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杨华  魏金龙 《中外医疗》2016,(14):20-22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共1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85例)和B组(85例),分别采用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A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54%(53/85),84.62%(55/85);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分别为31.76%(27/85),54.12%(46/85);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中发生头晕3例,头痛2例,面色潮红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9%;B组患者中发生头晕4例,头痛4例,面色潮红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均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并未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硝苯地平应用在促进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3.
阮锡勇 《吉林医学》2012,33(33):7220-722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A峰值与二尖瓣E峰值的比值(A/E)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4.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54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66例)。观察患者入院及发病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5±7.7)分、(14.5±7.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30天时,分别为(10.1±4.1)分、(12.3±3.6)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脑梗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0例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46例和杓型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杓型组夜间SBP和夜间DBP均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杓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7.31±7.54)umol/L,明显高于勺型组(18.11±4.56)umol/L(P〈0.01)。结论血压节律的异常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状况评估的一项指标,对于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更明显,更易导致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WV的影响.方法 对1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和PWV测定.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全部病例均记录性别、年龄、心率、测定PWV值、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24hSBp)、24小时舒张压(24h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PWV值均比杓型组明显增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与24hSBp、24hDBp、夜间SBp、夜间DBp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增加PWV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干预血压及昼夜节律前后mALB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30例),给予缬沙坦、安氯地平、吲达帕胺治疗4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mALB,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平均mALB均升高,非杓型组较杓型组显著增高(P<0.01),恢复正常血压及昼夜节律后mALB显著下降。结论血压升高导致mALB升高,而昼夜节律异常进一步增加mALB排出,恢复正常血压及昼夜节律后mALB显著下降,肾损害也随之减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分为老年组和成人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分析老年人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定左室内径及左室壁厚度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24h、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和平均脉压(PP)均明显增加(P<005,P<001)。老年患者非杓型高血压增多(P<005),左室肥厚率增加(P<005)。比较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重量指数,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SBP升高、PP增大的临床特点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是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发现晨起服药和晚上服药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纠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0.
李源  李晓苗  张惠  罗铁山  陶国才  赵霞 《医学争鸣》2008,29(17):1590-159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节律及血脂代谢紊乱对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全麻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测定术前血脂、24 h动态血压.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将62例受试者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有无血脂代谢紊乱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15例);杓型高血压加血脂代谢紊乱组(18例);非杓型高血压组(13例);非杓型高血压加血脂代谢紊乱组(16例).术前及术后第7日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高血压加血脂代谢紊乱组的MMSE的分值为(24.2±1.6)分,与杓型高血压加血脂代谢紊乱组(26.5±1.4)分及非杓型高血压组(26.8±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加血脂代谢紊乱组与杓型高血压组(28.3±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血脂代谢紊乱的形成对老年术后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8例(45~92岁)高血压合并良性前列性增生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100例)和非杓型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踝臂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前列腺抗原及前列腺体积.结果: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昼间收缩压[(130.2±9.4) mmHg vs(128.6±7.5) mmHg,(1 mmHg=0.133 kPa)]、昼间舒张压[(76.0±6.1) mmHg vs(75.8±5.5) mmHg]无明显差异,但夜间收缩压[(134.8±9.7) mmHg vs (115.6±3.0) mmHg]及夜间舒张压[(78.8±6.5) mmHg vs(67.5±2.7) 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有显著性差异[(44.8±11.6) ml vs(35.4±9.9) ml,P<0.05].结论: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前列腺增生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痛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各40例,均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较,治疗前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增大。均P〈0.05;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后,40例非杓型组患者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22例(55%),未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18例(45%),与杓型组相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指数、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较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卡托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部分非杓型高血压恢复为杓型高血压,从而使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ABPM6100监测仪,设定程序为昼30 min、夜60 min充气测量血压,记录并储存结果.结果 单纯性高血压组异常节律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异常节律左心室肥厚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占41.3%),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3%、7.2%.各组昼夜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踝肱指数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将7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90例,非杓型组204例,超杓型组186例,反杓型组179例,分别计算各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进行踝肱指数测量。结果: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踝肱指数的重要因素,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靶器官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Lodoz)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Lodoz共4周,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治疗4周后,“杓型”和“非杓型”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9.57/7.75mmHg和12.61/9.88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0.59/8.20mmHg和10.91/8.00mmHg,“杓型”和“非杓型”组间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夜间SBP/DBP降低6.12/5.65mmHg,“非杓型”组降低17.33/13.61mmH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3)“杓型”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百分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昼夜曲线仍为“杓型”。“非杓型”组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比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SBP/DBP的夜间下降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d)对“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SBP/DBP降低作用较明显,有益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因.方法 通过对4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四组: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超勺型组;10%≤夜间血压下降率≤200为勺型组;0≤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为反勺型组.收集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