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分析孕期增重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纳入队列的具有完整孕期随访信息的323名孕妇,留取分娩后新生儿胎粪样本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对测序成功的207个样本序列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孕期增重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孕期增重不过量组(n=129)和孕期增重过量组(n=78)。结果 孕期增重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和孕期增重不过量组相比,孕期增重过量组的新生儿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P<0.05),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周、宫内抗生素暴露等因素,并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β=-0.378,P=0.013和β=-0.502,P=0.041)、Simpson指数(β=-0.055,P=0.012和β=-0.073,P=0.039)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孕期增重过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组成并降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分析孕期增重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出生队列,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纳入队列的具有完整孕期随访信息的323名孕妇,留取分娩后新生儿胎粪样本进行16S rDNA肠道菌群测序,并对测序成功的207个样本序列进行分析。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的孕期增重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孕期增重不过量组(n=129)和孕期增重过量组(n=78)。结果 孕期增重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和孕期增重不过量组相比,孕期增重过量组的新生儿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较高(P<0.05),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相对丰度较低(P<0.05)。在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生育史、孕周、宫内抗生素暴露等因素,并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β=-0.378,P=0.013和β=-0.502,P=0.041)、Simpson指数(β=-0.055,P=0.012和β=-0.073,P=0.039)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孕期增重过量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组成并降低男性新生儿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生物器官",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之间的关系在近10年才被发现,随后大量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促进能量吸收、影响肠粘膜通透性和食欲调控因子分泌、引发内毒素血症和慢性炎症反应状态等多个方面。深入对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具体关键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从肠道菌群的调控和益生菌应用环节寻找新的肥胖治疗和预防"靶点"。  相似文献   

4.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早产、缺氧、人工喂养、败血症、肠缺血和肠道致病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近些年来,不断增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肠道菌群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孕期慢性应激雌鼠及子代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索肠道菌群在孕期慢性应激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于2019年11月,选择SPF级健康成年SD大鼠,16只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12只雄鼠随机分为对照交配组(4只)和模型交配组(8只)。建立孕期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模型,雌鼠在应激前1天和应激第1、...  相似文献   

6.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早产、缺氧、人工喂养、败血症、肠缺血和肠道致病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近些年来,不断增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肠道菌群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健康婴儿纯母乳及含益生元配方奶粉两种喂养方式下婴儿肠道常见细菌数量,探讨含益生元配方奶粉对婴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以足月健康婴儿311例为研究对象,奶粉喂养组250例给与含益生元配方奶粉喂养,母乳喂养组61例给与纯母乳喂养。试验连续给与90 d,分别在试验前3 d、试验第30、60、90 d及试验结束后6个月采集婴儿72 h全部粪便标本,经传统方法培养后计数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菌落拷贝数,以Log10对数值统计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前几种细菌拷贝数Log10对数值在两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在试验各时间点几种细菌拷贝数Log10对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调节婴儿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健康方面,含益生元配方奶粉喂养与纯母乳喂养可以起到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佳  向雪松 《卫生研究》2020,(1):155-159
人体肠道是一个温度恒定、可以为菌群提供充足营养的微生态系统,维持肠道内稳态至关重要,共生菌群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功能可以抑制肠道病原体的定植。然而,肠道是一个动态的栖息地,其生理参数持续、快速地变化着,生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形成、组成和衰老,例如出生方式、喂养方式、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卫生条件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本文综述了生命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肠道菌群与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s)对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30只3~4 周龄C57BL/ 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鱼油n-3 PUFAs高脂饲料(脂肪含量均为34.9%,供能比均为60%)以及正常脂饲料(脂肪来源于猪油和葵花籽油,脂肪含量为4.3%,供能比为10%)喂养16周。然后采集粪便,采用16s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取结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脂饲料喂养对照组小鼠相比,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小鼠粪便中厚壁菌门及乳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增多,而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以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则显著减少(P<0.05)。两组肥胖小鼠相比,鱼油n-3 PUFAs高脂组肥胖小鼠的粪便双歧杆菌属数量明显增加,而乳杆菌属数量显著减少(P<0.05)。对结肠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检测显示,高脂饲料组肥胖小鼠的IL-1β、IL-6、TNF-α及MCP-1表达量较正常脂饲料组小鼠均明显升高(P<0.05),而IL-10的表达量无变化;鱼油n-3 PUFAs高脂饲料组肥胖小鼠的IL-1β、TNF-α较高脂饲料组肥胖小鼠有显著性的降低(P<0.05)。结论 鱼油n-3 PUFAs可以改善肥胖状态下的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道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王宁  包艳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7):973-976
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相互比例与肥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调节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可导致过多毒素产生进而诱发炎症反应和促进脂肪代谢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与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于2014年在北京市2所幼儿园选取29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34例性别、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采集清晨粪便并从中提取菌群DNA,然后针对16SrRNA的V4-V5区进行PCR扩增,采用二代测序Illumina MiSeq方法在门和属的水平上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分析其与儿童BM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肥胖儿童粪便中变形菌门水平(10.75%±2.00%)明显高于正常儿童(6.42%±1.10%)(P<0.05);厚壁菌门(62.41%±11.59%)、拟杆菌门(16.36%±3.04%)、放线菌门(9.28%±1.72%)及乳杆菌属(0.07%±0.01%)、拟杆菌属(3.81%±0.71%)、双歧杆菌属(8.25%±1.53%)及大肠志贺菌属(5.78%±1.07%)与正常儿童之间(62.90%±10.79%、19.19%±3.29%、9.69%±1.66%、0.08%±0.01%、2.73%±0.47%、8.09%±1.39%、3.94%±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变形菌门水平与儿童BM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009 5,P<0.05),而其他菌门和菌属与BM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群范围内,肠道变形菌门比例增加可能在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壳聚糖的冰醋酸溶液400mg/kg.d和0.5%冰醋酸,连续七天,而后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间无明显改变。「结论」2%的壳聚糖溶液能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治疗对新生儿窒息后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将52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而治疗组应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同时设立26例正常新生儿组。对各组患儿的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进行比较。结果:四君子汤治疗组患儿在生后4~5d时肠道内肠球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同时其血清IgA、IgM水平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四君子汤能够显著改善新生儿窒息后肠道菌群平衡及体液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肠道菌群自定植起,随着年龄增长,需历经多次改变才能最终形成微生物稳态。本文主要介绍婴幼儿肠道菌群受分娩阶段、喂养方法、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疾病因素、药物使用后发生的改变,及其在肠道免疫功能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肠道菌群自定植起,随着年龄增长,需历经多次改变才能最终形成微生物稳态。本文主要介绍婴幼儿肠道菌群受分娩阶段、喂养方法、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疾病因素、药物使用后发生的改变,及其在肠道免疫功能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紊乱对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昼夜节律紊乱引发机体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昼夜节律紊乱组(下文简称紊乱组),对照组大鼠用正常光周期暴露(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紊乱组大鼠用轮回颠倒的光照周期暴露(12 h光照/12 h黑暗周期,每3 d颠倒一次,共计5个轮回)。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定分析大鼠结肠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结肠组织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Occludin、Claudin1、Claudin3和ZO - 1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紊乱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和构成发生改变。门水平上,紊乱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t = 2.672, P = 0.028)的丰度增加,而厚壁菌门(t = 2.732, P = 0.024)和放线菌门(t = 2.717, P = 0.026)的丰度减少。属水平上,紊乱组大鼠肠道毛螺菌(t = 4.468, P = 0.002)、瘤胃球菌(t = 4.096, P = 0.007)、梭状杆菌(t = 2.619, P = 0.038)和嗜木聚糖真杆菌(t = 2.500, P = 0.041)丰度减少。结肠粘膜下层轻度水肿但粘膜上皮没有发生明显损伤。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t = 7.283, P<0.001)、Claudin1(t = 13.660, P<0.001)、Claudin3(t = 10.596, P<0.001)和ZO - 1(t = 6.919, P<0.001)表达均降低。结论 长期昼夜节律紊乱导致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长期昼夜节律紊乱还可通过破坏肠道紧密连接而损害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增加肠道通透性。  相似文献   

17.
肥胖是机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很可能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分别从促炎和抗炎两个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和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治疗肥胖方面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肥胖提供科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方晶  陈晔晔 《中国妇幼保健》2022,(19):3538-3541
目的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肠道菌群特征,并分析其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宁波明州医院产科接诊的108例GDM孕产妇(观察组)和同期接诊的108例健康孕产妇(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组孕妇孕晚期及胎儿出生1 d的粪便样本测定肠道菌群,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孕妇的S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指数及E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孕妇相比,观察组孕妇的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更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更低(P<0.05)。两组孕妇的梭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代肠道菌α多样性的S指数、H指数、E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子代的肠杆菌水平更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更低(P<0.05),肠球菌、梭杆菌水平接近(P>0.05)。观察组子代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子代不良结局GDM患者的S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结局GDM患者(P&...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厌氧菌双歧杆菌,需氧菌肠杆菌为代表对46例足月新生儿、15例早产儿出生后肠道细菌的定植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对早产儿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首先肠道定植细菌是肠杆菌,后为双歧杆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早产、温箱护理和应用抗生素可影响肠菌群的定植,而且剖宫产儿、早产儿肠道双歧杆菌开始定植及达优势化时间均较晚,其研究结果为指导临床治疗、护理和婴幼儿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早产儿肠道菌群与生命早期BMI轨迹的关系。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75名就诊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0~3个月内的粪便样本和0~10个月的体格信息;利用潜分类增长混合模型,分析调查对象的BMI生长轨迹,将其分为BMI较高组、BMI较低组和BMI追赶组,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粪便中全部细菌的16S rDNA V4-V5区进行DNA测序,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BMI较高组(n=18)有63个OTU,BMI较低组(n=51)有305个OTU,BMI追赶组(n=6)有61个OTU。对三个组进行分析发现4个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对BMI较高组和BMI较低组进行分析,发现Chao1和ACE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ao1:P=0.045;ACE:P=0.027);而两组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annon:P=0.739;Simpson:P=0.739)。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发现三组肠道菌群相似度较高,不能明显区分BMI轨迹组。在群落构成上三组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BMI较低组和BMI较高组的乳酸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尚不能区分不同BMI轨迹组。早产儿早期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BMI较高组早期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属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