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Ⅰ型和Ⅱ型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者预后差异并确定预后相关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3例PRCC患者的资料,其中Ⅰ型91例,Ⅱ型52例,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潜在预后因素、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差异。结果 143例PRCC患者的平均年龄(53.41±13.50)岁,平均随访时间(63.27±26.20)个月,14例患者死于PRCC,总体CSS为90.2%,其中Ⅰ型PRCC患者预后要优于Ⅱ型(94.5%vs.82.7%,P=0.020)。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PRCC亚型及肿瘤分期与预后相关;对于T1/T2期肿瘤,不同亚型PRCC患者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3/T4期肿瘤,Ⅰ型PRCC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Ⅱ型(P=0.023),而Ⅰ型和Ⅱ型PRCC患者CSS在G1/G2以及G3/G4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CC患者亚型及分期是其预后的独立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临床、影像、病理特点三方面比较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易位性肾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差异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411例,经病理证实Xp11.2易位性肾癌有12例,肾透明细胞癌有302例,就两组肾癌在临床、影像、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Xp11.2易位性肾癌45岁以下(83.3%)常见,发病年龄略低[Xp11.2易位性肾癌患者平均年龄(33.1±18.4)岁,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平均年龄(63.1±11.2)岁],女性高发(66.7%),肉眼血尿首诊占58.3%,查体首诊占16.7%。肾透明细胞癌男性高发(66.6%),查体首诊占55.9%,肉眼血尿首诊占19.5%。CT:Xp11.2易位性肾癌平扫密度稍增高,易出现点状钙化和不均质改变。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83.4±40.1)HU、(95.8±39.1)HU和(80.4±30.1)HU。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等密度或混杂密度,极少出现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133.4±37.1)HU、(102.8±19.1)HU和(87.4±29.1)HU。MRI扫描:Xp11.2易位性肾癌T1WI病灶等信号,T2WI低信号,肾透明细胞癌T1WI病灶等或高信号,T2WI为不均匀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渐进式延迟强化。病理特点:Xp11.2易位性肾癌全部表达TFE3核蛋白,FISH检测可确诊,肾透明细胞癌不表达TFE3,FISH阴性。两组肾癌患者术后随访12~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9.7±10.6)个月。Xp11.2易位性肾癌术后发生转移者4例(33.3%),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3例(7.6%)。结论:Xp11.2易位性肾癌多见于伴有肉眼血尿的年轻女性,增强CT表现为少进-慢出式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老年男性高发,多为查体发现,增强CT表现为快进-快出式强化,MRI对两组肾癌的鉴别意义不大,最终诊断依据FISH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3例ccRCC患者肿瘤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FGL2的表达,分析FGL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FGL2在肾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1%vs.0.0%,χ~2=44.990,P0.01);FGL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39)、T分期(P=0.049)、TNM临床分期(P=0.043)显著相关;高表达FGL2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FS)短于低表达患者(P0.05);在早期患者(Ⅰ~Ⅱ期)中同样观察到高表达FGL2者的OS及DFS短于低表达患者(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GL2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GL2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癌组织中FGL2高水平表达提示不良预后,有可能作为肾癌患者判断预后的一种生物标记物,对肾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上海仁济医院肾癌数据库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与预后特征. 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05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癌数据库435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WHO 1997年肾实质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002年AT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1982年Fuhrman病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57例获随访的晚期患者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判断. 结果 435例患者中,遗传性VHL病肾癌10例(2.4%)、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372例(85.5%)、乳头状癌13例(3.0%)、嫌色细胞癌18例(4.1%)、集合管癌4例(0.9%)、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0.9 %)、未分类肾癌.14例(3.2%).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35例(77.0%),保留肾单位手术74例(17.0%),姑息性肾切除等手术26例(6.0%).遗传性VHL病肾癌均为双肾癌伴多发囊肿,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基因测序均存在VHL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6个月,患者无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但4例患者出现同侧或双侧肿瘤再发.嫌色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平均随访19.8个月均存活,无肿瘤转移或复发.集合管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均为Ⅲ级,平均生存时间1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临床分期Ⅰ期260例(67.6%)、Ⅱ期64例(16.6%)、Ⅲ期32例(8.3%)、Ⅳ期29例(7.5%),其中T1a 147例(38.2%)、T1b 113例(29.4 %);病理分级Ⅰ级124例(32.2%)、Ⅱ级219例(56.9%)、Ⅲ级40例(10.4%)、Ⅳ级2例(0.5%).57例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0±1.3)个月,1年生存率55.0%,2年生存率31.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肾癌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遗传性VHL病肾癌存在基因突变,常为双侧、多中心、低Fuhrman分级透明细胞癌,易再发不易转移.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而集合管癌预后差.在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肾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大小、分期及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4-2009年连续收治肾癌患者290例.男181例,女109例.平均年龄(56.3±13.5)岁.其中透明细胞癌252例、乳头状癌19例、嫌色细胞癌5例、囊性肾癌3例,其他类型11例.临床分期Ⅰ期202例(T1a 118例,T1b 82例),Ⅱ期32例,Ⅲ期32例,Ⅳ期24例.N0264例,N1 11例,N2 15例.M0 273例,M1 17例.病理明确诊断为肾良性肿瘤18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结果 肾癌组患者术前Fib值(39.6±15.6)g/L,对照组(32.8±8.2)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PT(11.2±1.3)s、APTT(31.7±5.2)s、INR 1.0±0.1,对照组分别为(11.1±1.3)s、(32.4±4.2)s、1.0±0.1,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T1a、T1b、Ⅱ、Ⅲ、Ⅳ期组患者Fib分别为(32.6±6.6)、(36.1±8.7)、(48.8±21.6)、(49.9±17.9)、(59.7±19.2)g/L,其中T1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Fib>44.0 g/L)者74例(25.5%),以病理检查为标准,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预测肿瘤转移的敏感性为60.5%,特异性为80.6%,阳性预测值为35.1%,阴性预测值为92.1%.结论 肾癌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血清Fib升高,肿瘤直径>4 cm者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术前Fib水平尤其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助于预测肿瘤转移,并协助制定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在肾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性肾癌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及血管平滑肌瘤2例。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STIR序列检查,同时做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透明细胞癌20例,T1wI均匀等信号7例,混杂信号10例,均匀低信号3例;T2WI均匀略高信号9例,明显高信号1例,混杂信号10例;显示假包膜者10例;肾窦侵犯3例,肾周侵犯4例,下腔静脉癌栓1例,腹膜后或肾门淋巴结肿大3例,腰大肌转移1例。注入造影剂后,7例病灶均匀强化,13例不均匀强化。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T2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持续轻度强化。血管平滑肌瘤2例,T1wI上的明显的高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无假包膜,脂肪可被明显抑制,无明显强化。结论MR对于肾肿瘤的术前检出、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上伴有不同类型髓内信号的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3-06我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术前及术后临床和MRI图像资料,对术前及术后平均随访34.7个月脊髓信号改变进行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脊髓高信号不同类型变化情况。采用改良JOA评分及临床改善率(RR)来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T2WI高信号的强度评分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临床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高信号与多节段高信号经统计学分析,临床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高信号的患者较单节段高信号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具有T1WI低信号的患者与T1WI等信号的患者相比,临床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具有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患者较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具有多种类型的变化,其中MRI T2WI高信号发生的节段数不同及是否伴有T1WI低信号能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多节段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是临床预后差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导管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DWI在鉴别诊断二者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病理诊断的胰腺导管腺癌30例,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5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在DWI上的表现及ADC值的区别。结果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中,大部分病灶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和低信号,D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较明显强化。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大多数病灶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少部分的病灶呈现混杂信号或者等信号,DWI为低信号为主,不均匀低强化为主。二者均可伴有主胰管的扩张,胰腺导管腺癌同时可伴有主胰管的中断。当b值=800 s/mm~2时,肿块型AIP的ADC平均值为(1.38±0.11)×10-3mm~2/s(平均值±标准差),胰腺导管腺癌的ADC平均值为(1.03±0.15)×10-3mm~2/s(平均值±标准差),P0.0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导管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有差异,DWI序列及ADC值有助于鉴别诊断二者。  相似文献   

9.
稀硫酸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兔肝脏移植性VX2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稀硫酸和无水乙醇兔VX2肝肿瘤内注射的临床价值。方法 移植性VX2肿瘤兔 16只 ,随机分为稀硫酸和无水乙醇组 ,分别于肿瘤内注射 10 %稀硫酸和无水乙醇各 0 .5ml。结果 兔移植性VX2肿瘤内分别注射 10 %稀硫酸和无水乙醇各 0 .5ml,2 4h后 ,稀硫酸组肿瘤坏死率大于乙醇组 (P <0 .0 5 )。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表现为变性 ,坏死及凋亡改变。MRI扫描肿瘤术前T1WI、T2WI和T2D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高信号和高信号 ,边界清楚 ;术后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肿瘤凝固性坏死在T1WI和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和稍低信号 ,增强时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稀硫酸是一种新型肿瘤细胞灭活物质 ,经皮硫酸注射疗法创伤小 ,无明显副作用 ,可成为肝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MR T2WI脊髓高信号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功会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8~73岁,平均49.8岁.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以上脊髓MRI矢状位T2WI照片,用Yukawa法对脊髓信号强度进行评分,对照观察手术前后脊髓高信号变化情况.分别测量轴位T2WI压迫最重节段手术前后的脊髓横截面积.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及术后脊髓功能,分析脊髓高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根据手术后脊髓高信号变化将患者分为3组:脊髓高信号减弱组18例,脊髓高信号不变组7例,脊髓高信号增强组1例.脊髓高信号减弱组与不变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高信号减弱组与不变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与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相关性.两组相比,脊髓高信号减弱组年龄小[(51.94±11.04):(61.12±10.14),P=0.048]、术前脊髓受压最重节段横截面积大[(60.90±14.77):(42.05±18.05),P=0.010]、术后JOA评分高[(14.44±1.82):(11.00±3.89),P=0.042]、神经功能改善率高[(64%±23%):(38%±30%),P=0.027].脊髓高信号增强组因例数少,未列入对比研究.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MR T2WI脊髓高信号改变可作为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意外胆囊癌(IGC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89例其他胆囊癌(GC组)进行对比。结果与GC组相似,IGC组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94.6%vs.93.3%),部分合并黄疸(16.2%vs.31.5%);IGC组与GC组在年龄[(56±12)岁vs.(57±9)岁],女性患者比例(78.4%vs.62.9%),CEA(25%vs.32.8%),CA19-9(30.0%vs.68.3%)阳性率,肿瘤分布部位,病理类型和分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vs.6.7%)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其合并胆囊结石率(86.5%vs.50.6%)和早期(ⅠA期)病例比例(29.7%vs.9.0%)及手术切除率(56.8%vs.32.6%)均明显高于GC组(均P0.05),晚期(Ⅲ,Ⅳ期)比例明显低于GC组(43.2%vs.74.2%,P=0.001)。IGC组的总体1,3,5年生存率(70.0%,31.2%,26.8%)及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51±13)个月,17个月]明显高于GC组(27.0%,17.7%,15.1%)[(25±8)个月,5个月](均P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0),手术方式(P=0.008)是显著影响IGC的预后因素,但是病理分级(P=0.080),年龄(P=0.188),性别(P=0.234)对预后无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P=0.000)是影响IGC预后的独立因子。结论与GC相比,IGC合并胆囊结石率高,早期病例及切除率相对高,预后相对好;T分期是IGC的最显著的预后因子;除原位癌(Tis)及癌仅侵及黏膜层(T1a期)外,其他分期肿瘤,如首次手术漏诊,一律应尽早进行再次手术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SP)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CSP患者的MRI特征,比较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分析其MRI特点。结果 13例早期CSP于MRI均清楚显示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切口瘢痕处,瘢痕于MR平扫T1WI和T2WI呈低信号。9例妊娠囊呈类圆形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4例呈不规则团块状病灶,其中3例T1WI呈混杂高、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低信号。7例DWI中,5例妊娠囊D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2例妊娠囊DWI呈不均匀低信号,ADC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均可见妊娠囊囊壁呈环形强化。13例病理检查镜下均可见滋养叶细胞、绒毛及蜕膜组织。结论 CSP的MRI具有一定的特征,对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 T2WI信号特征对HIFU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 502例接受HIFU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术前MR T2WI信号特征分为Ⅰ组(以低信号为主,可有少量等信号)和Ⅱ组(以等信号为主,可有少量低信号);每组进一步分为A(无稍高和极高信号)、B(有稍高信号)、C(有极高或极高合并稍高信号)亚组。分析子宫腺肌病T2WI信号特征与超声消融效果和参数的关系。结果Ⅰ组与Ⅱ组病灶体积消融率(NP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4,P=0.612)。两组中A亚组NPVR均高于B亚组及C亚组(Ⅰ组:LSD-t=2.608、3.677,P=0.009、0.001;Ⅱ组:LSD-t=3.255、3.778,P=0.001、0.001),B亚组与C亚组NP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LSD-t=-0.852,P=0.395;Ⅱ组:LSD-t=0.278,P=0.781)。Ⅰ组与Ⅱ组辐照时间、总消融剂量和能效因子(E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辐照时间:t=-1.716,P=0.087;总消融剂量:t=-1.676,P=0.094;EEF:Z=0.044,P=0.965);两组A亚组辐照时间、总消融剂量和EEF均低于B亚组及C亚组(P均0.05),B亚组与C亚组辐照时间、总消融剂量和E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 T2WI信号特征对HIFU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难易程度和消融效果具有重要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在产后骶髂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产后骶髂关节痛的MRI的影像学表现。17例双侧骶髂关节T1WI、T2WI、STIR序列扫描。结果 17例均为单侧骶髂关节受累,15例关节旁骨髓T1WI低信号、T2WI、STIR高信号;10例T1WI滑膜部关节软骨内出现混杂信号;13例T1WI、T2WI骨板信号增高;10例关节囊及附着点、周围软组织STIR呈高信号。结论结合病史及MRI影像改变,MRI能对产后骶髂关节炎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的评价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治疗T1b期肾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32例临床分期为T1bN0M0期肾癌并行腹腔镜剜除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8±5.2)岁,肿瘤平均直径(5.2±1.4)cm,术前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32例患者中8例行经腹腹腔镜肾癌剜除术,24例行后腹腔镜肾癌剜除术,出院后行CT随访并定期复查血肌酐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54.0±22.4)min,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25.4±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30.6±18.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1±1.6)d。术后总共6例(18.7%)出现并发症,其中术后短暂血肌酐升高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Clavien分级Ⅰ级),术后输血1例(Clavien分级Ⅱ级),术后尿漏2例(Clavien分级Ⅲ级)。无1例患者出现肿瘤切缘阳性,术后平均随访(28.4±8.2)个月,1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3%,余未见复发及转移。术后随访平均eGFR为(69.8±11.9)mL/min,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治疗T1b期肾癌安全、有效,术后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直肠良性肿块50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切除后,检测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和表型,分析两组差异;同时分析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数量、表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直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42) vs.(9.65±2.28),P=0.002]、MHC-Ⅱ阳性DC(%)和CD54阳性DC(%)亦均低于对照组([6.65±2.42)%vs.(9.49±2.48)%,P=0.000]和[(7.49±2.33)%vs.(9.82±2.52)%,P=0.000]。TNM分期Ⅲ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Ⅰ、Ⅱ期者[(7.60±1.73)vs.(8.55±1.47),P=0.042]、MHC-Ⅱ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均低于Ⅰ、Ⅱ期者[(5.41±1.82)%vs.(7.48±1.94)%,P=0.000;(6.68±2.02)%vs.(8.03±1.97)%,P=0.023]。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密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7.12±1.89)vs.(9.06±2.01),P=0.001]、MHC-Ⅱ阳性DC百分比及CD54阳性DC百分比亦低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5.41±1.91)%vs.(7.71±1.88)%,P=0.000;(6.32±2.02)%vs.(8.49±1.94)%,P=0.023]。结论: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直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不成熟细胞比例增加,与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和T2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连续采集20例大肠癌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以20例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应用胞内因子检测法检测T1及T2的比率。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比率为(36±11)%,T2比率为3·3(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12)%、4·1(3·1)%](P<0·05)。肿瘤直径≥5cm患者的T1低于肿瘤直径<5cm患者[(31±11)%比(40±10)%,P=0·064];低分化癌患者的T1低于高、中分化癌患者[(28±10)%比(38±11)%,P=0·07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1±10)%比(41±10)%,P<0·05];Ⅲ、Ⅳ期患者的T1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31±10)%比(41±10)%,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和T2比率显著降低。T1可能是判断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椎管内髓外肿瘤的MRI定位定性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提高MRI对椎管内髓外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的椎管内髓外肿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1)神经源性肿瘤T1WI多为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信号多数均匀,部分囊变者信号不均,肿瘤多位于硬膜下,部分骑跨硬膜内外,呈哑铃形;(2)脊膜瘤T1WI和T2WI趋向等信号,大部信号均匀,强化明显,但强化程度不如神经源性肿瘤,可见脊膜尾征;(3)脂肪瘤的MRI信号具有特征性,多位于腰段硬膜下,部分伴脊髓拴系;(4)畸胎瘤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多不强化;(5)转移瘤多位于硬膜外,伴有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结论:MRI对椎管内髓外肿瘤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组织病理角度探讨导致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T2WI低、等、高信号子宫肌瘤疗效差异的原因。方法收集手术摘除的子宫肌瘤标本44个,对患者术前行MR T2WI检查,根据T2WI信号强度将肌瘤分为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三类。术后收集标本行HE、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并进行组织平滑肌细胞计数、胶原纤维含量定量分析。结果 44个肌瘤标本中,T2WI低信号肌瘤7个,等信号肌瘤9个,高信号肌瘤28个,其组织平滑肌细胞计数分别为195.66±28.92、223.17±36.88、261.03±59.88,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64.29±8.40)%、(55.22±10.38)%、(50.11±11.50)%,低信号肌瘤组织平滑肌细胞计数、胶原纤维含量与高信号肌瘤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等信号肌瘤组织平滑肌细胞计数、胶原纤维含量与高、低信号肌瘤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2WI低、等、高信号子宫肌瘤组织平滑肌细胞数、胶原纤维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HIFU消融疗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化脓性脊椎炎影像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3月,16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人,女5人;年龄35~74岁,平均(49.21±7.42)岁。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术中收集病变组织,采用革兰氏染色和HE染色等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16例患者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变窄,可见椎体骨质破坏。CT显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可见空洞形成。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WI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在T2WI像上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6例患者病理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阳性菌,HE染色可见破坏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结论]腰椎化脓性脊柱炎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