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无创生物阻抗技术和同步胃电检测相结合的胃动力检测与评价新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同时提取体表胃电活动和机械运动信息,研究从胃电活动到机械收缩、蠕动的复杂胃动力过程,对采集信号提取时域、频域和变异系数等参数并进一步统计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运动正常节律百分比(PNF)和正常功率百分比(PNP)明显小于健康组,节律变异系数(FIC)和功率变异系数(PIC)大于健康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经一周用药后其EGG节律有较好的恢复,但反映胃机械运动的阻抗信号变化不大,提示经一周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其胃动力的电学机制还没有耦合到机械收缩过程中,其胃动力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生物阻抗技术为基础设计胃动力检测系统.方法 检测系统由采集平台和分析平台2部分构成.前者实现胃电和胃动力阻抗信号的同步采集和数据传输,后者对提取的胃动力阻抗信号和胃电运用小波多分辨分析进行处理,并提取信号的时域、频域和支配频率等参数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理组)的胃运动正常节律百分比(PNF)和正常功率百分比(PNP)明显小于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对照组),病理组的节律变异系数(FIC)和功率变异系数(PIC)大于对照组.结论 胃动力检测系统的实现不仅使胃电和胃阻抗信息得到同步获取,同时为胃动力研究和临床检测提供一种电-机复合过程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生物阻抗技术为基础设计胃动力检测系统.方法 检测系统由采集平台和分析平台2部分构成.前者实现胃电和胃动力阻抗信号的同步采集和数据传输,后者对提取的胃动力阻抗信号和胃电运用小波多分辨分析进行处理,并提取信号的时域、频域和支配频率等参数完成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理组)的胃运动正常节律百分比(PNF)和正常功率百分比(PNP)明显小于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对照组),病理组的节律变异系数(FIC)和功率变异系数(PIC)大于对照组.结论 胃动力检测系统的实现不仅使胃电和胃阻抗信息得到同步获取,同时为胃动力研究和临床检测提供一种电-机复合过程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炎患者的胃动力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糜烂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系统的复杂电过程和运动机理,包括它的节律、传导、胃排空过程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提取和分析表达糜烂性胃炎的胃动力特征参数.方法:按照临床判断标准筛选30例糜烂性胃炎患者,信号检测设备和处理软件系统由重庆邮电大学研制.从体表提取的胃阻抗信号和胃电运用小波多分辨分析处理将胃阻抗信号从呼吸和血流信号中分离出来.用能谱和频谱分析方法,根据主能量和支配频率将信号分类.胃电信号和胃阻抗信号的频率、功率谱、动态谱、节律大小、正常胃电和胃阻抗节律的功率等参数由该系统提供.结果:患者的胃动力测量和评估的实验表明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胃动力参数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一周后,患者主观症状还没有消除或者缓解,但是患者胃电功率和频率变异系数有显著性变化(P<0.05),来源于阻抗信号的胃动力参数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阻抗和同步胃电测量的综合应用可能提供一种无创的技术来研究和估计与胃肠生理学和病理学情况一致的胃动力状况.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常见、多发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胃动力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FD发病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FD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自述症状.还缺乏有效的胃动力学检查方法或手段。采用生物阻抗胃动力检测方法可从电一机复合系统的认识高度,同时提取胃电活动和机械运动信息,研究从胃电活动到机械收缩、蠕动的复杂胃动力过程。此方法具有诱人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应用EGG动态频谱分析仪和胃阻抗频谱分析仪对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足三里针刺前后胃电、胃阻抗总功率(PTP)的检测.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后,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增高,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同时还发现FD病人体表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均显著低于健康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表胃电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胃电活动的形式及其在FD发病中的意义 ,了解胃电活动能否判定FD患者胃功能状况及指导治疗。记录并分析 10 0例FD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餐前 30分钟及餐后 6 0分钟体表胃电 ,同时进行胃排空检查。发现 (1) 6 5 %FD患者在餐前和 或餐后有胃电节律异常 ;(2 )胃电活动有餐前节律异常 (14 % )、餐后节律异常 (15 % )、餐前餐后节律均异常 (36 % )、餐前餐后节律均正常 (35 % )四种类型。 (3)胃电紊乱的类型有胃动过缓、胃动过速及混合型。部分餐后胃电节律正常化 ,另一些由正常转为异常。 (4 )缓慢节律百分比 (B % ) >5 0 %的患者中 ,5h胃排空率与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PR呈正相关 ,与B %呈负相关。结论是 :FD患者有胃电节律异常 ,并观察到 4种胃电活动的方式 ,表明FD胃动力紊乱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可指导治疗 ;在严重胃动过缓时显示胃电参数与胃排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推拿和药物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异常的影响。方法:选择各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并以30名健康者作对照。于治疗前后分别作空腹3小时及餐后2小时的胃动力检测。结果:FD患者(主要为运动障碍样型及反流样型)空腹3小时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的数目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餐后2小时的胃动力指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一个月后,推拿组和服西沙必利组的胃动力指标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均<0.01)而安慰剂组则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推拿与西沙必利治疗可明显改善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状态。消化期胃窦收缩幅度(P)收缩频率(F)及运动指数(MI)的胃动力指标可作为评估疗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小波能量熵特征的阻抗胃动力信号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从人体上腹部体表提取的电阻抗信号,不但包含了常规的胃蠕动频率特征,而且携带有反映胃动力状况的更深层次的信息.提取并分析这些信息,对胃动力的检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20名糜烂性胃炎患者的胃阻抗和胃电信号进行研究,经过小波滤波去噪后,进行多层小波包变换,计算小波能量熵并作为特征向量,采用3层BP神经网络进行模式分类.经一周治疗后,14名患者胃阻抗和胃电信号的小波能量熵值下降,以小波能量熵为特征向量的BP神经网络对治疗前后的识别正确率为80%.结果表明,小波能量熵能够从整体上表征胃动力信号时域和频域能量分布的复杂程度,可为胃肠病患者的疗效评价提供有效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0.
胃动力信息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胃电与胃机械活动相关的胃阻抗信息作为诊断依据,建立新的、更准确的胃动力评价方法.基于阻抗法设计了获取胃动力信息的系统,通过小波变换技术分离与胃电同步的胃蠕动信息.结果表明系统通过了调试,实现设计功能,采集到了阻抗和同步胃电信号.小波变换提取的信号排除了干扰,获得了胃蠕动信息.基于阻抗技术的方法可检测胃蠕动状态,联合同步胃电分析技术为临床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