杂交明确RANKL阳性细胞的性质。结果:所有标本均显示RANKL阳性,阳性细胞位于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上皮层;均显示TRAP阳性,阳性细胞位于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上皮层,两种指标的阳性细胞定位类似;均显示CTR阳性,阳性细胞位于囊肿的上皮层,与RANKL和TRAP的阳性细胞定位类似。结论:RANKL在牙源性角化囊肿引起的颌骨破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骨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及升支部的颌骨囊肿,具有独特的临床与生物学特点。本文从胶原纤维、胶原溶解、白介素-1、金属基质蛋白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等方面综述了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骨吸收的关系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牙源性角化囊肿细胞增殖活性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Ki-67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和非综合征的牙源性角化囊肿中Ki-67表达情况。结果:Ki-67在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牙源性角化囊肿衬里上皮中的表达主要位于基底上层,且明显高地单发和复发牙源性角化囊肿,结论: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牙源性角化囊肿较非综合征的角化囊肿具有更高的细胞增殖殖活性,与其较高的复发潜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Persistent”是持久、不断的意思。标题中用一个错别字来强调笔者长期以来对颌骨“cyst”的偏爱,牙源性角化囊肿(OKC)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囊肿,与其他牙源性囊肿不同,其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是口腔颌面部较为特殊的一类疾病。笔者与它“萍水相逢”,“不嫌不弃”,一路走来,苦中作乐,乐在其中。在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2005年)中,将其更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归属为良性牙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性和浸润性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