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母亲及其252例儿童随访,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199例儿童曾检测脐血HBV标志物。结果:16.08%儿童脐血HBsAg阳性,但所有252例儿童随访时(3.3±2.3岁)HBsAg和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率74.21%。孕期使用HBIG和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73.33%(χ2=1.797,P>0.05)。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母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6.85%和72.22%(χ2=0.69,P>0.05)。111例儿童为母乳喂养,65例人工喂养,76例混合喂养,抗-HBs阳性率分别68.47%、78.46%和78.95%(χ2=3.417,P>0.05)。结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几乎无HBV感染;脐血HBsAg阳性不能确定母婴感染;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1986年1月1日开始,预防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下同)母婴间感染作为福利事业在厚生省全面普及。本文简述有关乙肝病毒(HBV)母婴间感染的实况及其预防,并把本预防措施视为免疫疗法,论述其特征及开展工作后将出现的问题。一、乙肝病毒母婴间感染的实况 HBV不仅引起急性感染(急性肝炎、无症状性感染),且可招致持续感染(慢性肝炎、无症状性病毒携带)。在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的新生儿婴幼儿期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脐血HBVDNA ,婴儿出生后 1 2h内及第 1 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别于婴儿 7月及 1 2月时随访 ,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 ,婴儿 7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 HBs阴性者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5μg。 结果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 8.37% (9/ 4 9) ;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为 1 2 .50 % (2 / 1 6) ;HBsAg及抗 HBc阳性者为1 2 .50 % (3/ 2 4 ) ;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为 1 .37% (1 / 73) ;脐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生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阳性率为 1 8.52 % (1 5/ 81 ) ,不同HBV携带状态的脐血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总母婴传播率为 9.78%。结论 :孕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 ,孕妇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极小。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 ,产时、产后HBV的母婴传播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4.
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所有新发感染的50%。预防HBV母婴传播对控制乙肝流行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泛实施的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主要针对围产期HBV母婴传播,而对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有限。HBV宫内感染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胎盘渗漏、胎盘感染或外周单核细胞传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 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传播机制及预防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均存在母婴传播 ,并且由于早期病毒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存在 ,使新生儿成为HBV、HCV慢性携带者 ,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目前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由于目前尚无丙肝疫苗 ,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仍十分困难。本文就近年来妊娠合并乙肝、丙肝的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进展回顾如下。1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 ,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 10 %。慢性HBV感染者约 1 3亿 ,其中约有 3 0 %~50 %是通过母婴传…  相似文献   

7.
朱慧  胡娅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12):892-894
<正>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大国,慢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肝)是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全球第69届卫生大会确定,到2030年全球基本控制HBV感染,重要指标之一是全球5岁儿童HBsAg阳性率降至0.1%。目前我国育龄妇女HBsAg总体阳性率仍达5%~6%,而HBV母婴传播是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预防HBV母婴传播是预防慢性乙肝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感染乙肝病毒(HBV)后,HBsAg( )孕妇尤其合并HBcAg( )者,可在围产期垂直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感染率达90%以上,其中80~90%的婴儿又成为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全世界每年约有60万婴儿由于垂直传播而感染,在1岁内血清检测显示HBsAg( ),这是乙肝高发区HBV携带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 6 0 % ,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携带率亦高达 10 %~ 15 % [1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 HBs Ag的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重大进展 ,现将近年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H BV垂直传播的方式1.母婴传播 :据估计亚洲人中有 30 %的 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而母婴传播又分…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约有 3 0 %~50 %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 ] ,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感染HBV。迄今为止 ,只有乙肝疫苗的使用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因此 ,本文就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 0世纪 80年代初乙肝疫苗问世 ,经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我国曾对血源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 ,单用疫苗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在 60 %~ 70 % ,不同方案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优于单用疫苗 …  相似文献   

11.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胎盘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乙肝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者胎盘超微结构的观察 ,探讨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细胞学机制。 方法 用 EL ISA双抗夹心法对孕妇静脉血及其胎儿脐血、新生儿静脉血进行 HBV检测。对 5例发生 HBV母婴垂直传播者胎盘用 JEM- 12 0 0 EM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HBV双抗原阳性孕妇 6 0 %发生 HBV母婴垂直传播。HBV母婴垂直传播胎盘的超微结构改变有 :胎盘合体细胞内核糖体增多 ,微绒毛增多、变形 ,合体细胞变性坏死 ;胎盘屏障中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纤维蛋白样物沉积 ,合体细胞间隙、胞浆、细胞核内见多种病毒样颗粒。 结论  HBV可感染胎盘合体细胞并且在其中复制 ,从而使胎儿在宫内被感染。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系统了解HBV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对HBV感染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合理预防。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有关HBV母婴传播及预防的研究结果,全面介绍了HBV母婴传播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免疫预防措施及孕期是否进行人工干预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流行区。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导致高危妊娠、造成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妊娠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途径的方案,对控制乙肝病毒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人有过去的或现在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三亿五千万是慢性HBV携带者。越早感染,越有可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及母乳喂养)和日常接触传播。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使用,母婴传播率已由90%降低到10%。尽管接受免疫预防,仍有10%~15%的婴儿通过母婴传播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者。因此母婴阻断显得尤为重要,拉米夫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在妊娠期使用,目前被列为妊娠C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是有效的且不影响胎儿发育。综述拉米夫定在慢性HBV感染孕妇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母婴传播是乙肝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新生儿期暴露感染后,约90%将变成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呈负相关。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和HBV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母婴传播阻断率,改善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是全球的一个重大公 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有超过 2. 9 亿人感染 HBV [1] ,而 我国现有慢性 HBV 感染者超过 7800 万。 母婴传播仍 是 HBV 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且围产期的感染更 有可能导致慢性感染和远期并发症。 数据显示,成年 人感染 HBV 后进展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概率小于 5% , 而婴儿期(1 岁内)和儿童期(1 ~ 5 岁)感染 HBV 后进 展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概率高达 80% ~ 90% 和 30% ~ 50% [2] 。 在慢性感染的病例中,20% 可能最终将死于 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等并发症[3] 。 因此预防 HBV 母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继 2023 年 8 月美国妇 产科医师学会(ACOG)更新了《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管 理》指南[4] ,同年 12 月美国母胎医学会( 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 ,SMFM) 更新了《妊娠期乙型 肝炎》的管理指南[5] ,旨在指导产科医生筛查孕妇的 HBV 感染和免疫状态,判断围产期母儿感染风险,给 予相应的治疗和预防,并推荐易感人群接种 HBV 疫 苗。 本文将对指南推荐逐一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联合免疫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但仍有8%~15%孕妇所生婴儿中存在预防接种无效,发生乙肝母婴传播,孕妇外周血中乙肝病毒(HBV)DNA载量是乙肝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外推荐妊娠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减少母婴传播,但因大部分产科医务工作者未充分认识,仅少部分对乙肝孕妇进行处理并及时转诊至肝病科或感染科就诊治疗。此外,孕妇孕期多机构、多科室就诊非常不便利,并且获得信息不对称,多次就诊潜在增加乙肝相关羞辱歧视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肝病科或感染科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如何处理管理这一人群成为难点。消除母婴传播(E)门诊的建立可健全消除母婴传播服务能力,通过整合艾梅乙患者孕期管理,为感染孕产妇提供标准化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从而有效减少乙肝母婴传播发生。  相似文献   

18.
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HBV)携带产妇的婴儿接受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追踪115例孕晚期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的HBV携带产妇乳汁中HBV感染性标志物(HBVM)、HBV-DNA和新生儿外周血HBVM情况,以及接受联合免疫后母乳或人工喂养7月龄婴儿血HBVM情况。其中母乳喂养组婴儿70例,人工喂养组45例。结果:2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分别为11.4%和13.3%,2组婴儿母亲外周血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4%和3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34.3%和40.0%,HBeAg阳性率分别为28.6%和26.7%,2组产妇初乳中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DNA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7月龄婴儿HBV感染率分别为5.7%和8.9%,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7%和84.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多重联合免疫干预后,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3V)、丙型肝炎病毒(HCV)均仔在母婴传播,并且由于早期病毒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存在,使新生儿成为HBV、HCV慢性携带者,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目前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仍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20.
预防免疫对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BV )父婴传播 (P FT)的方法。方法 选取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12月 3 1例孕妇丈夫血清HBVDNA( )、孕妇无HBV感染的病例 ,孕前以乙肝疫苗 (HBVac)免疫至抗 HBs( )后再妊娠 ,自孕 2 0周起 ,每 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 2 0 0IU至产前 (观察组 )。另筛选入院时发现孕妇无HBV感染 (乙肝两对半各指标全阴性 ) ,而丈夫血清HBVDNA ( )的 2 6例夫妇作对照组 ,两组病例产时均取脐带血查HBVDNA ,及抗 HBs ,观察两组新生儿HBV感染率及抗 HBs( )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 16 13 % (5/3 1) ,而对照组感染率为 42 3 1% (11/2 6) ;观察组新生儿抗 HBs( )率为 54 84% (17/3 1) ,对照组为 0 (0 /2 6)。观察组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孕前肌注乙肝HBVac、孕期肌注HBIG可有效预防HBV的P 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