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何周瑜 《吉林医学》2012,33(28):6102-610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待产142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1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D-D、FIB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观察组PT及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检测D-D、PT、APTT、TT及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保证胎儿的顺利生产及孕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闵琦  刘剑 《陕西医学杂志》2022,(7):828-830+834
目的:探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皮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全脾切除术治疗的60例无原发性疾病的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Ⅳ级),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1)记录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表达水平;(2)比较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围术期PT、APTT、FIB、TT以及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D-D、FIB以及PLT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T、TT均有明显延长,APTT有明显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于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而言,围术期Ⅲ-Ⅳ级脾脏破裂患者体内FIB、PLT、PT、T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APTT明显低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经全脾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凝血功能变化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危重患儿依PCIS分组,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统计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随着PCIS分值降低,病情加重,PT、APTT、TT逐渐延长,D-D含量增加,FIB含量减少,PLT无明显改变;PCIS与PT、APTT、TT、D-D呈负相关,和FI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0.442,-0.363,0.400,均P〈0.01,与PLT无关;回归方程:PICS=133.773-2.075PT-0.394APTT-1.19TT+5.173FIB-4.28E-03PLT-8.236D-D。结论PT、APTT、TT、FIB和D-D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与凝血功能检测结合的PCIS评分系统,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更加完善、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波 《中外医疗》2023,(12):143-146+151
目的 分析那曲肝素钙用于预防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1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的78例妇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方式进行干预)和观察组(除对照组干预措施之外加以那曲肝素钙),分别包含39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1 d及术后7 d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术前1 d及术后7 d的下肢周径差和卡式功能状态量表(KPS)得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2,P<0.05)。术前1 d,两组PLT、TT、PT、APTT、FIB、D-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PLT、TT、PT、AP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对预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 妊娠合并HBV感染发生产后出血产妇62例,其中产前肝功能正常24例(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38例(肝功能异常组);选择正常分娩产妇7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及产后检测PLT参数[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功能7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1)在产前、产后PLT计数、PCT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的PLT计数、PCT低于产前(P<0.05),3组产妇产前、产后MPV、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前、产后PT、APTT、TT、D-D、FDP水平均呈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对照组(P<0.05),FIB、AT-Ⅲ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PT、APTT、D-D、FDP水平高于产前,FIB、AT-Ⅲ低于产前(P<0.05),对照组产前与产后D-D、FDP、AT-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能正确评估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前、产后凝血及纤溶功能,对预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55-75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输血的创伤性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两组,需要大量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47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为对照组(39例)。统计学分析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后1d、5d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C(PC)以及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差异。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与输血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5d,与输血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与1d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缩短(P<0.05),D-D和FDP水平显著降低(P<0.05),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高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在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本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肠镜下取材病理检查证实为ECC的患者,比较早癌组和对照组在凝血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  结果  早癌组与对照组在PT、PTR、FIB、TT、APTT、PLT、MPV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早癌组患者的PT、PTR、TT、APTT、MPV值均低,FIB、PLT值升高(均P < 0.05),FIB和MPV是ECC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ECC患者存在凝血系统异常,似乎需要预防性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但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时间以及用药的种类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与胎龄的关系及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20例健康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观察组中凝血指标与胎龄的关系。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观察组分为观察1组(n=46)和观察2组(n=34)。观察1组采用微剂量肝素+常规治疗,观察2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观察组不同治疗方案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均短于早期早产儿,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均低于早期早产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均高于早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兆子痫和子痫PT、APTT均长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D-D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FIB均低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患者的PT、APTT均长于先兆子痫患者,D-D高于先兆子痫患者,FIB低于先兆子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PT、APTT、D-D与胎龄均呈负相关(P<0.05),FIB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均短于治疗前,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PT、APTT均长于观察1组,D-D水平高于观察1组,FIB水平低于高于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显著改变,且与疾病类型、胎龄有关,给予微剂量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凝血功能指标在子痫前期中的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子痫前期患者156例作为观察组,按照疾病程度又分为子痫前期组(n=81)和重度子痫前期组(n=75),并选取同时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妊娠期女性15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NR、PT、APTT、FIB水平略低,TT、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痫前期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的INR、PT、APTT、FIB水平略低,TT、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PT、APTT、FIB水平与病情程度成负相关(P<0.05),TT、D-D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凝血功能部分指标随病情发展产生变化,表明凝血功能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微量肝素早期治疗新生儿脓毒症的效果和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诊断符合标准的95例新生儿脓毒症患儿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47例,给予抗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皮下注射肝素每次3-5U/kg,6h一次,共用3d。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经肝素治疗后凝血功能(PT、APTT、Fbg、D-D、TT)显著改善,血小板计数(PLT)显著升高。治疗后,治疗组的APTT、TT、D-D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PT、Fbg、PLT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3项指标比较分别为:(13.45±2.62)s比(15.18±4.96)s,(2.67±0.95)g/L比(1.96±0.83)g/L,(130.46±39.22)×109/L比(95.61±10.33)×109/L,P<0.05。治疗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缩短,严重脓毒症发生率下降(10/48比19/47),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剂量肝素早期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可有效改善患儿凝血功能,缩短SIRS持续时间,降低严重脓毒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分表法将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HP)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C)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含量(PLT)]、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浆降钙素原(PCT)、血栓前体蛋白(TpP)]、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滤器凝血、管路凝血)的结果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Fbg、PLT、IL-6、TNF-α、CRP、PCT、TpP、SCr、BU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MWHC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与炎症反应,促进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