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家齐  李开才 《贵州医药》1992,16(4):236-237
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1990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四环素鞘内注射治疗鞘膜积液52例,经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鞘膜积液患者52例,年龄2~67岁。其中50岁以上27例,合并冠心病7例,前列腺增生4例;12岁以下19例。均为原发性单侧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左侧32例,右侧20例;其中睾丸膜鞘积液44例,精索鞘膜积液8例。病程1月~18年。抽液量8~190ml,平均68ml,全部为淡黄清液。二、方法用1‰新洁尔灭消毒积液囊皮肤,铺敷,戴无菌手套,用带针管的普通7或  相似文献   

2.
黄怡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93-1094
小儿鞘膜积液是儿童常见疾病,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有不同的手术方法,术后都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从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收治小儿鞘膜积液共30例,其中18例采用鞘韧带、鞘膜囊切除,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腹腔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腹腔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43例儿童患者.结果 全部治愈,无出现腹股沟或阴囊血肿、伤口感染并发症.随诊1~4年未见复发.结论 经腹腔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复发机会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Swartz长鞘与普通鞘管辅助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的疗效差异,评价Swartz长鞘在右侧旁路标测和消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2例右侧房室旁路分别采用Swartz长鞘(A组,n=21)和普通血管鞘(B组,n=21)进行标测、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预后。结果消融术中证实42例右侧房室旁路中,35例为右侧游离壁房室旁路、6例为右后间隔旁路,1例为右前间隔旁路。Swartz组右侧房室旁路全部消融成功,常规组中2例消融后房室传导恢复,换用Swartz长鞘后消融成功。Swartz组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2.1±0.2)vs(4.1±1.3),P〈0.05;(150±53)s vs(320±82)s,P〈0.05;(1.5±1.1)h vs,(2.6±1.3)h,P〈0.05;(20±2.8)min vs(38±10.5)min,P〈0.05。随访9个月,常规组1例复发室上速,Swartz组均未复发。结论采用Swartz鞘进行右侧旁路标测与消融较常规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射线暴露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我院采用鞘状突高位结扎加悬吊治疗小儿鞘膜积液18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经我院确诊为鞘膜积液的小儿185例。年龄1~10岁,平均5岁。其中睾丸鞘膜积液60例(32.4%),精索鞘膜积液56例(30.3%),交通性鞘膜积液69例(37.3%)。  相似文献   

6.
秦永欣  刘鸿源 《天津医药》2000,28(12):759-760
咽神经鞘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1996年1月~1999年5月经治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女,50岁。因咽部不适、睡眠打鼾、憋气感1月就诊。检查:血压17/11kPa,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右扁桃体咽腭弓处隆起肿物,长约5cm,宽约3cm,上界至悬雍垂根部,下界至舌根部。表面粘膜色泽正常,无扩张血管,中度硬,光滑并活动,无明显触疼及波动感。血常规检查正常范围。胸部及颈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右咽侧肿物。1999年5月6日于全麻气管插管下,经口内咽侧  相似文献   

7.
曾庆春  俞敏  杨敏  刘绍远 《江西医药》2013,48(3):211-212
目的评价等离子电切镜鞘联合可视鞘芯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例膀胱结石患者采用等离子电切镜鞘联合可视鞘芯下行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1次性将结石取尽,术中、术后无大出血、膀胱穿孔和水中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等离子电切镜鞘联合可视鞘芯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交通性鞘膜积液很少在术前确诊,常因精索鞘膜积液手术术中发现鞘膜囊与膜腔相通而得到确诊.如术中未注意检查辨别,有可能漏诊致术后复发.笔者1991~1997年手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3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5岁,因体检时胸部X线透视发现左侧胸腔内肿块而入院。无胸痛、气促、咳嗽、咯痰,否认外伤、手术史及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特殊过敏史及家族史。专科检查:胸廓对称无塌陷,呼吸运动平稳,无胸膜摩擦感,双侧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0.
鞘膜积液是小儿常见病 ,我院从 1997年开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共 2 4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 0例病人 ,年龄最小的 1岁 2月 ,最大的 11岁。其中睾丸鞘膜积液 86例 ,精索鞘膜积液12 9例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 2 5例。有明显交通的鞘膜积液14 6例。左侧 84例 ,右侧 15 3例 ,双侧 3例。1 2 手术方式 本组病人均在氯胺酮麻醉下行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手术。切口长约 1 5~ 2cm ,切开皮肤皮下 ,延皮下组织向下分离找到外环 ,于外环处分离找到精索 ,于精索的前内侧…  相似文献   

11.
祝斐  史继新 《江西医药》1999,34(1):9-11
目的:总结哑铃型三叉神经蒜瘤各种手术入路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4月1997年6月手术治疗的18例哑铃三叉神经鞘瘤病案。结果:18例肿瘤全部一期全切除,其中14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4例采用颞下经乙状窦前入路。结论: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可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或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后者显露范围充分,更适于后颅窝部分较大的哑铃型肿瘤。  相似文献   

12.
海洋鞘类脂糖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鞘类脂糖苷化合物主要来自海绵,海星类海洋生物,总结近20年来海洋生物中鞘类脂糖苷(Glycosphingolipies,GSLs)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阐明鞘类脂糖苷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8岁。因反复头晕伴乏力6个月、黑便5d,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头晕伴乏力,劳累后加重,未引起患者重视,未作任何检查及治疗。5d前患者开始出现黑大便,无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体检: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及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平软,剑突下偏左有轻压痛,肝脾未及肿大,肠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愈后。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讨论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为影像学检查发现,常被误诊。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最终诊断需病理,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恶性及转移可能,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正> 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认为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有时易出现并发症,如血肿、感染等,同时有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手术。我院从1988年8月至1990年5月采用四环素硬化疗法治疗鞘膜积液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年龄36~81岁,平均56岁。双侧2例,单侧13例(其中右侧8例;左侧5例)。15例均为原发性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其中睾丸鞘膜积液  相似文献   

16.
自 1996年 5月至 2 0 0 1年 8月 ,我科共收治臂丛神经鞘瘤 6例 ,均采用手术切除方法治疗 ,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1~ 5 2岁 ,平均 43岁。肿瘤部位 :臂丛上干 2例 ,中干 3例 ,上干后股 1例。病程 3个月~ 5年不等。经诊断后行手术治疗 ,术后病理结果均为神经鞘瘤。1 2 表现 患者自诉锁骨上区发现肿物 ,肿物生长缓慢 ,开始可无明显症状 ,之后可出现局部不适感 ,上肢酸胀感 ,1例在就诊前症状突然加重 ,并出现神经压迫症状 ,经术后证实肿瘤内有出血。检查可在锁骨上区触及椭圆形包块 ,肿物…  相似文献   

17.
纪俊雨  汪国石 《河北医药》2003,25(11):851-851
三叉神经鞘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颅内肿瘤。随着MRI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本病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MRI无颅骨伪影和具有多维成像特点 ,是诊断三叉神经鞘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除清晰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外 ,还能了解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我们总结 7例三叉神经鞘瘤 ,并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 2月期间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鞘瘤 7例 ,其中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2 3~ 5 6岁 ,平均 3 8.4岁。主要临床表现及症状 :患者面部进行性麻木、感觉减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腿根部丛状神经鞘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报告1例大腿丛状神经鞘瘤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3岁女性患者,因发现左大腿根部肿物2年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手术切除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深部多结节状肿物,每个结节均有完整的纤维包膜,结节主要由许多梭形细胞组成,多呈短束状,可见verocay小体,偶见核分裂像,结节间多为疏松的纤维性间质,免疫组化示S-100蛋白阳性,而SMA、NF及Ki-67均阴性,病理诊断:丛状神经鞘瘤.结论 丛状神经鞘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外周神经肿瘤,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典型病理表现,注意与丛状神经纤维瘤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9.
洪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3):256-256
1病例介绍患者女 ,43岁 ,诉双眼视力下降 ,阵发性黑蒙半月就诊。检查 :双眼视力0 6 ,试片无助。双外眼 (- ) ,瞳孔园 ,等大 ,光反射存在 ,晶体、玻璃体无混浊 ,眼底视乳头高度水肿 (+4D) ,静脉充盈 ,可见细小点状出血。CT检查 :左侧听神经瘤。手术摘除3 3cm×3 3cm大小之肿瘤。病检查结果 :听神经鞘瘤。2讨论听神经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段 ,少数发生于该神经的耳蜗部。随着肿瘤的增大 ,压迫桥脑外侧及小脑的前缘 ,充满于小脑桥脑角凹内 ,引起小脑桥脑角症侯群 ,包括神经前庭部及耳蜗部的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有头晕、眩…  相似文献   

20.
鞘氨醇激酶(SphK)、1-磷酸鞘氨醇(S1P)及其受体(S1PR)参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者日益关注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肿瘤微环境具有遗传稳定性并且能够被诱导为抗肿瘤表型,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研究显示, SphK/S1P/S1PR能够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多个方面。本文从肿瘤免疫微环境、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缺氧微环境4个角度对SphK和S1P/S1PR信号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概述相关药物研究情况,旨在阐明SphK/S1P/S1PR在癌症中的作用及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